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朩朩不是木木
-
2 # 中國虎哥仗義大白話
還是借前頭攝友做菜的比喻來說事吧。他說的前期七分後期三分的理論有所道理,但是僅適用於記錄類的或紀實類的攝影作品。
而我常喜歡做另一類創意性的攝影作品。所以我的見解是,若拍攝創意類作品,前後期的比重恰好與前頭兩位相反:前期僅佔三分,而後期卻佔了七分。
比如你買的食材是為了做菜,對吧?你做的菜,才是正宗地道的作品。而那些食材,只不過是用來做菜用的,可按你菜品的需求,加以取捨的一些“材料“而已。
再借攝影的孿生姐妹藝術繪畫來說事吧。你前期拍的大量照片稱為“素材“。這成千上萬素材的用處,與繪畫的素描大致相同。畫家前期出去寫生,畫了大量的素描。某一天,他以這些素描為基礎,調動自身的藝術修養與開拓性的藝術構思,包括進行初步設計,二次構圖,重新規劃,整體及區域性的調整,藝求昇華等一系列創作活動,呈現了嶄新的場景。這時畫面所呈現出來的情景及主題思想或許巳經與那些素材已大相徑庭,絕非初始寫生的某一張素描可以同日而語。
我以為:凡是從這個思路去對待前期所拍攝的素材,從而製作出嶄新攝影作品的,前期拍攝大致只佔三分——即使十分認真的拍攝,也僅佔了三分,而後期處理的功力,作用,都應該佔據了七分。
對兩種說法,各附幾張本人拍的照片供初學攝友體會吧!
【前期七分後期三分的記錄類作品】
【前期三分後期七分的創意類作品】
-
3 # 食吔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種答案,而且也分了兩派。
可最終要的是成片好看就行。甭管前期後期,只要攝影師能成功交出好看的片,且不用管哪個重要,自己喜歡哪個就走哪個路線。當然最好是前期為主,就自己拍攝的話,可以選後期為主,倘若有機會接觸商業拍攝,很多甲方對原圖要求還是挺高的,個人呢,也比較推崇前期為主,後期為輔,因為長久練習下去,你發現照片還是原片出差,因為最初的才是最真實的。。跟人一樣,年紀大了就喜歡簡單的東西。。
-
4 # 盧卡影像視界
前期與後期,沒有哪個重要不重要,結果最重要;
我們一切的創作過程都是為結果服務的;
達不到好的結果,一切都沒有意義;
前期與後期是攝影創作過程的兩個步驟,缺一不可;
不管膠片攝影,還是數碼攝影,怎麼來評價是拍照重要,還是沖洗膠捲印放照片重要呢?
比如拿做菜來說,你說是食材重要還是烹飪重要呢?
凡是說前期重要的,是因為不會做後期;
凡是說後期重要的,是因為不懂攝影;
凡是拒絕後期的,是因為能力有限,談後期色變,不善於學習的人;
凡是攝影創作就是以後期為主,那只是一個不懂攝影的修圖師,
凡是攝影不能做全過程的控制的,都不能說是創作;
凡是攝影作品就必須要做後期,不管國際比賽,還是國內參展,不管是大師,還是攝影愛好者,做後期是絕對的,不做後期是相對的;
凡是攝影作品就必須要做後期,不管是紀實片,還是藝術片,關鍵要明確什麼是攝影后期,攝影后期與屏設計是不同的;
面設計是創造,
攝影后期是還原,
平面設計用絕對,
攝影后期用相對,
平面設計加減元素,
攝影后期控制元素,
平面設計是無中生有,
攝影后期是有中變無,
平面設計是自由想象,
攝影后期是影像理解,
平面設計是創意影像,
攝影后期是美化現實,
後期最不應該做的是,
移動畫素,甚至裁剪圖片,
後期恢復細節是必做的選項,
即使是刑偵片也是可以做後期的,
刑偵片因為很好的恢復細節,
使影象元素再現原形,
為破案提供幫助意義重大。
現在如果我們要讓照片成為作品,
後期應該做的是:
曝光和反差,
黑場和白場,
灰階明度,
清晰度與縱深感,
通透度與灰霧度,
高光和暗部細節,
光線角度調整,
平衡光比,
汙點瑕疵,
銳度與噪點,
色溫與白平衡,
色相飽和度,
色彩明度,
顏色校正,
色彩平衡,
黑白與單色,
強化光影,
光效創作,
影調塑造,
創意色調,
場景渲染,
透視與立體感,
排除干擾,
還原與美化,
突出主題。
-
5 # 全德5
攝影——發展到現階段已不僅僅是照像與拍照了,已經成為了一門藝術,所以就有了拍照與後期製作(藝術加工或者叫做再造提升)。如果簡單地劃分為7:3,或者3:7都太機械或者過於死板教條,前期拍照你理論程式學的再好,選題,主題,構圖,角度,用光,聚焦等等都俱備了,還有個經驗與是否老練的程度問題;後期製做中你用的軟體再好,還有個技巧和審美的水平在裡邊。所以說,不可簡單的劃分什麼比例來要求。兩者缺一不可,又不能偏其其一。一切的過程都是為出佳品而做,結果是目的。
-
6 # 潘健GG
攝影藝術發展到如今,前期和後期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前期拍攝出來的好的主題和精緻的構圖,後期製作得再好也不可能出好的作品。
-
7 # 柳侍墨三分拍照七分後期?還是七分拍照三分後期?攝影中哪類佔比關係更重要?
我覺得有必要明確一下概念。
如果是按佔比關係來劃分領域的話……
三分拍照七分後期的,是平面設計。
七分拍照三分後期的,才能算是攝影。
二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有人可能不太明白,都是拍照加後期,怎麼一個是攝影,另一個就是平面設計了?
那好,我舉倆例子您就明白了。
攝影作品講究的是拍攝時的真實性,而平面設計則沒這個要求。
舉個例子來講,假設,一個模特手裡拿著一個扇子。攝影作者會如實的把她拍了下來;
平面設計則可以通過後期修圖的方式,讓不拿扇子的模特,手裡拿個扇子;
再講直白一點,如果模特手裡原本就沒拿扇子,攝影作品中想要體現這個扇子,攝影作者可以在拍攝之前和模特溝通,讓她把扇子拿上再拍;
平面設計對此並沒有明確的要求。模特愛拿不拿,反正後期修圖也可以搞定。
很多攝影比賽中,對於參賽作品的後期修圖,都是有明確的要求的。一般的攝影比賽,會有規定,參賽作品可以透過裁切,改變對比度,亮度,色度等等這些基礎資料來為攝影作品“潤色”;但一定不能透過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對於攝影作品中原本的內容加以更改。
就比如說,人家模特手上原本沒扇子,你覺得不好看,非得給人家添一個。
此舉雖然是能夠讓攝影作品更好看一些,讓模特更亮眼一些,但卻違背了攝影作品“所見即所得”的初衷。
所以,即使再好看,只要是你人為添了東西進去的,一概不能稱為是攝影作品。
而平面設計則沒這個講究,添什麼取什麼,那得看劇情需要。劇本里怎麼寫,平面設計就怎麼做。即使是和事實相悖,也無妨。
回覆列表
我喜歡用做菜來形容前後期,一份菜首先在市場買到家,總是要先洗滌,然後合適的油鹽醬醋才會成為一份好的美味的菜餚,但油鹽醬醋要適量,否則菜餚不僅味道怪,還可能無法入口。前期和後期相比較我認為前期更重要,也就是好的光影,構圖是決定因素,就像市場買菜,只有菜是新鮮的,才是做成美味佳餚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菜買來就是腐敗的,任何油鹽醬醋也救不了,我不是攝影人,這就是我的粗淺看法。
隨便上兩張手機拍攝前後期對比圖吧,圖二裁剪了畫面中繁雜的東西,加上合適的色調,很清楚表現了我想表達的專注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