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大愛中國書畫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2、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裡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 2 # 炎戌先生

    “古之學者必有師”,意思是說,古代所有有成就的學者都必定有更厲害的老師進行教導。

    其實這句話是非常正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教導,自古以來從來沒有說一個有成就的人是無師自通的,那種不存在。

    哪怕是跟一件事物去學習,也是得到了“事物”這種特殊的老師啟發,也算是受教育而成就的。優秀的老師可以教出優秀的學生,學生一般都是首先模仿他最喜愛的老師,模仿他的學識和做事風格,最後再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而開發出屬於自己特點的文學和成就。

    孔老夫子算是中國古代最典型的優秀老師了,也是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同時也是優秀的教育家,因為孔老夫子的徒弟當中,一生有大成就的佔了很多。

    所以能擁有一位好的老師,是人生的一大幸運之事,可以少讓自己走很多彎路。所以想要讓自己成功,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先找一位好的老師,向他學習。

  • 3 # 老劉

    “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出自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師說》原文節選,意思是說,古時候求學的人,一定是有老師。

    韓愈寫出《師說》強調指出老師對一個人的人生成長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當然其中還包含一個真實意圖就是韓愈以儒家道統的繼承者自居,意想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透過老師對學生的知識教育,目的就是要恢復自孟子後已“失其傳”的儒家道統。正因為如此,他把“傳道”視為教師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

    那麼老師是幹什麼的呢?顧名思義老師就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所以老師這個神聖的職業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們人生旅程的燈塔。身為教師,應該是其心底有如山水一樣自由、高尚、光明、無私、寬廣;其言行舉止優雅,師德加持伴隨終身。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儒家文化素來有著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因此,中國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人們在這個節日裡表達對老師們的祝福與感謝。

    “古之學者必有師”這一千古名言,猶如春風拂面,被社會前進中的現代人們付入新的意義!

  • 4 # 縱侃天下

    字面上的意思倒是很簡單,就是說,自古以來,做學問的人都有自己的老師。

    這句話是唐代韓愈《師說》的第一句。《師說》本身是在強調老師的重要性,因此,韓先生會在文章的最開始說了這麼一句。 而加上文章本身的創作背景,本身這篇文章就是韓先生以師長的身份,寫給自己學生的,在文章最後,也明確指出了這點: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因此,文章的立意也就明確了。

    拋開文章本身,對這句話來進行分析,那麼,筆者對這個觀點本身,是持有一定的否定態度的,這個觀點並不嚴謹。

    古之學者有師不假,但“必有師”就將問題觀點絕對化了。

    這個觀點,更為準確的描述,應該是古之學生,最好有個老師。

    就學術誕生、發展、傳承而言,“師”的作用是學術的傳遞,而非學術的創立。

    說白了,開山立派的祖師爺,上哪去找個師父,最多,是從其他的學派中吸納相關理論,為自己的學派形成系統理論提供一些必要因素。

    說多了,一門學術的創立,是需要有一個先去帶頭人去披荊斬棘,去開創進取的。而這個過程,只能自己去探索研究。

    至於師承,是一門學生(至少也得是基本)確立之後,為了理論的延續傳遞(包括一定的進一步發展),學術中的前一代學者充當老師的位置,將學術向後來的學者(學生)進行傳遞,這才是客觀理性的師生關係。

    當然,回到文章本身,在文章誕生時出現的一定程度的不當言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閱相關資料,這裡筆者不進行展開了),文章是具有絕對積極的社會意義的。進而,即使放到現代,在批次化的學校教學過程中,透過這篇文章來強化師生之間應有的態度,也是很具有積極作用的。

    一起讀書,一起思考,一起探討,一起領略文化的樂趣。

  • 5 # 小雍說實

    一個人的成才過程中必定經過老師的教導及點撥,提現了老師的重要性。也提示我們每一個人,要想成才必定要謙虛的向自己的老師學習,這裡的老師為泛指,包括傳授自己理論知識的老師,當然也包括人生前進過程中點撥自己或為自己指名方向的人,更甚者是一些前進過程中給自己教訓的人員。我們都需要把他們當做老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7個月了。只會坐不會爬。翻身都懶的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