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虞思桐說文史

    那是肯定的。每個人的出身不同,知識面不同,興趣愛好不同,自然會對作品各自有所喜好和取捨。

    比如對於《紅樓夢》——人人都知道的中國最著名經典文學,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

    魯迅的意思是:紅樓夢作為一部經典,讀者們卻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去認識這部作品,並無千篇一律的認知。

    所以,作家喜歡的,那是他的愛好。而他的愛好並不代表讀者的愛好。他認為最好的,讀者未必覺得是最好。

  • 2 # PATER9527

    首先,要說的是,作家喜歡的作品與讀者喜歡的作品肯定有所不同。但是,何嘗不能說,每個人喜歡的作品都是有所不同的,更何況,作品本身就是出自作家之手,所以,這個問題有點不嚴謹。

    就作家而言,他們喜歡的可能是一些在他們所傾向的領域更有深度的作品。任何作家都是博覽群書的,他們的寫作建立在一個很深的閱讀積累上。比如現當代詩人海子,早期受歐洲古典浪漫派詩歌的先驅荷爾德林的影響十分深厚,海子也將其短暫的一生奉獻於長詩的寫作之中。此外,海子還尤其摯愛畫家梵高,這些都可以在海子的一些詩歌作品中可以看到。比如對荷爾德林,他寫過這樣的詩論:

    正是這種在神聖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的孤獨,使他自覺為神的兒子:“命運並不理解/萊茵河的願望。/但最為盲目的/還算是神的兒子。/人類知道自己的住所,/鳥獸也懂得在哪裡建窩,/而他們卻不知去何方。”他寫萊茵河,從源頭,從阿爾卑斯冰雪山巔,眾神宮殿,如一架沉重的大弓,歌聲和河流,這長長的箭,一去不回頭。一支長長的歌,河水中半神,撕開了兩岸。看著荷爾德林的詩,我內心的一片茫茫無際的大沙漠,開始有清泉湧出,在沙漠上在孤獨中在神聖的黑夜裡湧出了一條養育萬物的大河,一個半神在河上漫遊,唱歌,漂泊,一個神子在唱歌,像人間的兒童,赤子,唱歌,這個活著的,抖動的,心臟的,人形的,流血的,琴。(《我熱愛的詩人荷爾德林》摘錄)

    有的作家,一生致力於一部小說的研究之中,無力自拔。比如傳世經典《紅樓夢》,自問世以來,便有許許多多的紅學愛好者,傾力於紅學的研究之中,寫下關於這本書中的學問。著名的紅學家有:俞平伯,代表作品:《紅樓夢辨》;周汝昌,《紅樓夢新證》;劉心武等人也是當代著名的紅學家。

    讀書,就像爬山,本身是一個越來越專,涉及領域越來越尖端的過程。前期閱讀比較寬泛,到了後期,找到了自己的所好,便潛心研究某個領域的某些作家。任何人都是如此。

  • 3 # 人生無簡史

    作家喜歡的作品與讀者喜歡的作品,是有不同的,即使是每個作家和每個讀者之間,他們喜歡的作品也各有不同。這是因為著眼點不一樣,興趣點也不一樣。既然題主問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那麼咱就針對作家和讀者之間的關係做一下分析,我想這才是題主真正想了解的內容。

    作家是作品的創造者,每一部作品都帶著作家獨有的特質,作家的創作離不開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一個真正的作家,他一定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一個始終保持有求知慾、想象力的人。

    作家把文學創作當成自己的職業,他們會用更嫻熟的寫作技巧,用更專業的職業態度,來完成每一部作品,因此我認為他們最喜歡的作品,自然就是自己所創作的作品。

    除此之外,他們一定還喜歡優秀的文學名著,和帶著清新風格的別緻的作品。為了讓自己的知識面更廣闊一些,他們還喜歡閱讀某個領域的專業書籍。

    每一個作家都在努力地形成自己特有的寫作風格,他們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專注於某一點,並且深挖潛學。因此他們也就更喜歡這一方面的書籍。

    讀者是一個廣泛的群體,他們是文學作品的受眾者。他們對作品的態度是隨意的、自由的和開放的,每一個人的喜歡標準也大不相同,而且也很難有穩定的一個標準。也許他今天喜歡這一部作品,到了明天就不喜歡了。因此,讀者喜歡什麼樣的作品?也只能有一個大概的趨勢判斷,難以更加具體化。

    當然也有一些中介性質的傳媒組織,他們每隔一段時間會發布,所謂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品榜單。這只是特定條件下的一種趨向,無法真正代表每一個人的意願。當然不可否認,這類的評選活動是會對讀者產生導向作用的。這也正好說明讀者喜歡作品的條件,大多都是隨機性而無意識產生的。

    現在在一般的作者中,尤其是在網路文學和自媒體中,作者特意迎合讀者口味的現象非常突出,這在某一個時間段可能是會受到一些歡迎,但是就作品的生命力而言,卻再無話可說。更有甚者有些作品就是快餐文化,讀過一遍就再無慾望可讀,所以背離了自己的優勢,為了某種利益而不惜一味的迎合讀者的口味,由此寫出來的作品,也只能是如同嚼蠟。

    綜上所述,作者和讀者之間是一種相互寄予希望的關係,讀者真正需要的也並非只是表面迎合的作品,而作者只要用心去創作,即便暫時不被大多數讀者所理解,但是這樣的作品也有存在的價值。

  • 4 # 魚得水

    我想應該相差不遠吧,自己喜歡的作品肯定也是自己最擅長寫的,而自己寫的也會吸引有同樣愛好的讀者,所以,我認為,不會有太大的不同。

    比如說我,我以前就是寫網路小說的,以古代言情居多,嚴格來說風格比較悲涼、悽慘,但結果也大多是苦盡甘來,那麼,我喜歡看的也大多都是古言情,故事情節比較坎坷的小說,而喜歡看我小說的人,我覺得會有一種親近感,而並非只是粉絲那麼簡單,因為他們和我的喜好相近,像朋友一樣,有時候還會把自己和他們說成是物以類聚。

    當然,這是我的個人觀點,也有的作者和我不一樣,自己寫的玄幻小說,但又對刑偵小說感興趣,這個也很正常,有的作者寫同一個領域寫的時間長了,或者在自己選擇的領域裡沒有得到很好的成績,就想換別的領域嘗試。

    我們本來就不會一層不變的去喜歡一樣東西,一個階段就會產生一個階段新的想法,就好像我們小的時候渴望長大,而真正長大以後我們又特別想回到小時候無憂無慮的年代,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什麼都沒有絕對的,像我這號的,就喜歡個言情,所以也沒有想過嘗試別的領域,不是我用情專一,主要我太懶,不喜歡接觸新的領域。

  • 5 # 梧桐

    肯定會有差別。比如霍桑的《紅字》,托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等,都是作家喜歡的小說。有的比如大仲馬,毛姆等屬於會講故事的人,會把故事寫的通俗易懂,屬於讀者喜歡的小說。作家的文學修養,思想性,藝術審美與追求,對寫作技法的推崇,主題深刻挖掘與讀者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普通讀者更期待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作家期待的是對自我寫作能力的啟發與提升,思想精神的碰撞昇華。簡言之普通讀者在乎情節是否引人入勝,作家在乎作品的文學性文物質量的高低。

    有些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技法大膽創新,但是內容晦澀難懂,需要極大的耐心,和一定的閱讀積累,才能理解作品的魅力。這會令一部分讀者忘而卻步。比如愛略特的《荒原》,卡夫卡的《城堡》等沒有完整的情節,支離破碎,不知所云,一頭霧水。普通讀者本來是打算看看小說消遣的,結果如墜雲端,只好放棄。就算是堅持把文字讀完,也領略不了要義,需要藉助文學評論才能恍然大悟。當然是提高文學鑑賞力的一個方法。但不是每個讀者都願意這麼做的。

    總之我覺得普通讀者與作家的區別大概類似於業餘和專業的區別吧。他們喜好的作品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 6 # 水寒雅芙

    換個角度來想,你若想迎合讀者必須放棄自己,如果作家面前的讀者品味高,你的放棄可以迎來寫作的春天,因為你在迎合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充實自己才得有源之水,才能更上層樓。但是,你面前的讀者只是走馬觀花,閒時湊趣圖個樂兒喜歡低俗之文,你的迎合只會給自己的創作的生涯帶來致命的一擊,你的文章永遠也只能曇花一現,在時間地推移下默默退出歷史舞臺。

    每一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你喜歡看的,別人也許討厭還來不及。如果你是作家用心寫自己的文章,如果你是讀者用心看你喜歡的文章,這兩者不存在誰迎合誰的問題也非矛盾體。比如,一隻母雞,你送它一顆珍珠,母雞定不屑於顧。然而,地上若有米粒兒,這隻母雞定趨之若鶩。讀書寫作亦如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片風景,不過為高山流水知音難求而已,何必庸人自擾之,雅芙隨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常見的鑽戒大小有哪些?價格是多少?送鑽戒有什麼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