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根蟲蟲

    最近看春夏的一段話很有感觸,她說:“我的家庭是我們家所有女性都離過婚,我真的是無法從任何我們家的任何女性身上,看到婚姻幸福的影子,和家庭生活幸福的影子。我是非常期待在婚姻這件事中獲得愉悅感的,但是我可能會很害怕無法維持它,就幸福當然是很美好的,但是瞬間是怎麼被放大和延伸,這個辦法我沒有學過,我怕我做不到。”

    只能說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很深,帶來了恐慌和對人生的懷疑,常常渴望幸福又害怕失去。有人說父親的大格局,母親的好情緒,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諸不知,這種幸福極少家庭擁有。

    小時候,父母總是說:我們是為了你好,才這樣那樣。因為他們覺得我們還小,不諳世事容易被騙,還不能給自己做決定,就幫我們抉擇,其實這也可以理解,只是有那麼點稍微被束縛,因為我們確實還沒長大,思維不健全。如果家裡有幾個孩子的,幾乎都是重男輕女,《歡樂頌》裡的樊勝美不知看哭了多少人,她的原生家庭像是一隻巨大的吸血鬼,緊緊地咬著她,奪走她的全部希望和幸福。

    更有甚者,家庭不和睦的,小孩受傷害在所難免。父母經常一言不合就吵架,當面摔東西,那種喝酒打人的更嚇人。最近幾年,離婚率越來越高,父母都不想要孩子,孩子不再是雙方的紐帶和家庭的希望,變成了阻礙各自尋找幸福的絆腳石,成了都不想接手的麻煩,這種情況對孩子的傷害最大,精神創傷最難癒合。

    沒有人沒有原生家庭的創傷,童年情感忽視是生命的必然部分,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關鍵是如何從創傷中成長,而不是僅僅積怨。

  • 2 # 傳而習乎

    童年情感被忽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可以一分為二,1.周邊的人如何處理。2.自身如何處理。

    童年情感被忽略原因存在以下兩種:

    1.孩子太過早慧。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情感被忽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會哭”。小小年紀便知道要給家人分擔壓力,所以即使內心有許多需要,也被這種懂事給壓抑住了。這種小孩容易被忽略。

    這種情況下孩子長大之後,

    1.1周邊的人只需等閒視之,便不會有任何問題。

    1.2而於他自身而言,個人建議多讀書(特別是中國傳統哲學類書籍),這種早慧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讀懂這類書籍,從而樹立一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2.不可抗拒因素。比如父母離異,或者福利院長大的孩子等等。這種情況下由於孩子的撫養人並不是至親,因此極容易情感被忽略。

    這類情況下,孩子長大內心不免有些自卑與孤獨。

    2.1這時候周邊人應該予以更多的關心,來彌補他幼年期情感缺失。畢竟他長大了也是孑然一身,仍然容易被忽略。

    2.2於其自身而言,我的建議仍然是多讀書(特別是中國傳統哲學類書籍),主動放開心懷,融入集體,一方面透過書籍完善自我,瞭解世界。一方面透過集體彌補幼年缺失的情感。

    祝願世界和平

  • 3 # 林子說心理

    想要解決童年期情感忽視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改善:

    1、不再逃避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對於那些在童年中受過傷,但長大成人後無法識別、確認以及擺脫這種傷害的人來講,再貼切不過了。

    經歷了情感傷害的人,大多會一直選擇逃避。

    但逃避並不能解決現狀,這個傷害會一直延續下去,如果將來組建家庭,這個傷害甚至會被傳到下一代。逃避只會讓人越來越偏離自己所期望的軌道。

    唯有向前一步,做出改變,才能讓這種傷害終結,才能讓自己真正體會到愛人也被人愛的喜悅。

    我們要相信,所有值得擁有的美好事物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為了獲得想要的生活和幸福的自己,我們需要勇氣。

    2、運用IAAA法則來理解自己的情緒

    IAAA這4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著識別Identify,接納Accept、歸因Attribute和行動Act。

    簡單來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首先識別自己的情緒。問自己“我現在有什麼感覺?”,是憤怒、悲傷、愉悅、開心、嫉妒,還是羞恥、恐懼。

    然後,不管是好情緒還是壞情緒,理性的還是瘋狂的情緒,我們都不對它進行評判,只接納它本來的樣子。因為評判的過程會讓我們產生更多的情緒,那麼情緒就會變得很複雜。

    再次,我們要試著瞭解這個情緒背後的原因,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是什麼樣的事件或者說什麼樣的信念讓情緒一直干擾著我們。

    最後,我們要認識到,自己在產生某一種或幾種情緒的時候,是不是都對應著某一種行動。

    比如說,你抑鬱的時候,就喜歡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不想跟任何人說話,這就是你在應對悲傷時的一種習慣性行動。

    如果你不喜歡這種行動、覺得這種行動不恰當,那麼你需要找到一種更恰當的方式來替代這種行動,比如以後一抑鬱,就去空曠的地方走一走,而不是把自己關在房子裡。

    3、自我關懷,對自己富有同情心

    前一段時間,Papi醬的排名上了熱搜。

    我並不認為把自己排在第1位,就是自私的。

    一個人都不懂得愛自己,那麼從一個健康的心理來講,他所給予他人的愛很可能是有限制條件的。

    狠狠地愛自己,並不意味著對他人的需求視而不見。事實上,一個越懂得愛自己的人,他會有更多的能量去愛別人。

    對於遭遇情感傷害的人來說,對自己富有同情心,就是走出關愛自己的第一步。

    不要對自己過於苛刻,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因於自己,要學會接納會犯錯的、不完美的、敏感但堅韌的自己。

    當你能夠做到與自己充分連線,那麼你要相信,自己同樣可以做到與他人充分連線。

  • 4 # 葡萄情話

    經歷過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有可能會喪失掉自我的確定性,確定性是指:不管是消極還是積極,你都能用清晰、堅定的聲音描述出自己的感受。這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所以重建“確定性”也就成了可以幫助解決童年期情感忽視的方法。

    它並不是某種致命的缺點,它只是一種“感受”。當你經歷這些“感受”的時候,學習去體驗它,去為它下“定義”,做命名並表達,尋求新的經驗。

    2.定義自己的需要,並逐漸重獲需要。很多遭受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它們甚至認為自己的這些需求不值得、不配被滿足。

    透過和心理諮詢師進行諮詢,來探索自己的這些情緒和需要,逐漸改變自己對“愛的需求”的認知。最終開始可以滿足自己的這些需求。

    任何深入探索自己舊體驗和創傷的行為,都應該在“安全的環境或關係”中來進行。否則是有潛在危險的,如果處理不當,則容易變成一遍一遍的撕開自己的傷疤,但又無法將它癒合。

    儘管我們都期待一個“完美父母”或者“完美童年”;但其實“完美”並不存在。

    我們去了解自己的“傷疤”,目的並不是要去指責他人的過錯——真正的修復是從更深刻的理解中而來,也許現實並不能帶來原諒,但是終於有機會表達、探索,和自己的感受和解。

    即使你曾感受到被忽視,你依舊可以做出改變,去需要,去渴望,去堅定的擁有某些事物與情感。

    ——摘自《童年情感忽視:所有的愛都像投入了深海》

  • 5 # 淑男

    你好,經歷過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有可能會喪失掉自我的確定性,確定性是指:不管是消極還是積極,你都能用清晰、堅定的聲音描述出自己的感受。這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所以重建“確定性”也就成了可以幫助解決童年期情感忽視的方法。1.對自身童年被忽視的經歷進行探索和認知,早年“被忽視”的體驗可能來源於父母或者養育者的現實、或者心理困境,也可能來源於兒童在當時情境下的建立起來的、不恰當的保護自己的方式。2.定義自己的需要,並逐漸重獲需要。很多遭受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它們甚至認為自己的這些需求不值得、不配被滿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武器可以對付關羽的大關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