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肖彈Bass

    這是個可以探討的好問題。假如劉備壓下這口氣,沒有討伐東吳,結果會不一樣嗎?從蜀漢滅亡這個結局來看,並不能夠避免,只是有可能延緩;從北伐曹魏,恢復中原這個角度說,更加沒有可能,唯一的變數應該是劉備可能不會白帝城託孤,而是換另一個時間,另一個地點把身後事交代給諸葛亮。仔細想想,其實還有一個點不得不提,就是張翼德張三爺。就算劉備能咽得下這口氣,張飛也是斷然不會接受的,一旦劉備明確表示,為了大局著想,不出兵報復東吳,那估計性如烈火的張三爺也會領閬中兵馬自己去孤軍奮戰,僅以張飛所部兵馬去伐吳,勝算微乎其微,最終也難免落得個全軍覆沒,張飛身死他鄉的下場。那麼劉備不僅失了荊州,折了關羽,還有可能丟了閬中,歿了張飛,可能沒有夷陵之戰,蜀軍避免了元氣大傷的局面,但是折損關張二將,失去荊州與閬中,勢必會對士氣造成嚴重的打擊,也會給劉備扣上一個膽小怕事,有負義氣的帽子。

  • 2 # 一味丹參合四物

    不會改寫!關羽死只是藉口,肯定要伐吳的。首先蜀中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不出蜀中最多是偏安一隅的諸侯,離劉備的恢復漢室的理想相去甚遠,荊州是蜀漢的向外擴張橋頭堡,荊州是肯定要奪的。還有古代戰爭雖說是冷兵器時代,人數優勢固然重要,但是戰略戰法也不容小覷,先不說火燒連營把蜀漢的精兵燒沒了,曹操八十萬不也照樣被燒了。戰爭消耗的是人和錢。看過大秦帝國的都知道秦國打仗是靠軍功制還有興修水利墾荒屯田的,劉備不打出來不行。打出來魏吳都不好惹,但怎樣才能統一我就不知道了,畢竟聰明如諸葛亮一輩子也沒有成功

  • 3 # 執筆畫浮沉2333

    伐吳的主要原因是重新奪回荊州,那裡對蜀漢來說是重要的糧食產地和稅收來源還是蜀漢能夠北進的東方橋頭堡,荊州在就能和漢中一起對曹魏形成左右夾擊的戰略態勢,進退自如。失去荊州意味著蜀漢將被困在川蜀即使北伐也只能從崎嶇山路進兵,後勤運輸的限制將使得蜀漢軍隊難以持續作戰。而從荊州就不一樣了…所以可以說荊州在蜀漢就有進取天下的把握,荊州丟掉…北伐就成了賭博,所以對劉備來說,伐吳是出於戰略考量,而不是意氣用事,關羽的死只是使得劉備無法忍耐,軍隊準備不足倉促進兵,所以說,只要劉備還沒有糊塗那麼伐吳就是必然選項。

  • 4 # 漢末天下

    這個問題從哲學角度出發就好理解了,歷史不是偉人創造的而是勞動人民創造的。

    劉備稱帝后第一件事就是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也因為張飛堅持伐吳而無意丟了性命。兩個戰魂級將軍相繼去世對蜀漢政權的打擊不可謂不大。伐吳結果更是大敗而歸,蜀中精銳盡失,甚至劉備也氣憤難平胸中一口氣上不來命喪白帝城。直接導致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綜上,有些人以為劉備若不伐吳接受孫權割地歷史就會改寫。

    我不這麼認為。

    諸葛亮《隆中對》就點明:“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這個觀點在今天看來依然成立。興不興漢室另當別論,成霸業的必要條件就是漢中荊州兩路出兵,遙相呼應。關羽水淹七軍兵圍樊城威震華夏,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芒。可以說,戰役開始前誰都沒想到關羽這一仗能打的這麼好。若有上帝視角,此時劉備禦駕親征,益州精銳盡出,曹操必分身乏術捉襟現肘。這一仗,所有人都看到了成霸業的希望。劉備看到了,曹操孫權害怕了。孫權知道這一仗要是剩了荊州就再也要不回來了,東吳在下游將永遠受制於人,所以孫權背後捅了關羽一刀,我們承認關羽狂傲自負、剛愎自用,但這不是主要原因,背後的利益矛盾才是關羽致死的真正凶手。所謂孫劉聯盟只是曹操逼迫下的不得已而為之,一旦這個威脅由北方曹操變成了荊州的關羽,聯盟將瞬間瓦解。

    所以劉備必須伐吳,聯盟間的信任蕩然無存,孫權陰了劉備一次劉備絕不能給他第二次機會。孫吳不滅,哪怕將荊州全境獻給劉備,劉備也不敢繼續按《隆中對》的方略實施下去。

    所以,就算劉備暫時不伐吳繼續維持孫劉聯盟也改變不了什麼。倒是伐吳如果成功,則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 5 # 趙㐅點兒

    歷史是有可能改寫的。關羽敗走麥城,身死城破,如果劉備心裡忍了這口氣,但依舊提兵攻打吳。以劉備諸葛亮的精明,東吳會被迫返還荊州或者一部分。這樣劉備北伐就不會受多大困擾。與曹魏作戰勝負就在兩可之間。而勝負的關鍵是諸葛亮能不能在司馬懿掌權之前擊敗曹魏,歷史上曹操先死,劉備後死。劉備只有一個兒子,諸葛亮在蜀中威望甚高, 諸葛亮堅決擁護劉禪蜀國政權就不會大亂。而司馬懿雖有才能卻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施。曹操死後,諸子奪嫡,魏必大亂。這時取一直兵馬從荊州出發,直入中原,必可獲勝。至少也可擴大版圖,糧草供給充足,攻曹能力大增。歷史改寫必然出現

  • 6 # 步翔1

    歷史不會改寫,蜀漢政權在當時是最為積弱的一方,人口最少,沒有戰馬產地,本就是弱勢一方,任然連年向最為強大的曹魏政權發起主動進攻,加之出川道路艱險,所以不論是真心還是假意,蜀漢政權都必須確保第二條路線,也就是荊州,而針對孫吳政權來說,荊州掌控在本方手上是確保國都建業安全的最大問題,所以吳蜀兩國對於荊州的問題其實是不可調和的,回到問題,如果沒有夷陵之敗,也不會改寫歷史,再多的兵員也不夠蜀漢政權這樣的添油戰術敗的,加之川蜀天塹,守土有餘,而想要打出去,來到平原地區,川蜀糧草出川艱難,後勤難以保障,加之步兵的優勢蕩然無存,只會被強大的騎兵軍團橫掃,最好的結果無非是多撐幾年罷了。

  • 7 # 海哥fan

    我覺得應該不會,只是時間有所延遲而已。當時的天下大局基本定局,東吳的暴政不得民心,西蜀的連年征戰勞民傷財,人才不濟,終將給地大物博而又有人才和遠謀的魏所吞併。

  • 8 # 凍結的丶黎明

    百分之八十五到百分之九十五的可能不會改寫歷史,這個問題我在貼吧討論過很多回了,三個國家魏,蜀,吳,都有自己的戰略目標,都希望其他兩個國家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去行動,首先是魏,地理位置好,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漢末三國時期,是北方比南方土地肥沃的,而且人口也比南方更多),且有大量戰馬,只需要穩紮穩打,和其他兩個國家拼發展,拼消耗就可以戰勝兩個國家,反過來,蜀的地理位置相對不是太好,在當時,蜀國的發展並不比北方好,雖然地勢險峻不會被敵人輕易攻入,但是一心和魏國拼發展是拼不過魏國的,所以我認為這也是歷史上劉備和諸葛亮積極北伐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蜀國失誤就失誤在了他們覺得東吳會和他們共同努力,完成打倒魏國這一戰略目標,我個人認為,當時蜀國的戰略目標是讓東吳從東部牽制魏國,從而為蜀國創造機會,北上攻打魏國,如果能成功,那麼蜀國就可以完成當初劉邦的歷史道路,從關中打出去!但是吳國的戰略目標肯定不會和蜀國一致,我個人認為吳國的戰略目標應該是蜀國從西部北上牽制魏國,如果兩國鷸蚌相爭,吳國肯定會漁翁得利,如果蜀國和魏國僵持不下,那就找機會從背後把蜀國捅了,這樣就能一統長江以南,和魏國劃江而治。到了最後,結果就是蜀國為了他們的戰略目標被東吳捅了一刀,蜀國為了報復牽制住了東吳,讓東吳沒有趁機擴大戰果,達到劃江而治的目的,最後都被魏國耗死了。

  • 9 # 觀察記錄者

    如果有如果,一切都將改變。劉備在關羽死後沒有出兵東吳,最大發展可能就是受魏吳聯攻,蜀國軍師龐統之死,就註定蜀必財的命運。就算荊州關羽不死,以關羽性格,蜀吳之戰更不可避免,反而會因關羽急於報仇而加速兵敗。

  • 10 # 紅酒曉販

    做為一個君主,尤其白手起家的君主,他怎麼可能是意氣用事腦子發熱去攻打東吳?給關羽報仇那只是一個藉口,一個不死不休的藉口,一邊可以鼓舞己方士氣,一邊可以瓦解敵方鬥志,~有點膨脹了吧,結果失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成功的英語作文150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