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是教育的根據地

    作為老師,我認為孩子上課說話有幾種原因,那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他覺得老師講的內容他跟不上或者聽不懂或者不感興趣,所以他上課說話。

    第二,孩子自己的專注能力不夠,他覺得教室裡的這個課堂上的40分鐘或者45分鐘對他來說十分漫長,他在課堂上感覺單調無聊,所以想透過說話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和別人交流,從而打發時間。

    第三,孩子對學校的校規校紀還沒有完全的熟悉,或者是說已經熟悉了,並沒有認為它是對的,在心裡面對這個東西有牴觸,所以他不認為自己在課堂上說話是錯誤的行為。他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說話,對誰對周圍的同學和老師的講課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總的來說就應該對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他意識到上課說話對自己對老師對同學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為他提供一些實用的,當他自己想說話的時候,怎樣去剋制自己的小方法,比如說讓他想說話的時候,讓他的同學及時的提醒他,比如當他想說話的時候,深呼吸三下,然後看著黑板慢慢的轉移注注意力等等。當然,在家裡的時候,最好讓他有獨立的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在這個時間段不要打擾他,培養他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慢慢的他的說愛說話的毛病肯定就會改變。

  • 2 # 楊宇迪19417

    這個問題,出現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身上,根據不同年齡短的孩子,家長及老師給予不同教育方式,家長及老師的引導極為重要,找出孩子的錯誤及時給予教導,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然後表揚孩子,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孩子會改變。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在平時遇到生活上的問題可以和孩子共同討論,讓孩子積極的參與家裡的一些事物,要徵求孩子的意見,慢慢的孩子會意識到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

  • 3 # 何大拿S

    出錯正常,孩子的錯未必就是自己認為的錯。如果是大眾認可的錯需要老師和父母引導 或者讓他去體會這種錯給他帶來痛苦就會改變。

  • 4 # 趙小瓜

    這裡凸顯的主要問題是孩子不懂得遵守規矩,沒有紀律性。

    我覺得可以從這方面著手管理,從您的語氣看來,您孩子應該還是很小,這正是培養組織性,紀律性的好時候,良好的組織性紀律性,有助於良好人格的培養,而不守規矩,沒有是是非曲直的人難免會在法律的邊緣遊走,所以守規矩的重要性您應該也知道,這裡跟你說一個例子: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宿舍就有一個人,晚上熄燈後,還在宿舍床上大聲打電話,一點遮掩都沒有,一般人打電話,難免會小聲點,這樣點,這就是因為知道這是錯的,而那個人沒有絲毫的遮掩,因為他並不認為這是錯的,家裡從小太慣著他了,家裡就這個一個兒子,從小寵上天,從沒有進行過紀律性教育,我們其餘的人一上床,都會自覺不說話,手機靜音,達成預設的共識,而那個人的行為卻讓人很討厭,這裡給您一個建議。

    您可以先跟孩子談談,踏下心來好好聊聊,把孩子當成一個對等獨立的人來談談,聽聽他的想法,然後一起制定一個規矩表格,徵得孩子同意,告訴他,規矩就是規矩,如果違反就要收到相應懲罰,在懲罰前,也要跟他講清楚,為什麼錯了,為什麼要懲罰他。就比如上課說話,跟他說清楚為什麼不對,然後制定懲罰方式,不要慣著孩子,還罰就罰,狠下心來,他即使不明白,不懂得,但是隻要遵守就夠了,就像法律一樣,很對條款我們也都不懂為什麼,但是規矩就是規矩只能遵守,你不能因為你一個人的意見,就去破壞大家一同定製的並遵守的規矩。孩子還小,很多行為習慣都要靠大人培養,硬性規矩和軟性規矩也要分開,比如懂禮貌,說謝謝之類的,都可以加進去,孩子做對了要有獎勵和誇獎,這樣慢慢培養一段時間,會有效果的

  • 5 # 蓉貓貓女購

    上課和旁桌同學說話,搞小動作等現象在低年級的孩子中比較普遍。如何幫助孩子解決上課愛說話的問題,家長和老師的正確引導就顯得非常重要。孩子上課說話是缺乏專注力的表現,而自己還意識不到錯誤,是日常行為認知界限模糊的反應。

     

    我們在孩子行為發生以後,需要從“讀懂、溝通、引導、界限”四大步驟去解決問題。

    首先要讀懂孩子上課說話背後的本質,是希望獲得關注,還是不想聽老師講課,或是其他原因。當我們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後,才能針對性的開出處方,繼而透過科學溝通方式去引導孩子做出改善,最後再給孩子界定一個上課的行為邊界。

     

    通常來講,孩子上課說話是小時候缺少專注力訓練,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根本原因其實是家長造成的。因為專注力是每個人出生後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家長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無意識的頻繁打斷孩子當下的行為,繼而造成孩子專注力的缺乏。比如,孩子在看書,家長一會送食物,一會噓寒問暖,一會讓孩子先幹別的事情,總之不停的打斷孩子,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很難長時間專注做一件事。

     

    所以,我們面對上課講話的孩子,首先需要和孩子在友好輕鬆的氛圍下平等的交流,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如是孩子上課講話的根本原因是希望引起老師或同學的注意,那麼我們要認識到,透過“出眾”的行為引發關注的本質是源於內心的不安,這裡面有對不被他人認可的恐懼、被旁人忽視的恐懼和存在自卑感等。家長應該告訴孩子,被其它人重視和認可的前提是自己必須非常優秀,如友善待人,學習成績好,某方面能幫助到同學,在自己擅長或喜歡的領域特別突出等,這樣才能真正的被人認可。如果家長不去深入瞭解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簡單粗暴的教育,那麼當孩子長大後或許真的容易成為為了“引起注意”而變成讓人敬而遠之的人!

     

    父母是孩子行為的最佳老師,家庭教育影響孩子一生,在孩子小時候,多為孩子安排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活動或益智遊戲,如看繪本,積木、拼圖、手工等,在過程中不輕易打斷孩子,有效的訓練孩子們的專注力。

     

    我們再看孩子影響了他人學習而不自知,這通常是家長溺愛孩子,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意識不到自己會影響到老師講課和同學們上課。

    而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建立秩序感,透過講故事舉例的方式讓孩子懂得遵守秩序的道理,讓孩子在生活中儘可能遵守規則和秩序。

     

    除了讓孩子在學校遵守秩序和規則外,還必須在家裡遵照執行,建立行為界限,家庭和學校同步配合,對孩子行為的改善給與過程進步的大力表揚,讓孩子感受到因為自己的努力表現,而得到家長和老師的注意和肯定,從而提高孩子的積極性,進而更好的鞏固習慣的養成。

  • 6 # 三寶小乖貓

    你面臨的這個問題,我家孩子也有,今年8歲,我們和老師商量的結果是老師家長一起管,老師在學校會嚴格要求孩子,如果孩子犯錯了,會當面批評教育,甚至會當著家長的面教育,放學後會把孩子留下談話,孩子也有自尊心,他們也怕被留下,回到家我們會把今天的錯誤好好的跟孩子解釋解釋,讓孩子慢慢意識到自己這樣不對。透過一段時間的配合孩子在課堂上的紀律好多了,還有一箇中間要在孩子表現好表現對的時候多誇獎多表揚,養成一個犯錯就會批評,表現好機會被獎勵的意識,就會好了

  • 7 # 小小思維家

    不找到具體原因,恐怕很難做到讓孩子遵守課堂秩序,安安靜靜地聽講。

    引起關注

    之所以用這樣的行為引起關注,很可能是爸爸媽媽平時比較忽視他,孩子獲得的關注不足,沒有滿足他對成就感的追求。

    爸爸媽媽平時多跟孩子在一起;多跟他說話;多聽他說話;多表揚他大大小小“成就”。孩子從爸爸媽媽這裡獲得的關注足夠多,在課堂上透過“出格”行為博得關注的需求,就會大大降低。

    對課堂內容缺乏興趣

    一是在外面“補課”太多,超前學習了。如果是這種情況,爸爸媽媽可能需要考慮縮減校外課程,讓孩子專注於課堂。

    二是孩子學業程度太差,課上老師講的內容他聽不懂、跟不上。爸爸媽媽需要自己給孩子補習,或者有針對性地送孩子去上補習班,儘快幫助孩子提升他那門課程的學習水平,讓他能聽得懂、跟得上。

    缺乏課堂規則意識

    日常語言溝通習慣不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鮮白菜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