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咋說呢
-
2 # 江影涵秋ycf
空城計 三國志中孫堅使用過。華雄也是孫堅部殺的。草船借箭的是孫權。赤壁之戰的是周瑜。
東吳讓羅貫中亂寫的沒有什麼存在感。
只是當小說看看罷了。
-
3 # 大唐柳侯
很多人都希望這個故事是真的,但是很可惜,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這就是藝術的魅力。羅貫中先生筆下的《三國演義》,比真正的三國曆史《三國志》精彩太多了,導致很多人寧可相信《三國演義》是真的,也不願意正視歷史。
易中天老師品三國中,也講過這件事。三國演義對於諸葛亮的神化,都是來自於民間的一個傳說——條亮五事,也叫郭衝五事。事情的主角及時這個郭衝,他在西晉時期,在民間大肆宣講關於諸葛亮的五件事,其中就包括空城計。然後就被有人記載到史書裡面去了。但是這5件事,在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所以估計這個郭衝也是一個小說家,出於對諸葛亮的崇拜或者是諸葛亮對他家有恩,所以描繪出了一個神一樣的諸葛。
還有就是空城計這件事,在戰爭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首先,如果我是司馬懿,我就是再害怕,拍幾個大將進去抓了諸葛亮還是沒問題的。進去1000人,哪怕是損失,也不過是損失1000人而已,對於戰場之上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這樣的事情。
歷史中記載的真是諸葛亮,是一個執政能力非常強的政務官員,而且是一個大發明家,有很多項發明專利。他的軍事能力也非常強,對於大局的掌握和把控,都有非常好的眼光。三國志對於諸葛的描述,也是有失偏頗的。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諸葛亮有殺父之仇,所以,指望他把諸葛亮寫的好看,估計是難,能做到不偏不倚,估計都非常困難了。
但諸葛亮畢竟只是個人,一個聰明人而已,不是神。我們只要記得他是一代名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名垂千古就可以了。
-
4 # 春秋著作郎
空城計原型可能為趙雲的空營計,為了塑造諸葛亮的形象所以老羅張冠李戴給諸葛亮增添一點傳奇色彩。
其事蹟出於裴松之所注的《雲別傳》之中,原文如下: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趨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趙雲去接應黃忠,卻遇到了曹操的大軍,前後突擊衝散了敵軍,卻又重新複合,最後退回營地之中大開營門,曹軍以為有詐,便不敢入。
其實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有許多的事蹟在正史是他人發生然後設定他的頭上,或是杜撰一些具有傳奇色彩的事蹟,《三國演義》作為一本小說為了塑造人物形象這樣做無可厚非,如果你是真正的三國粉,去讀一遍正史,這些事蹟是真是假,是誰做的便了然於心了。
-
5 # 莫失雲間志
歷史撲朔迷離,真相恐怕沒有人說得清楚。
不過,從邏輯分析來看,“空城計”完全可能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司馬懿並不想殺諸葛亮,甚至都不想打敗他,保持不勝不敗的狀態才是對他自身最有利的!
曹操認為司馬懿“有雄豪志”,有“狼顧之相”,深為忌憚。如果不是曹丕和司馬懿交好,司馬懿早就被咔嚓了。“空城計”發生的年代,司馬懿的保護傘曹丕已經駕崩了,他的兒子曹睿,對司馬懿是又要用又要防的心態。
所以,司馬懿必須要“養寇自重”,保留諸葛亮這個強大的敵人,魏室才會不得不重用他這個唯一可以對抗諸葛亮的人。
而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對於司馬懿的這點小算盤肯定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也料定了司馬懿會假裝看不穿他的空城計,於是二人心照不宣的演了一出雙簧。
這大概就是事實的真相吧……
-
6 # 海晏河欣
首先正史當中沒有諸葛亮的空城計,《三國演義》本身就是一部長篇小說,因此不存在誇張的說法。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想諸葛亮的空城計。1,諸葛亮使用空城計很高明確實騙過了司馬懿,此乃三國演義裡經典一計謀,把諸葛亮表述的更加神奇。2,諸葛亮使用空城計沒有騙到司馬懿,但是司馬懿不願就此殺掉諸葛亮,因為那時諸葛亮一死蜀國很快會亡國,而司馬懿當時在魏國還沒有足夠實力發動兵變,有可能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所以有諸葛亮在,魏國便更加依賴司馬懿,司馬懿便有時間從中佈局,暗中增長實力。
-
7 # 有家學堂
首先,我們得明白《三國演義》是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三分歷史,七分演義。並且在書中作者的觀念是“尊劉貶曹”的。為了突出人物形象,作者會透過一些故事來突出。
回到標題,《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空城計”是否被神話?是真實發生過的嗎?
答案是肯定的,作者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形象而有意安排了這一個橋段
發明“空城計”的人呢,不是諸葛亮,而是曹操。
曹操和呂布作戰的時候,有一次曹操的軍隊出城收麥子去了,突然呂布的軍隊開了過來。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隨軍家屬全部都弄到城牆上去站崗,等呂布開過來一看,滿城都是鶯歌燕舞,姣聲嗲氣。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個樹林子,深不可測,呂布想曹操這個賊,狡猾狡猾的,肯定是把埋伏買在樹林子裡面了,撤!撤回去以後想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來了,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樹林子了。
回覆列表
“空城計”是杜撰的,是寫小說是情節需要,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在三國演義裡,這段空城計如此的精彩, 如果真的發生過,在《三國志》以及各種歷史典籍中為什麼沒有記載,唯一有痕跡的就是東晉人王隱所著的《蜀記》中,書中記載:西晉初年,有個叫郭衝的人,談到過關於諸葛亮得五件事(分別是:刑法、刺客、空城計、拒賀、誠信)。後來被稱為“郭衝五事”。而空城計就是“郭衝五事”中的第三事,最早關於諸葛亮空城計的事件就出自於這裡。
“郭衝五事”中關於諸葛亮的事蹟是非常不可靠的,不具有真實性。在晉朝諸葛亮就受到很多人的推崇,而這個郭衝就是其粉絲之一,覺得當時人們對諸葛亮得評價不夠,所以虛構了“條亮五事”,來加工自己的偶像。
陳壽在給諸葛亮作傳時沒有采用這些資料,就是因為它不靠譜。後來裴松之為《三國志》加註時,對這些材料進行了駁斥,說:“就如衝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裴松之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這就得分析一下空城計的故事情節了,其情節不符合邏輯的地方很多。
司馬懿殺來,望見諸葛亮焚香操琴,其“笑容可掬”,那就說明司馬懿所在地距諸葛亮不是很遠,派一個神箭手將其射下來不就完事了嗎?司馬懿不就是怕諸葛亮設有埋伏嗎,派一小隊人馬進城探個虛實不就行了嗎?再者,當時司馬懿有十五萬大軍,而諸葛亮兵少力弱,司馬懿大可將整個城圍起來,圍他個十天半個月的,諸葛亮還能有施計的餘地嗎?不餓死才怪。面對這麼多漏洞的空城計,軍事奇才的司馬懿居然調頭就走,這可能嗎?這麼不合邏輯的事,沒有得到裴松之的相信。
裴松之也不是光憑情節分析而妄加斷論,他認為其地點、人物都對不上號。因為當時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紮在宛城,根本就沒有來到漢中,更不可能出現在陽平戰場,而當時的魏軍主要帶兵將領是張郃和郭淮。司馬懿不可能化出個分身來到千里之外的西城和諸葛亮相遇吧。據裴松之考證,諸葛亮從來沒有在陽平關拒守過魏軍。這樣就充分證實了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子虛烏有的。
羅貫中為了塑造諸葛亮這一形象而採用了“郭衝五事”中的空城計,並加以潤色,使得這一形象充滿傳奇色彩。羅貫中的文學功底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