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塵緣07

    關於春秋,我想先在此徵聯一幅,望答者自來:

    上聯:春讀書,秋讀書,春秋讀《春秋》

    《春秋》是一部很厲害的書,它是十三經之一。

    《春秋》有很多版本,其中以左丘明版本最為權威,史稱《左氏春秋》,亦《左傳》也。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又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總體來說,春秋這段時期在中國的文學、軍事、外交、文字各領域均佔有一定比重和做出很大的貢獻。

    在古代,孩子自入私塾,先生就會從十三經教起,《周易》、《論語》、《孝經》、《春秋》等等,略大便能文。這些經典含義豐富,意義紛繁複雜,內容艱澀難懂。必須輔助批註才能略懂,往往一個字兩個字就有很大的內容。曾經一個陝師大老師說,如果你能把《春秋》讀懂讀透,別說西安,你去北大都沒問題。都可以在全國頂尖的高校談資論輩。這句話是經得起推敲考證的,是一句很實在的話。所以自古說《春秋》不可小覷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學藝術我拿《春秋》舉個例子:《左傳·桓公元年》:“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於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首先是前五個字,目逆而送之,說是這個孔父之妻長的很漂亮,還沒到跟前的時候,這個人已經眼睛直直的看著。一直到她路過自己走過去,孔穎達疏:“未至則目逆,既過則目送。”然後說:美而豔。意思是太漂亮了!大家可以想象這句話的意境和畫面,很有藝術感染力!

    推薦大家閱讀研究!

    餘之拙見,望斧正!

  • 2 # 佛緣初心靜

    我們所說的《春秋》一般指孔子修訂過的魯國史記,裡面都是記錄著魯國發生的大事和孔子對事件的看法。

    《春秋》其實就是當時的一本歷史書,因為裡面編寫的是當年魯國內外發生的大事,而編寫順序是按照春秋、冬夏的順序來寫的,所以說叫做“春秋”

    古人就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三國那個動盪的年代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沉浮,當然包括曹操關羽這些大人物,通過歷史可以大概預測當時局勢的走向和豐富完善自己的思想

  • 3 # 另類文史

    另類君斟了個酌的講一講o(* ̄︶ ̄*)o

    【一】、此《春秋》非彼《春秋》

    關老爺手裡抱著的這本書,其實是《左傳》,而不是大家所熟知的《春秋》。

    《春秋》這本書是魯國的國史,由孔子修訂而成,這本書是編年體史書,其實就是些流水賬,兼發一些簡短的儒家評論。戰國時期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後,編輯而成了《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傳》,後來簡稱做《左傳》。和孔子原著的《春秋》相比,《左傳》增加了許多行軍打仗的內容,有很多篇幅詳述了戰略戰術以及治軍的內容,可讀性顯著加強。

    我們知道,對於戎馬一生的關羽來說,《左傳》更加實用,而《春秋》那本流水賬,是不大會感興趣的。

    事實上,關羽熟讀《左傳》的事情,在《三國志》裡有明確的記載。

    【二】、有沒有文化不知道,但文武雙全是真的

    關羽少年時在家鄉與豪強地主有爭執,殺死對方後流亡,在河北以賣豆腐為生,生逢那個亂世,有沒有文化已不是那麼重要,武藝高強才能及時變現。

    不過我們以關羽熟讀“《春秋》”來推斷,關羽應該是個有層次的人,不然他也不會捧著儒家經典研讀。

    從中國的文化生態地理環境來看,從漢朝以後,歷朝歷代,幾乎每個鄉村都會建兩個廟:一個是孔廟,另一個就是關廟。

    孔夫子是文聖,關老爺是武聖。

    關羽讀書的形象塑造源於他“忠義誠信”的個人品格,“讀春秋”也就成了配套的增值業務,這就讓人覺得他是文武雙全的人,而不是一介武夫,這是後世統治者為塑造一個更加豐滿更加完整的關公而人為增加的設定。

    綜上所述,關羽看的書不是《春秋》,而是《左傳》,關羽的文化水平可以,但有多高已無法認定,因為他沒有流傳於世的詩文作品。

  • 4 # 芹草草

    春秋時春秋時期魯國史書,孔子編訂。其重要意義是春秋一字寓褒貶,其中微言大義,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何為微言大義,詳下文。關羽以義著稱,當然要讀微言大義的春秋了,怎麼可能讀別的書?難道讀孝經?禮記?莊子?楚辭?只有春秋符合關羽的形象!正好在看明代科舉制的書,裡面有這個關於春秋的材料,在圖片裡。

    《春秋》是一部專於記事的史書,它是孔子根據魯國《春秋》修訂而成,以魯國十二國君的次序來建構整個歷史面貌,從魯隱公開始,經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諸公,構成了一個記史的時間框架。

    《春秋》屬辭比事的一大特色是所謂“春秋筆法”“微言大義”。“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就是在看似平常的記事之中蘊含著深刻的褒貶勸懲含意。如隱公元年的《鄭伯克段於鄢》,無一字不含深意。《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所稱“書齊豹曰盜,三叛人名,以懲不義,數惡無禮,其善志也”,也是“春秋筆法”的典型例子。孔子作《春秋》,不但是作為一部史書來寫,而且是作為遵周禮、明王道、善善惡惡、撥亂世反正的勸懲鑑戒之書,深刻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傾向。

    《春秋》的敘事,“簡而有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簡潔嚴謹,二是凝練含蓄。《春秋記事》,極其簡要,無論多麼複雜的事件,作者僅用幾個字加以記載。如《僖公十六年》所記:“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對這一條經文,《公羊傳》的解釋極其恰當:

    曷為先言隕而後言石?隕石記聞,聞其磌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曷為先言六而後言鷁?六鷁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鷁,徐而察之則退飛。

    “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在文學上產生的效果就是凝練含蓄。《春秋》“以一字為褒貶”,就必須對語言進行錘鍊,在簡潔的字句中包含深刻的內容。《春秋》簡潔嚴謹、凝練含蓄的風格,對後代史傳作品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後代史傳作品基本上繼承了這種風格,形成史傳文學的一大特色。

  • 5 # 楊朱學派

    在先秦時期,諸侯皆有國史:楚國史書名曰《檮杌》,晉史名曰《乘》,鄭史名曰《鄭書》,魯史名曰《春秋》。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化典籍。其對魯國國史進行筆削後,中國首部私家史書誕生。經過孔子修訂之後的《春秋》不僅是史,還被賦予了儒家思想以及“春秋大義”,成為儒家六經之一。

    《春秋》極其簡略,這類似於我們歷史教科書中的書面文字。而歷史老師講課口述的內容,肯定比教科書更加豐富。與此類似,孔子講《春秋》時的口頭文字,就是傳。正如《史記》所言:七十子之徒口授其傳旨。魯國史官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而失其真。便對孔子講《春秋》時口述的內容加以編輯整理,成書《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之後儒家大師吳起又對其做了增益補充。

    也就是說,《春秋》是孔子講學時的書面文字。而《左傳》則是其講學時的口述。由儒家弟子協助左丘明父子,將孔子口述之言整理成書。

    所以,在春秋三傳中,《春秋左氏傳》影響最大。

    《春秋》的主旨是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揚善懲惡。

    春秋之世,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春秋左氏傳》是儒家經典中,最鮮血淋漓的典籍。如《史記》中趙氏孤兒中,趙莊姬是個正面人物。在《左傳》中,趙莊姬才是趙氏被滅門的罪魁禍首。趙莊姬與小叔子通姦。小叔子被趙氏流放。趙莊姬懷恨在心。在哥哥晉景面前詆譭趙氏。趙莊姬、晉景公聯合郤氏、欒氏把趙氏滅族。屠岸賈只不過是名不見經傳的馬前卒。

    荀子的性惡論,應當首其啟發。

    關羽酷愛讀《春秋》。他應當博覽群書。遍讀儒家經典。深明春秋大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越來越感覺和老公沒有共同語言,追求的目標也變得不一樣了,該離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