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劉同學錄
-
2 # 中國幼兒教育
大多數幼兒在剛入園的第一週甚至更長的時間裡,會產生壓抑、焦躁、恐慌、不安等心理特徵,這就是幼兒與新環境不適應而產生的情緒問題,這種情緒有個專業術語叫做“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
1、環境的變化
2、家長因素
3、幼兒自身心理的變換
4、教師的態度
雖然大多數的孩子新入園會哭,尤其以小班幼兒為甚,孩子教室裡哭,家長們外哭,很是常見,甚至之前一直上學的,到了開學也有哭的不願意來的,這都屬於正常現象,主要有以下幾種,現在我們來一一分析
一、不停哭鬧型
轉移注意力,告訴幼兒爸爸媽媽來接的時間,多抱抱他,感受到安全感和老師的關心
給家長建議:2-3歲是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回去多給孩子喝一些淡鹽水補充體力,早睡早起,保證睡眠。
2、又哭又鬧型
以講道理為主,多注意給他愛的關懷,給予肯定和鼓勵。
給家長建議:給孩子一些規則,在家放一些輕快舒服的音樂。
3、幾天後才哭型
利用好奇心,轉移幼兒的注意力
給家長建議:給寶寶帶一個他喜歡的東西
4、心裡默默流淚型
多關注多交流,與幼兒建立感情,消除恐懼,信任老師
給家長建議:多和老師溝通,讓幼兒看到老師和家長的親切關係
5、受人影響型
這種情況會產生“羊群效應”,一個小朋友哭了,一些小朋友跟著也哭了。解決辦法是先和小朋友分開,帶幼兒出去走走。
給家長建議:透過故事形式創編一些細節
-
3 # mh棉花小姐姐
3歲的幼兒馬上就要入園了,每到開學季,寶寶就有很多情緒表現。
1.焦慮
寶寶第一次跟爸爸媽媽分開,獨自去一個小社會,覺得沒有安全感,會感到焦慮,不知所措。(其實跟我們剛畢業出社會是一樣樣的)
2.害怕
習慣了自己熟悉的家,現在卻得長時間待在充滿陌生人的學校裡,寶寶會感到莫名的焦慮與不安。
3. 委屈
進入集體生活後,需要遵守遊戲規則。想要的東西需要與人分享,想玩玩具得排隊,感覺被束縛。產生心理落差後,會覺得委屈。
4.難過
那我們作為家長,要怎麼幫助寶寶呢?
1.堅持送去上學跟寶寶說,爸爸媽媽上班,寶寶去幼兒園,這是每個人的工作。讓寶寶覺得,上幼兒園和吃飯是一樣理所當然的東西。
一般堅持一兩個月,寶寶就會適應了。
2.幫寶寶認識幾個好朋友
在幼兒園,只要寶寶有好朋友,最基本的安全感就迅速建立起來了。
跟寶寶說,爸爸媽媽上班,寶寶去幼兒園,這是每個人的工作。讓寶寶覺得,上幼兒園和吃飯是一樣理所當然的東西。
一般堅持一兩個月,寶寶就會適應了。
2.幫寶寶認識幾個好朋友
在幼兒園,只要寶寶有好朋友,最基本的安全感就迅速建立起來了。
3.教會寶寶交往的規則
出去玩的時候就可以告訴寶寶排隊、問好等規則。讓寶寶儘快適應。4.及時瞭解寶寶的想法
放學後要引導和詢問寶寶的一天發生的各種事情,及時排解疏通。
5.教會寶寶表達自己的需求
因為幼兒園寶寶多,老師不一定能照顧到每個寶寶,因此要教會寶寶表達渴了、餓了、要上廁所等要求,老師才能給予幫助。
馬上就要開學啦,幫助寶寶瞭解幼兒園,並找到應對措施,這些小技巧你學到了嗎?
4.及時瞭解寶寶的想法
放學後要引導和詢問寶寶的一天發生的各種事情,及時排解疏通。
5.教會寶寶表達自己的需求
因為幼兒園寶寶多,老師不一定能照顧到每個寶寶,因此要教會寶寶表達渴了、餓了、要上廁所等要求,老師才能給予幫助。
馬上就要開學啦,幫助寶寶瞭解幼兒園,並找到應對措施,這些小技巧你學到了嗎?
回覆列表
一、幼兒的情緒表現
從帶小班的經驗和相關調查中發現,孩子的情緒是複雜多樣的。有的表現為高興、愉快,有的表現為恐懼、擔憂,有的表現為依賴、害怕,也有的表現為生氣等。
1、積極而愉快的表現
每天早上幼兒來原時總有大部分的孩子面帶微笑,有禮貌的和老師與同伴打招呼,有時還會把開心的事說給別人聽,積極的參與遊戲活動,在夥伴面前大膽表現自己,這樣的孩子情緒積極、樂觀、向上,即使碰到一點小挫折,他們也會坦率而淡解。
2、恐懼和擔憂的表現
這種表現來自於孩子的交往能力,在和同伴的相處中不會和同伴建立友好關係,特別是一些膽小怕事的幼兒,面對有攻擊性行為或不良習慣幼兒的態度是:他們不敢為自己拋頭露面,只是默默地忍受,因此在園表現出一種恐懼、擔憂的情緒,在活動中不是很積極。給人以退讓的感覺,任性的情緒。
3、依賴和害怕的表現
這種情緒表現是受之於孩子能力的影響。由於孩子缺乏自我服務能力和獨立意識入園後覺得失去了依靠沒有了安全感,面對在園的一日活動要求束手無策。因此在家長離園時表現出一種捨不得的依賴感,有的甚至每天早上在和家長告別時要 說同一句話“你等一會兒來接我”或是簡要要求家長關照好老師,對孩子給於一定的幫助等。
4、易生氣的表現
這種表現很明顯,只是孩子在不稱心或不如意的情況下所表現出的不滿情緒,他們常常因為不滿而不願理睬別人、不參加各種活動,對你瞪眼或掘著小嘴巴等,不良的情緒時間相對較長,不易感化。
二、相應的教育方法
1、鼓勵型的教育
針對一些情緒積極的幼兒以鼓勵為主,不斷肯定他們的禮貌行為,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樂意與同伴交往等各種表現,在看到他們進步的同時幫助幼兒樹立信心,從幼兒的興趣、需要、能力出發,激發幼兒的學習願望,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提高各方面的技能等,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的發展。
2、愛護型的教育
這種方法是針對怕受欺負的幼兒來說的,我們應該為孩子創設有安全感的學習環境,如把有攻擊性行為和自控能力較差的幼兒安排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對這些影響別人情緒的孩子進行耐心教育,及時阻止,並對於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有目的的創設遊戲情景,為幼兒提供鍛鍊的機會,逐步培養孩子勇敢的良好品質,從而改變和消除孩子的恐懼和擔憂。
3、指導型的教育
由於小班孩子缺乏自我服務能力,一些在家依賴慣了的幼兒生怕自己不會做或得不到幫助,所以每天早上來園時都捨不得離開家長,有的還要哭鼻子,有的因大小便在身上而影響了情緒。針對這些幼兒我們不但要給予適當的幫助,更要指導和鼓勵孩子學做力所能及的事,大膽的解放孩子的小手,在鍛鍊中獲得知識和經驗,保持良好的情緒。
4、尊重型的教育
這種方法適合於易生氣和發脾氣的幼兒,我們要了解孩子生氣的原因,尊重孩子,以換位的方式為孩子著想,儘可能的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轉變孩子的情緒,建立平等友好的學習關係。
小班孩子的情緒多元而不穩定,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以臉部和行為的外在表現為主,表現出多種正面和負面的情緒,反映出他們的自身需要和客觀事物的關係,而我們則要認真分析,正確引導孩子。關注小班幼兒的情緒要說難也不難,說簡單也不易,關鍵在於老師怎樣去面對這些孩子,是否真正的瞭解、理解、善解我們的孩子。研究表明,情緒對孩子的行為有著較大的影響,當他們處在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時,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其行為開放,願意接納外界的事物;而當他們處在消極情緒狀態時,容易失望、悲觀、放棄自己的願望,有時甚至產生攻擊性行為,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孩子的情緒,瞭解他們不同情緒的原因,幫助幼兒日把負性的情緒轉化為正性的情緒,喚起孩子的學習願望、喚醒孩子的幼小心靈、喚來孩子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