回覆列表
  • 1 # 成熟之途

    魏晉時期楷書的出現,使漢字的實用功能大大提高,出現了一大批專門從事書寫的書法家,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碑銘文大量出現,加強了漢字的實用價值,客觀上促進了書法藝術的提高。

    傳統的書法理論與文藝思潮相適應,指導了書法藝術向至淳至美的方向發展。

    代表人物:鍾繇,鍾繇的書體主要是楷書、隸書和行書,在結體和用筆上都已明顯地表現了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道勁有力而顯朴茂,字型寬博而多方扁,用筆外柔內剛、圓潤而有力度,點畫之間相互響應,很少有連筆,仍筆意不斷,章法上字距小、行距大,緊密與疏朗相映襯,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藝術性。

  • 2 # 綠野萍蹤01

    三國時期的書法在中國歷史上應當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魏蜀吳在短短的六十年(公元220-280年)的時間裡,書法上承東漢,下啟兩晉,為東晉書法躍上不可逾越的巔峰振發先聲,奠定基礎,開闢新境。

    中國書法是從有中國文字的時候就登上了中華文明的舞臺,從甲骨文、大篆、小篆,經歷了一千餘年的歷史變更,直到秦代隸書的出現。隸書在西漢時期由“古隸”演變為“今隸”,東漢時期,隸書達到頂峰。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史上的重大變革,草書、楷書、行書也因此應運而生,中國書法因隸書而完成了各種書體的全部演變。

    以曹魏建立(公元220年)為座標,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軍閥混戰後的曹孫劉爭霸時期,此時尚屬東漢末年。第二階段是曹丕逼漢獻帝禪位,魏國政權建立。劉備、孫權分別與公元222年和229年建立蜀吳皇朝,這就是三國“魏蜀吳”時期。這個時期的書法仍然以承接東漢隸書為主,同時,也開始書體的創新。以下,簡要介紹幾種魏蜀吳時期的碑刻書法:

    一、受禪表碑(圖一)。刻於魏黃初元年(220年),字型方正,筆畫有東漢《張遷碑》之遺風,結字則有《鮮于璜碑》之雍容。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贊此碑是“鴟視虎顧,雄偉冠時”。

    二、《孔羨碑》(圖二)。刻於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又名《魯孔子廟碑》。南宋洪适《隸釋》雲:“魏隸可珍者四碑,此為之冠。”此碑結字方正寬綽,骨力健勁,氣勢瑰偉,用筆方齊質拙,茂密雄強,如斬釘截鐵。

    三、範氏碑(圖三)。又稱《故廬江太守範府君之碑》,刻於魏青龍三年(公元235年)。此碑書法取《衡方碑》、《韓人碑》之結體,筆法中出現勾畫,以及方折收筆,對後來的北魏碑刻的影響很大。

    四、三體石經碑(圖四)。刻於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用古文、小篆、隸書三種字型刻《尚書、《春秋》兩部經書。

    五、天發神讖碑(圖五)。又名吳天璽記功頌,刻於吳天璽元年(公元276年)。此碑傳為皇象所書,篆隸夾雜而又非隸非篆。此碑書法“以秦隸之方,參周籀之圓,勢險而局寬,鋒廉而韻厚,將陷復出,若鬱還伸。”歷代書家對此碑讚譽良多,認為是“為兩漢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跡”趙之謙、齊白石,以及李立等篆刻大家皆受此碑影響。

    六、禪國山碑(圖六)。又稱《封禪國山碑》,刻於吳天璽元年(公元276年)。此碑書法繼承了篆書遺意,以圓轉為主。古樸秀茂,體式雄健,與方折為主的《天發神讖碑》相異成趣。

    蜀漢無片石,三國時期的蜀漢沒有如魏吳那樣,留下記事碑刻。但據記載,蜀漢也有書家名噪當時。《宣和書譜》中介紹,蜀漢書法家僅諸葛亮一人而已。據說,《遠涉碑》(圖七)就出自諸葛亮之手。此碑如果真是諸葛亮的書法遺蹟,那麼,其草書水平就非常之高了。且此書基本上從章草中演化出來,屬於標準的今草。同時,落款“亮”字,又是標準的楷書。

    不僅這個碑刻的書法水平很高,且能佐證兩件書法大事。一是今草確實是東漢末年成熟的,在當時章草依然盛行的時代,今草已經能與之並駕齊驅了。二是小楷書在三國時期就寫成唐楷的樣子了,筆法、結架都已經很超前了。

    綠野老道非常質疑此碑的真實性,認為不是諸葛亮所書,而是唐代以後的偽託。原因恰恰就是落款中的那個“亮”字。

    還有民間傳說張飛也是書法家,甚至說關於畫竹葉暗藏書法。這些都沒有可靠的依據來證實,只能算書法的趣談而已。

    楷書的演變過程在三國時期就留下了非常可尋的痕跡,皇象、鍾繇二位書法大家的書法就能佐證楷書的誕生。所以,下面就要講到三國魏蜀吳時期書法的兩個代表人物了。

    鍾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鍾繇擅長楷書,被譽為“楷書之祖”。《淳化閣帖》收錄其《宣示表》等多件楷書作品,影響最大的則是《薦季直表》(圖八)。從鍾繇楷書來看,有明顯的隸書遺風,筆畫結構都是從隸書中化出。

    鍾繇的大部分生活經歷都在東漢末年,以及前三國時期,其書法屬於當時簡約書寫的典型代表。鍾繇對後世書法的影響極大,兩晉王氏家族多以鍾繇楷書為範本,尤其是王羲之父子,更是深得鍾繇精髓。目前,流傳下來的《宣示帖》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鍾繇所書,另一個則是王羲之的臨本。

    楷書出現後,中國書法“真草隸篆”四種體式就形成了。在楷書的基礎上,行書也很快因為書寫的簡約和實用需要而誕生。實際上,行書應當作為中國文字的第五種書體,與真草隸篆並列。

    皇象,三國東吳廣陵江都(江蘇揚州)人。皇象生卒年不詳,但從其書寫《天發神讖碑》的時間來看,大約要比鍾繇小很多,也應當主要生活在三國魏蜀吳時期。皇象存世的書法有《天發神讖碑》、《文武帖》(圖九)、《急就章》等。

    章草化出於漢代簡牘,而簡牘又是隸書的快寫,或者是隸書的草書。隸書在漢代高度發達,因量變而開始質變,隸書也就因為書寫的需要而被簡化。從皇象的章草書法來看,楷書的筆法多有融入。再往上溯,漢簡的筆法中已經出現了楷書的方折筆畫,顏真卿楷書多出自漢簡,尤其是“橫豎鉤”的書寫,筆法幾乎就是漢簡的楷寫。

    三國時期沒有存留紙本或者絹本的書法墨跡,僅憑几塊碑刻和後世刻本,很難判斷這個時期的書法發展脈絡。但是,從書法發展大的趨勢來看,這個時期的書寫依然是以簡帛為主的“簡帛書法”。

    1996年長沙市走馬樓西側的古文化遺址發掘出數十萬枚吳簡(圖十),經初步研究,斷定為孫吳嘉禾元年至六年(232—238)長沙郡的部分檔案。吳簡書法除了依然保留了漢簡中的隸法外,已經基本上接近楷書了。長沙尚德街的東漢簡牘(圖十一),書寫於靈帝時期,與三國時期比較接近,也是鍾繇楷書之前的一種書寫體式。不難看出,這個時期的書法也逐漸由隸書向楷書過渡了。所以,鍾繇楷書的出現,是經過隸書長時間發展而形成的必然結果。

    因而,三國魏蜀吳時期的書法是中國書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在這個節點上,隸書被進一步簡約和演進,章草臻於完善,今草(都說張芝是草書之祖,恐怕還缺乏有力的證據。主流觀點認為,《淳化閣帖》中收錄的張芝書法,絕大部分被判定為偽作,有人說是張旭所書。但從其筆法結構來看,晉人書寫的可能性更大,其中,王獻之書法與之最為接近)應運而生,尤其是楷書的出現,為書法迎來兩晉高峰奠定了基礎。

    三國魏蜀吳的書法承前啟後,值得引起書法界的高度關注。

  • 3 # 河山書法

    魏蜀吳三國時期是中國書法繼漢代之後的又一個重要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書法具有承上啟下的轉折意義,從字型的演變來說,由於魏國對隸書應用空間的限制,楷書、行書、草書都有了一定發展。

    代表人物有:鍾繇、梁鵠、韋誕、邯鄲淳、衛覬、皇象等,但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還是鍾繇和皇象。鍾繇不僅擅長篆、隸、真、行、草多種字型,而且融會貫通自成一派,加快了楷書成熟的步伐,對東晉崛起的“二王”具有直接的先導作用,他的小楷,長期影響了歷史上的小楷書家。皇象是三國時期吳國的一位書法家,字休明,他也擅長各種書體,最擅長的就是章草,後人評價他的書法“實而不樸,文而不華”,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他的《急就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韋世豪被卡拉斯卡爆鏟+挑釁,壓住火氣起身後扭頭就走,如何評價他的冷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