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寫字吧

    陳淳確實與文徵明關係不和,這與陳淳的經歷以及兩個人的性格有關。

    文徵明長陳淳13歲,與陳淳的父親關係不錯,陳淳從小就聽父親的安排,受業於文徵明。只是在陳淳34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陳淳性格大變,厭棄俗世。開始變得放蕩不羈,貪酒好色。

    那麼,文徵明是什麼樣的呢?

    正所謂字如其人,文徵明的小楷最為人稱道,在當時有“小楷名動海內”的美譽。看看文徵明的小楷作品,就能明白,他是一個嚴謹的人。

    上圖是文徵明82歲所抄錄的《歸去來兮辭》,瀟灑自然,精細嚴謹,無一懈怠之筆。

    當嚴謹遇到不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結果是,這樣的陳淳是文徵明不能接受的,他們的關係開始漸漸疏遠。再後來,他們一個在蘇州,一個在北京,沒什麼機會見面,就基本上沒有了往來。不過,陳淳雖與文徵明不和,但跟文徵明的兩個兒子文彭、文嘉關係不錯。

    其實,換個角度看,陳淳的性格變得放任,也不全是壞事,這至少讓他的書畫風格有所突破。

    上圖《秋興八首卷》是陳淳晚年時期的代表作,雖然在用筆上仍有文徵明的影子,但更顯筆氣縱橫,天真爛漫。

    陳淳的寫意花卉及山水畫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繪畫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與徐渭並稱為“青藤白陽”。

    徐渭將陳淳的草書用大寫意的花卉來觀照,說:“道復花卉豪一世,草書飛動似之。”

  • 2 # 春風解語

    文徵明大器晚成,性格沉穩,和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唐寅是莫逆之交。

    看到歷史上那麼多大咖,少年聰慧,一舉聞明於天下的,深深的寫到懷疑,寫到文徵明時,總算迴歸了普通人的軌跡。

    他出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一個武官家庭,終於不是書香門第,源遠流長了。他小時候就跟隨父親去往任上,屬於隨官家屬,大院子弟。家庭出生還是不錯,但是小時候文徵明一點都不聰明,和同時期“江南才子”比起來,他是最笨的,到七歲的時候都不會說話,但是他爹堅信自己的娃會大器晚成,一個優秀的父親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多麼重要。

    文徵明到十一歲的時候開始說話,也許是發育過緩,也許是的確比較遲鈍,反正他讀書的時候,放現在小學都快畢業了,以此證明他確實不是聰明的娃。他的整個童年少年時期都是隨著父親輾轉隨侍。不久父親文林提拔為南京太僕寺丞,請假迴歸故里。返吳後,文徵明結交了唐寅、都穆等朋友,雖然不聰明,但是朋友總歸還得有的嘛,他向都穆請教詩歌,唐寅也經常到文家串門,向文林請教一些學問。

    文徵明學習書法是一個偶然,被人噴了,因為書法不佳,連考試成績都被牽連了,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1488年),從安徽歸還故鄉,成為鄉里的秀才。歲試時,宗師批評文徵明其字不佳,評價為三等。因此文徵明開始精研書法,刻意臨學,他有一種勇氣,越挫越勇。

    弘治二年己酉(1489年),當時學官嚴厲,拘文法,循章句。文徵明很不願意學這些八股文章,太煩了。後來他結識了沈周,觀沈周畫《長江萬里圖》於雙娥精舍,很是羨慕和讚賞他的繪畫技藝,於是跟從沈周學畫,一發不可收拾,沈周生怕影響他的仕途之路,但是架不住文徵明喜愛,沈周也悉心教導他,所以他很得沈周之風。後來他又跟從李應禎學書,李的書跡清古,將其書訣傳授徵明。可以說,他的書畫都師從名家。

    文徵明最難得的是,他品行端正純良,一生之中只有一位妻子,並和妻子白頭偕老,一生一人,白首不相離。

    這樣一個執著的人,雖然天資不高,但是卻是做到了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還與沈周共創吳派。這是一個認真的人,精於業的人,他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他與唐寅關係交好,可以說是至交好友,兩人年歲相當,在書畫當中互有影響,雖然兩人性格不同,一個沉著安穩,一個放蕩不羈,但是並不影響他們的友誼。文徵明性格寬厚,桃李滿天下,能和性格截然不同的唐寅做朋友,這個人不會是一個偏執狹隘的人,甚至在他規勸唐寅收斂性格時,唐寅一氣之下給了他一封絕交書,他也並沒有記在心上,而是主動修其舊好。

    陳淳是文徵明的學生,文徵明對陳淳評價頗高,史書並未記載不合。

    陳淳是文徵明的學生,師從文徵明。唯一史書上記載的文徵明對他的評價:“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個評價還滿高的,通俗一點就是陳淳的書畫自成一派,不是我的徒弟。書畫講究的就是自成一派,別具風格,如果一味模仿,沒有自己的體系,充其量只能算是個畫匠、書工。

    陳淳的出生在一個文人士大夫家庭,家裡收藏頗豐。陳氏為吳縣富饒大族,陳璚與同鄉王鏊、吳寬、史鑑、沈周等人交遊密切,沈周屢有畫作贈與陳璚。陳鑰與文徵明為通家之好,相交二十餘年,情誼篤厚。所以文人也是有圈子的。

    陳淳家學淵源,和文徵明不同,屬於少年成名,陳淳早年間與其師文徵明相處融洽,經常一起遊冶、宴飲、唱和,並與文氏的門生和文友交往密切,是一個熱愛生活的耿直boy。淳所畫的一幅《湖石花卉圖》扇面上,就有唐寅、祝允明、邢願、文徵明諸名家題和詩,如果關係不好,文徵明肯定看都懶得看他,何必去提詩相和,出於師生情義,也不能不合。

    陳淳少年作畫以元人為法,深受水墨寫意的影響。他的寫生畫,一花半葉,淡墨欹毫,自有風采,他是繼沈周、唐寅之後對水墨寫意花鳥畫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畫家。

    中年後,經歷喪父之痛,性情有所改變,但是並不影響他的藝術修養,中年後筆法放縱自立門戶。在繪畫史上,陳淳與徐渭並稱為“白陽、青藤”。這樣的學生,老師只會感到驕傲,怎麼會傳聞不合,連唐寅那種放蕩不羈愛自由的人,文徵明都可以放下恩怨,更何況陳淳是他的得意門生。

    如果非要說不合,陳淳中年喪父之後的心情不佳,導致他頹廢不振,可能老師會急於胸壑,會是一種心疼他自暴自棄的感情,而不會是不合的傳聞,縱觀史料,不合傳言並無記載。

    陳淳中年遭遇喪父,家族衰敗,看透世態炎涼,書畫自成一派

    陳淳在中年的時候遭遇喪父之痛,情緒消沉,轉而追尚玄學,沉溺於詩酒文會,然從家庭經濟狀況而言,實際上這是陳氏從富饒大族漸趨衰敗的表徵。

    陳淳的父親陳玥去世後,陳淳更沒有支撐家族的能力,所以他走了仕途,而且受到了當朝重臣楊廷和的賞識,但是他的性格又是孤傲不羈的,最終還是回到了家中。

    其父親陳玥連仕途都沒有走過,而且也不是善於管家的人,如果當時文徵明要看不起他,應該從其父輩開始連沒有交集,何必等到陳家敗落,文徵明的為人不會因為他家道中落與其不合,連唐寅潦倒無依的時候,文徵明還和他繼續來往,更何況是他也欣賞的陳淳。

    陳淳回到家的時候,家業已經被損失大半,官府的苛捐雜稅,管家的陰險狡詐,加上陳淳確實沒有治家之才,僅剩的田莊也只夠維持生計,昔日繁華也不復存在,於是他也懶得打理,乾脆過起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

    這一段生活,他不在紅塵中,在藝術上和生活上與恩師都有了不同的軌跡,兩個生活、經歷不同的人,最後總是會有所疏遠,至於不合,倒是不會,到晚年的時候, 陳淳淡泊曠達的人生觀,放逸不羈的性格,引致他在藝術上的自成一派,自40歲後的十餘年時光裡,他逐漸磨礪出自己的風格面貌,以致到最後,文徵明感嘆:道復遊餘門,遂擅出藍之譽。”意思是他雖然師出於我,但是已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文徵明是豁達大度的一個師長,陳淳是看透世態炎涼後成長起來的藝術家,他們或許經歷不同,三觀不同,但是並不會因為這些,導致他們產生不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相親,誰主動誰先輸,女生男生該怎麼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