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穆心情表
-
2 # 江湖小曉生
成本問題,因為李信滅楚,只需要二十萬人,而王翦滅楚,卻需要六十萬人。這也是一場賭博,因為李信如果打贏了,秦始皇所消耗的成本就超級低,就算是打輸了,秦始皇也不至於一夜回到解放前。我認為秦始皇選擇李信,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考慮的。
李信家族世代都是貴族或者將領。李信本人是秦始皇時期著名的將領,他的祖先們在魏國做過官,祖父和父親都是秦國太守級別的大官,到了李信這一代,成為秦始皇所倚重的大將。所以說李信的家族背景還是十分強大的,按照後來的說法,那就是知根知底。
秦始皇不可能將數十萬人馬交給一個完全不瞭解的人,李信在這方面的優勢就十分明顯了。雖然在史書中對李信的記載不多,但是從他的經歷中,就可以看得出,秦始皇是重用李信的。甚至覺得當時攻打楚國,只有李信和王翦這兩個人有資格做到,所以才會先後詢問這兩個人的想法。
李信在滅燕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李信本人是立下不少戰功的,當年攻打趙國的時候,李信就與王翦打配合,分兵兩路包圍趙國,最終滅亡趙國。這個時候的李信已經得到了秦始皇的重視,在對燕國作戰的過程中,秦始皇遭到了燕國太子丹派來的此刻荊軻的行刺,所以秦始皇對太子丹十分怨恨。李信作為先頭部隊,重挫太子丹的人馬,使得太子丹只能退守薊城。
而此刻王翦大軍已經前來,攻破薊城。李信一馬當先,率先追趕燕王喜和太子丹,最終逼迫燕王喜將太子丹的首級送到了秦始皇跟前,李信在這一戰中的功勞最大,是滅亡燕國最重要的將領。在滅亡趙國和燕國的過程中,秦始皇發現了李信的作戰能力,從而開始提拔他。
秦始皇想要培養新一代將領,李信屬於年輕派。秦始皇本人是從上一輩人的手裡接過權柄,那些老將都是呂不韋這些人留給他的。所以他一直想要培植屬於自己的力量。後來的蒙恬就是很好的例子,蒙恬此刻還不足以跟李信相比,在滅楚戰爭中,蒙恬是李信的部下。秦始皇看中了李信的作戰能力,也看中李信是年輕派的領袖,所以在滅楚之戰中,秦始皇才會任用李信這樣的青年將領。而王翦雖然是一代名將,歲數卻不小了,而且是上一代人留給秦始皇的將領,並不屬於秦始皇的嫡系力量,所以秦始皇自然有所顧慮。
李信要的兵少,不影響秦始皇對整體局面的規劃。李信只要二十萬人馬,就能夠滅亡楚國。這是他自己開口說的,秦始皇對他的作戰能力也是充分信任,所以一口答應了這件事。二十萬人馬只佔用了秦始皇四分之一的兵力,這並不足以影響秦始皇對大局的把控。在北方他還要一個強勁的對手齊國,如果李信這一戰滅楚成功,那麼秦始皇必然會對齊國下手。六十萬大軍對付齊國,那是綽綽有餘了。
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史記》這麼一來秦始皇這邊可以一統北方地區,而李信的二十萬大軍能夠消滅楚國。可以提前實現一統天下的任務,這是秦始皇所希望看到的。如果按照後來的方案,王翦帶了六十萬大軍消滅楚國的話,那麼齊國這邊可就麻煩了,一來齊國有可能主動攻擊秦國的軍隊,因為秦國只剩下二十萬大軍作為防守。二來滅齊的計劃將會往後擱置,延緩了一統天下的時間。
總結:李信戰功卓著,而且他去滅楚成本低。 李信家族世代都是貴族或者將領,秦始皇對李信知根知底,十分放心將二十萬大軍交給李信帶領。李信在滅趙和滅燕的行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滅亡燕國的過程中,他一路緊追不捨,逼得燕王喜將太子丹的人頭送到了秦始皇跟前。秦始皇想要培養下一代軍事將領,能夠真正成為自己的嫡系人馬,李信就是青年將領中的佼佼者。李信滅楚之戰要的兵馬少,這讓秦始皇有足夠的人馬可以收拾北方山河,尤其是對齊國的戰爭,可以提前提上議程,加速一統天下的計劃。所以秦始皇選擇李信,其實是從這四個方面去考慮的,秦始皇想的是非常不錯,可惜李信並不是楚國項燕的對手,畢竟勞師遠征,楚國又那麼強大。
-
3 # 歷史微評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秦始皇有統一天下大志。李信提岀他能領二十萬兵滅楚,王翦提岀他要領六十萬兵才能滅楚,秦始皇想以少的兵力滅掉楚國,從而儲存實力,滅楚之時,還有燕國、齊國未滅,想儲存實力,投入少的兵力就把楚國滅了。
第二,秦始皇對李信的信任,很賞識李信才能。因此覺得李信有把握能贏。李信在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始皇后,秦始皇派兵打燕國,李信領兵追擊太子丹,後燕王殺太子丹,獻太子丹首級,這一役後秦始皇非常信任李信。
第三,李信在當時是秦國少壯派,少壯派都有激情,也很激情,而秦始皇也正值壯年,又有豪情壯志,少壯派的意見更符合秦始皇心意。
-
4 # 雲墨談歷史
當時想制衡,王家一家獨大,蒙家緊隨其後,而李信年輕,派系不深也有將才,所以想到要去多面開花,相互制衡,其次,成本問題,李信要20萬,王翦要60萬,加上後勤,承受的壓力太大,不是每場戰爭都得像長平之戰那樣,打一仗需要休養很多年,能減輕壓力自然是好的。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李信敗了,損兵折將,不得已還是用的王翦的策略,當時也是統一的心戰勝了制衡的心。
-
5 # 扣毛
因為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王翦滅楚要兵馬六十萬!這幾乎是整個秦國全部的可戰之兵。而李信表示只需要二十萬。
這兩個人的戰術不是簡簡單單的人數區別,而是在於滅國思路的不同。從李信後來的出兵路線來看,李信的打算是以蒙恬的分兵向東,自己領兵自西北向東南迂迴,希望透過一兩場戰略決戰,直接殲滅楚軍的主力。
然而,設想很好,實踐起來卻遭遇到意外,當李信軍主力抵達潁邑時,後方陳地的卻為楚軍攻佔(有說法是秦軍吸收的楚華人叛亂),導致後勤線受到威脅,於是李信率軍回擊陳地,結果楚國名將項燕銜尾追擊,大敗秦軍。
李信的這個思路屬於典型的高風險,高收益,不需要花費太多軍力,只要一兩場決戰殲滅楚軍主力,那麼秦軍就會摧枯拉朽,滅掉楚國。
在此之前,由於秦軍無敵於天下的時間太久了,所以秦始皇很可能忽略了其中的風險,出於節省成本的原因,最終選擇了李信。
而王翦拿到六十萬大軍後,是這麼做的。
他不出去,就用六十萬大軍在裡秦國不遠的地方駐紮,然後也不出戰,就罵人,整天大喊:“楚華人你沒了。”然後楚華人來攻就守住不戰。要知道,秦國後方有關中,巴蜀,還有中原等產糧地,而且離國境不遠,楚國此時又窮又弱,戰線還遠離本土,項燕大軍的後勤很快就跟不上了!
於是項燕領兵東撤,這是王翦就像脫韁的野狗一樣,銜尾追擊(顛倒過來了),大敗楚軍,殲滅楚軍主力。
我們可以看到,王翦的辦法很簡單,就是以本壓人,我比你有錢,我不斷加碼,賭的就是你跟不起!秦國的國力強於楚國,我就賭你後勤跟不上,楚不動,秦不動,兩邊拼消耗,一旦楚國堅持不住後撤,秦軍立刻追擊。
所以,王翦的辦法就是人民幣玩家砸錢玩法,拿國力把人堆死。
對於秦始皇而言,王翦這種手段,很穩,但是六十萬大軍一天光吃飯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他自然得考慮考慮。
而且,六十萬大軍傾國出動,對皇帝而言風險很大,所以王翦出發前不停的索要土地封賞,目的就是打消始皇帝的疑心,表明自己沒有野心。
回覆列表
李信,字有成,其先祖李宗,為魏國大夫,至李信歷十代,均為大臣或將領。李信在滅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
首先有家族背景,虎父無犬子,李家代代大成或將領,秦又是軍功爵制,所以能力是肯定的。然後滅燕有大功,讓秦王看見了他的能力,如此還有什麼理由不用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