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雄鷹昂首
-
2 # 嶽劍
李密生於582年,祖籍遼東,後遷居長安,早年潛心書本。他曾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悠悠而讀。成了後人勵志的範本。613年,他以布衣身分,追隨楊玄感起兵叛隋,616年,投奔瓦崗軍,被翟讓尊為魏公,之後又被推舉為起義部隊的盟主。618年,與王世充作戰失利,形勢發生重大逆轉,他被迫率部降唐,後又叛唐,在熊耳山中,被李淵的部下所殺,時年37歲。
縱觀李密的一生,功敗垂成,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有主意,但緊要處卻不自信,時常自我否定
李密頭腦冷靜,思想深刻,對局勢的判斷也比較準確等,但他又生性多疑、不夠自信。雖然思路清晰,遇事有主張,但在關鍵時刻又常常自我懷疑,甚至遷就他人,從而做出錯誤決策,導致最終的失敗。
2、空有大批人才,不能合理使用。 在用人問題上,比較自負,自我感覺很好。他手下也彙集了大批人才。 比如魏徵、徐世勣,程咬金、秦瓊、羅士信等,還有降將柴孝和、房彥藻、祖君彥、裴仁基,以及原瓦崗軍的翟讓、王伯當、單雄信等。如果用其所長,各盡所能,那麼以後的會不會有大唐還是個未知。但是,李密疑心太重,不相信手下這些人,缺乏氣度。
3、自己沒有長遠目標,也不給手下人獎勵。
李密本人目標不夠清晰,讓部下看不到希望,對下屬的利益不夠關注,不給下屬福利,所以一有事情,部下們都分崩離析,離他而去。
-
3 # 探索真歷史
李密為什麼沒能奪取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
613年,楊廣東征高句麗,楊玄感趁機起義,李密向楊玄感獻計三策:上策是攻佔涿郡,攔截隋煬帝歸路,則隋軍軍心必亂;中策是攻佔長安,佔據關中以為根本;下策是攻打洛陽。
楊玄感說:你的下策才是上策。遂率軍攻打洛陽,怎奈洛陽城池堅固,急切間難以攻下,隋朝各地援軍陸續趕到,楊玄感戰敗,李密被抓,後來趁機逃脫,一路輾轉,最終投奔瓦崗寨。
瓦崗寨在其帶領下屢破隋軍,並開倉放糧,收攬人心,聲威大震。 李密部下有位將領曾建議李密:今楊廣在江都,長安空虛,我軍可以去攻打長安,若能攻下長安,天下可定。李密何曾不想啊,無奈距離是硬傷,長安位於今陝西西安,李密的瓦崗軍位於今河南滑縣南,兩者之間有個重要的城池--洛陽。若帶領瓦崗軍千里迢迢到長安去,士兵們肯定不會答應的。所以李密只好先攻打城池堅固的洛陽。
正因為李密在洛陽,牽制了王世充的軍隊,晉陽的李淵趁機率軍長驅直入,拿下長安。
就在李密賣力攻打洛陽之時,宇文化及在江都殺死楊廣,率軍北上逐鹿中原,李密得知訊息後,為避免兩線作戰,先和王世充和解,再率軍剿滅了宇文化及,自己也遭受些許損失。
王世充趁機剷除異己,獨掌洛陽朝廷大權,李密剿滅宇文化及後,再次進軍洛陽,並數敗王世充,軍心不免有些驕傲。而王世充想出一條妙計:命一名部卒在軍中散播傳言,說自己做了一個,夢到一個神仙對他說,洛陽城內不久就會有瘟疫發生,只有打出城去才可以活命,而且神仙會在戰爭中幫助洛陽軍。因此軍隊大受鼓舞。王世充率軍衝出城去,大敗李密。
李密見大勢已去,只得投奔李淵,後來李密耐不住寂寞,想東山再起,終被唐軍所殺。
李密可謂隋末一位軍事奇才。可惜地理位置決定了他的命運,如果他和李淵換下位置,估計天下就是李密的了。
-
4 # 滻灞書房
隋末大亂,英雄輩出,這是南北朝時代世家大族的最後一次大表演!在周滅齊、隋代周和隋滅陳過程中,所積累的南北豪族們的利益糾紛和國仇家恨,在隋末的大混亂中總體爆發。以李密為首的瓦崗軍聲勢浩大,這是消耗隋朝軍事力量的主要起義軍勢力,連兵百萬,血戰中原,強盛的隋朝終於謝幕,然而,李密並沒有最終奪取天下,箇中原因值得深思!1、李密起兵早,獨受隋朝正規軍的圍剿,後來成為眾矢之的。
隋末,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雖然還沒有凝聚成較大的勢力,但數量極多,剿不勝剿,隋煬帝心灰意冷,躲避在揚州。李密取得瓦崗軍的領導權以後,瓦崗軍迅速崛起,成為最大的起義軍勢力,此時的大隋真正大勢已去。李密的隊伍龐大,竟有百萬之眾,瓦崗軍圍攻隋東都洛陽,洛陽是隋朝的東都,軍事力量十分強大,李密頓兵于堅城之下,屢攻不克。此時,李密獨受隋朝勁旅,其他的勢力卻在邊緣各自發展。
江都政變,隋煬帝被殺,宇文化及率領著隋煬帝的禁衛軍向中原進發,此時李密腹背受敵,洛陽沒有攻克,背後又有宇文化及。但是李密掉轉槍頭,一舉打垮了宇文化及!回過頭來再次圍攻洛陽,此時洛陽已經被權臣王世充控制,李密與王世充的對抗中,最終落敗,隻身逃往關中,投奔李淵。
2、山東豪傑派系眾多,內耗大,無法實踐正確的戰略規劃。李密在起兵之初,就已經有了正確的戰略主張,就是越過洛陽直接攻打長安,佔據長安,佔據有利形勢,再回過頭來攻打洛陽,進而一統天下。但是,李密當時完全沒有辦法實現這個偉大而正確的主張,瓦崗軍大多數是山東人,他們只知道洛陽的繁華與富庶,對千里之外的寒儉的長安並不看重,如果李密強行調兵去長安,恐怕立刻會眾叛親離!無奈,英雄只得屈於現實,率兵死死地圍攻洛陽。
由於李密隊伍的迅速擴大,前來投奔的人才各不統屬,又相互之間派系鬥爭,使得李密無法凝聚出強大的戰力。
3、李密的個人素質。李密雖然帶領的是瓦崗農民起義軍,然而李密可不是農民出身,他是根正苗紅的貴族世家,曾祖父是西魏的開國功臣,八柱國之一的李弼,在關隴集團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與李淵的祖父李虎齊名,地位高於隋文帝的父親楊忠。可以看出,李密家族在西魏、北周和隋三朝,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李密因先祖的功勳,在隋代陰封的爵位是蒲山郡公。
由於李密自身出身高貴、實力強大、盲目自大,導致戰略誤判,這些都是李密自身政治素質不足的體現,也最後失去了機會。
4、關隴集團不支援。前文所述,李密出身與關隴集團的高層核心,但必須說明的是,李密的曾祖李弼去世比較早,那時候還是宇文泰執政時期,加上李密的祖、父都無太大的功勳與影響力,所以李密雖然出身高貴,但是家族在周隋兩朝是被邊緣化的。不像李淵的祖父,雖然也早死,李淵父親也早死,但是李淵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皇后,李淵在隋代那是皇室至親。李淵在隋代為官多年,可以以自己的家族身份充分的結交關隴豪族,是關隴集團的核心成員。
李密就不一樣了,他出身關隴,但一直被邊緣化,後來又率領著關東豪傑打天下,這樣關隴集團大大的懷疑李密的政治站隊,因此關隴集團們選擇支援政治上更保險的李淵。
綜上所述,在隋末的大起義中,各種勢力都進行了相應的表演,也發出各自的訴求。李密的失敗,是多方面的原因,有主觀的錯誤和誤判,但更為重要的是“形勢使然”。在天下大形勢面前,任何奇謀妙計都顯得無奈。雖然李密失敗了,但他是消耗了隋朝主要的軍事力量,是隋末動亂中的關鍵人物,不失為一代梟雄!
回覆列表
擺不平內部矛盾,後期剛愎自用,個人能力有欠缺,去正面對抗王世充,消耗實力,不具有兵者詭道的道,犯了兵家大忌,他是個能人,但絕對算不上定天下的能人。他可以做一個方面軍的統帥,不是主席總理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