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奚譽賢

    在下為您分解一二。上古三皇指上古三位不同時代的人,非指一人。五帝也是如此。即不同時代的上古五位帝君。

    三皇

    三皇之首為燧皇(燧人氏),其二為燧人氏之子犧皇(伏羲氏),其三為燧人氏之曾孫神農氏。

    《燧人氏》

    傳說中遠古帝王。遠古人民茹毛飲血,燧明國有燧人氏,鑽木取火,教人熟食。當為原始時代從使用自然火向人工取火發展之反映。

    《伏羲氏》

    或作宓羲、包犧、庖犧、伏戲、慮犧、犧皇、皇羲。傳說中遠古帝王。風姓。一說即太昊。相傳始作八卦,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為神話中人類始祖,與女媧氏兄妹為婚,制嫁娶,正姓氏。影象為蛇身人首。

    《神農氏》

    遠古部落首領。遠古人民過採集漁獵生活,神農始教民用木製耒、耜,耕種,從事農業生產。嘗百草,始有醫藥,治療疾病。神農氏即炎帝。注:(炎帝共有九世)

    《史記·三皇記本》“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絃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稱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於陳。東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其後裔,當春秋時,有任、宿、須、句、顓臾,皆風姓之胤也。

    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

    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亦木德王。蓋宓犧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週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頻木王也。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女媧氏沒,神農氏作。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為姓。

    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氏。於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又作五絃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為六十四爻。初都陳,後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長沙。神農本起烈山。故左氏稱,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厲山氏。禮曰。厲山氏之有天下。是也。

    神農納奔水氏之水曰聽妃詙。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

    其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皆姜姓之後。併為諸侯。或分掌四嶽。當週室,甫侯、申伯,為王賢相。齊、許列為諸侯。蓋聖人德澤廣大,故其祚胤繁昌久長雲。

    一說,三皇謂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既是開闢之初。君臣之始。圖緯所載,不可全棄。故兼序之。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澹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

    地皇十一頭。火德王。姓十一人。興於熊耳、龍門等山。亦各萬八千歲。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自人皇已後有五龍氏,燧人氏,按其君鑽燧出火,教人熟食,在伏犧氏前,譙周以為三皇之首也。大庭氏,栢皇氏,中央氏,卷鬚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斯蓋三皇已來有天下者之號,但載籍不紀,莫知姓、王年代、所都之處。而韓詩以為自古封太山禪梁甫者,萬有餘家。仲尼觀之,不能盡識。管子亦曰。古封太山七十二家。夷吾所識十有二焉。首有無懷氏。然則無懷之前,天皇已後,年紀悠邈,皇王何升而告。但古書亡矣。不可備論。豈得謂無帝王耶。故春秋緯稱自開闢至於獲麟,凡三百二十七萬六千歲,分為十紀。凡世七萬六百年。一曰九頭紀。二曰五龍紀。三曰懾提紀。四曰合雒紀。五曰連通紀。六曰序命紀。七曰脩飛紀。八曰回提紀。九曰禪通紀。十曰流訖紀。蓋流訖當黃帝時,制九紀之間。是以錄於此補紀之也……

    五帝

    五帝同常指黃帝、顓頊(Zhuānxū)、帝嚳(Dìkù)、唐堯、虞舜。

    又一說是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最後一種說的是:少皞、顓頊、高辛、堯、舜。

    《黃帝》

    中華民族共祖。公孫、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大首領。傳蠶桑、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都創始於黃帝時代。

    《顓頊》

    ①、為上古帝君。姬姓,號高陽氏,黃帝后裔。生於若水(今四川雅礱江)。相傳長而佐少昊,二十歲登帝位,都於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少昊氏衰,“九黎亂德,民神雜糅”(《國語·楚語下》),他命重為南正,掌管祭祀,使群神各有分序;命黎為火正,掌管土地和人民,各有所屬。

    ②、國名,相傳上古有顓頊國,其人食黍(《山海經·大荒南經》)。

    《帝嚳》

    嚳又作俈。為上古帝君。姬姓,號高辛氏。或說名夋(《史記·五帝本紀》司馬貞索隱引皇甫謐說)。相傳是黃帝后裔,十五歲佐顓頊,三十歲登帝位,都於毫(今河南偃師)。商人稱之為先祖,所謂“殷人禘嚳而郊冥”(《禮記·祭法》)。殷墟卜辭有“高祖夔”,有學者認為即帝嚳(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唐堯》

    為上古帝君。帝嚳之子,祁姓,名放勳,原封於唐,故稱陶唐氏。代摯登帝位,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設官分職,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東、南、西、北四方,觀察天象,制定曆法,以授民時,名為“四嶽”。是時洪水橫流,氾濫四方,毀壞山陵,沖壞田土,人民不堪其苦。堯欲使治洪水,“四嶽”薦舉鯀治水,九年不成。晚年,“四嶽”薦舜,遂禪位於舜。舜乃誅鯀於羽山(今江蘇贛榆西南),命禹續治洪水。或說因堯德衰,舜逼其讓位而囚之,“復偃塞丹朱(堯子),使不與父相見也”(《史記·五帝本紀》張守節正義引《竹書紀年》)。

    《虞舜》

    為上古帝君。姚姓,名重華,號有虞氏,又稱虞舜。生於媯汭(今山西永濟),年二十以孝聞名。堯年老,以“四嶽”薦舉代堯攝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鯀、共工、驩兜和三苗“四凶”。堯死後登帝位,都於蒲坂(今山西永濟西)。以禹、后稷、契、皋陶、倕、益等分掌政事。年老,薦舉治理洪水有功的禹為嗣,後南巡狩,死於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南),葬於九疑(今寧遠東南)。或說“舜生於諸馮(今山東菏澤南),遷於負夏(今山東兗州北),卒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東夷之人也”(《孟子·離婁下》)。一說禹非經舜禪讓,而是逼舜讓位(《韓非子·說疑》)。

  • 2 # 生而無涯

    三皇五帝都是指代,並非是指單獨的個體……三皇都在五帝時期的人來看,都算是上古人物,五帝是有據可考的,是比較晚的時代出現的,而三皇出現的年代更加久遠……

    “皇”是五帝時期的古人祭天時對遠古時代的大人物的尊稱,“皇”是凌駕於太陽之上的王者!所謂的三皇是三脈不同的文明,夏人祭天時,把供奉牌位上的上古大人物稱作“皇”!是對人類有巨大功績的人物敬稱,皇者都是故去的人物,跟後來的帝王不同……

    “帝”是商文明對天子的稱號,無論有沒有功績,都是“帝”位,跟後來的“皇帝”是差不多的狀況,他們都是天之下的人物,屬於天之子,貌似比“皇”的地位低了好多……

  • 3 # 無憂草2775

    三皇五帝時代,是公元前2100年以前的同時代。在夏朝代之前。

    三皇,稱天皇:伏羲氏。神農氏(炎帝)。姬軒轅(黃帝)。

    五帝:少吳氏。顓頊氏。帝嚳氏。唐堯氏。虞舜氏。

    公元前2100年,在山西,安邑,夏縣建立中國第一代,家族傳承製皇朝,稱夏朝。黃帝之子,大禹任第一皇朝皇帝。華夏族。

  • 4 # 段輝時

    三皇五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傳說中的神話人物。

    三皇五帝具體有很多種版本,流傳最廣的是:

    三皇:伏羲、神農、女媧。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三皇五帝之前的中國,那時還沒有國家的概念,黃河流域生活著很多大小不一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人們依山傍水聚族而居,過著漁獵耕種的生活。由於大自然惡劣的居住環境和當時低下的生產力,人們只有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帝王,只是上古時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後人尊稱他們為“皇”或“帝”。人們把他們敬為神靈,附加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三皇五帝率領民眾開創了中華上古文明,華夏民族尊他們為人文始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著衛生間需要擺放東西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