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月11日,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參加了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聽證會,他被要求解釋為什麼谷歌搜尋“白痴”會出現特朗普的照片。
7
回覆列表
  • 1 # 一往情深深幾許丶s

    百度谷歌都有檢測當前電腦和登入使用者的搜尋歷史和喜好,當你搜索白痴的時候,搜尋引擎會給你搜索的結果和一些針對你歷史和喜歡推薦的相符答案,可能國外的網友經常搜特朗普的照片來調侃,而且說的都是貶義的話語,大資料是透過點選率來進行分析反饋的,這樣的人多了,搜尋引擎就會摘錄下來並顯示成結果。

  • 2 # 冷眼觀察室

    真是佩服現在美國政治的無聊程度,是打算演無聊的肥皂劇吧。

    這種搜白痴出現特朗普的小招數,在幾年前的中國很常見。長期混跡於網際網路的朋友應該知道,在幾年前,用百度搜索sb,第一行出現的是谷歌首頁。而用谷歌搜尋sb,第一行出現的是百度首頁。按照谷歌ceo的說法,莫非華人使用百度搜索sb只是為了找谷歌?用谷歌搜尋sb只是為了找百度?

    這其實是谷歌和百度在商業競爭上的惡趣味,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使用者,給使用者腦海裡埋下百度或者谷歌等同於sb的意識,從而在競爭上獲取先機。將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聯絡在一起,在商業營銷活動中屢見不鮮。

    比如鑽石除了切割玻璃之外,幾乎沒多大用處,但是商人的強大的宣傳能力將鑽石與愛情劃等號,男女結婚不買個鑽戒就像沒有愛情一樣,鑽石也就從沒多大用處的東西變得價格不菲,商人因此獲得豐厚利潤,痴男怨女們也為此付出一大筆錢。

    所以谷歌的ceo的說法完全是推辭,使用者想要特朗普的照片,直接搜特朗普不就得了,何必多次一舉搜尋白痴?谷歌的做法其實也是一種營銷活動,在民眾腦海裡耕植下特朗普等於白痴的印象,以打壓特朗普的形象,潛移默化的影響美國民眾在大選中的選擇。

    這中類似行為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屢見不鮮,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裡就講述了一位候選人被競爭對手在媒體上肆意抹黑,最終不得不退出選舉。在2004年,競選總統的克里被小布什競選團隊抹黑成在脫離戰場的逃兵。在2008年,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總共花了1.6億美元,在媒體上互相抹黑。

    所以用谷歌搜尋白痴出現特朗普,無非就是美國曆史的重現,只是民眾獲取資訊的通道從報紙、雜誌和電視轉換為網際網路,谷歌作為搜尋引擎巨頭,出現抹黑特朗普的現象也不足為奇。

    谷歌作為網際網路企業,本身就有利益訴求,抹黑特朗普也是一種手段。在夕惕若多篇回答中都強調,特朗普代表的是美國鏽帶工人、重工業和農場主的利益,這些行業需要貿易壁壘恢復美中國產業的競爭力,需要限制移民減小美國工人的競爭力,需要大量的軍購訂單獲取利益。

    為此特朗普上任以來,頻繁開啟貿易糾紛,威脅對進口商品加稅,限制墨西哥移民,與沙特簽訂千億軍購大單等,種種行為是延緩全球化的程序。但是特朗普把美國大門關上,世界也將會對美國關上大門。

    以谷歌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企業,以好萊塢為代表的電影行業,以及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勢力,在全球擁有廣泛的市場。谷歌在歐洲、日本佔據搜尋引擎第一的份額,好萊塢三分之二的票房都開源於海外市場,華爾街的投行投資各國企業,阿里巴巴就有美國的投資。

    而且這些行業基本把持了美國大眾傳媒的焦點,谷歌是美華人主要使用的資訊通道,好萊塢是美華人的眾望所歸之處,特朗普的言論經過媒體一曲解,傳遞給民眾就能變的花樣百出,給特朗普帶來不小的輿論危機。所以特朗普選擇用社交媒體直接傳遞給民眾,避免中間商賺差價,特朗普也就有了推特總統之稱。

    所以用谷歌搜尋白痴出現特朗普,其深層次背景是美國不同勢力的角力,為抹黑對手不擇手段。但是特朗普團隊選擇在國會這種公開場合討論這個問題,實屬下策。大眾傳媒下,標新立異的事情總是吸引人眼球,這也是各類標題黨層出不窮的原因。所以特朗普不是白痴,這不是新聞,也不夠深入人心,但是特朗普是新聞足夠標新立異,足夠標題黨,已經可以深入人心了。

    此事一發酵,特朗普等於白痴就廣泛傳播,美華人不會糾結特朗普是不是白痴,只會記住用谷歌搜尋白痴會出現特朗普。所以在很多知名人物面對這種類似於惡搞的言論,通常做法是不做任何迴應,就是一旦迴應就跳進黃河都洗不清了。

    特朗普團隊選擇在國會這種公開場合質問谷歌,最終的後果是將白痴和特朗普牢牢繫結。不得不懷疑特朗普身邊有內奸,也難怪特朗普炒掉許多高官了。

  • 3 # 茶閣居士

    谷歌發言人的迴應相當的客觀,事實就是如此!很多人在搜尋特郎普時發現在名字前出現更多的是傻逼和白痴,有此發現後哪又何必去搜這特郎普呢?傻逼與白痴等同於他,有關部門也通過了測試,證明了人工智慧不騙人,客觀反應了現實,不奇怪!

  • 4 # 古姿觀察

    這其實還得從2016年總統大選過後說起。當時在谷歌高階管理層一次工作會議上,大家談論其了有關特朗普“出人意料”成功當選的事情。與會的就包括CEO桑達·皮採(也叫皮查伊)、Alphabet(谷歌母公司)CFO露絲•波拉特、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當時有人對於特朗普的當選表示很難接受,對選舉結果進行一番“吐槽”。這個會議的影片在今年9月被上傳到了叫做Breitbart右翼共和黨傾向的媒體網站上,結果引起了渲染大波。美國共和黨和保守派媒體發動針對谷歌以及矽谷科技公司的新一輪攻勢,指責他們對保守派存在政治偏見,涉嫌利用其運營的平臺對保守派進行負面宣傳。時任美國司法部長塞申斯則為此事,會見了保守派主政州的檢察長,討論社交媒體公司是否存在抹殺保守派聲音。(爭議會議影片截圖)

    一直與美國網際網路企業不對付的特朗普得知這一訊息之後,立即發表推文進行了抨擊,指責社交媒體和谷歌壓制對於他政府的正面報道。當時谷歌方面否認特朗普以及其他相關指責,並對影片進行了解釋。谷歌發言人Riva Sciuto稱:“在那次會議上沒有說什麼或任何其他會議,表明任何政治偏見都會影響我們建立或運營產品的方式。”然而儘管也有搜尋引擎方面的專家解釋這個幾乎不可能,但是這似乎並不能讓保守派滿意。然而在其影片被公佈的前一週,谷歌方面拒絕派遣代表出席由參議員情報委員會召開的有關外國干涉美國選舉的聽證會(臉書和推特都參加了)。這讓國會議員老爺們十分不滿,遂準備就此事對谷歌施加了更大的政治壓力。谷歌迫於壓力本來準備讓高階副Quattroporte肯特沃克出席,然而被情報委拒絕了,表示必須讓拉里·佩琪(Alphabet的CEO出席)級別的人物參加。(拒絕與會空椅子)

    當然這次桑達·皮採參加參議員司法委員會的聽證會,內容跟情報委的沒有直接關係。這是由爭議影片直接引發的“聽證質詢”。桑達·皮採的回答基本概括解釋了谷歌搜尋引擎的搜尋原理,稱搜尋結果是根據200多個訊號對它們進行排名,這些訊號包括相關性、新鮮度、流行度,以及其他人如何使用它。最直白的解釋就是:熱度最大,爭議性最多的內容會優先推薦。特朗普本身作為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有爭議的總統,這本身就很讓人關注,加之其還是社交媒體大咖,而且天天在製造熱點來“拉仇恨”。所以有關他的負面新聞報道和評論肯定是跟其爭議度呈正相關的關係。所以自然會一搜索“白痴(idiot)”就會出現他的圖片。這得歸功於美國媒體關於蒂勒森罵他“白痴”的報道。

    谷歌公司本身是一個致力於建立多元文化的公司,公司的內部也存在保守派的員工,只不過很顯然是沒有自由派的多。作為一個企業而言,信用是第一位的,在進行產品研發時,不可能會因為政治觀點而被左右。這與其自由派的理念所相背離,而且不利於企業本身的盈利和發展,畢竟受管制的東西一般不會引起人們的興趣,也無法讓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皮採進行解釋)

    總之,谷歌公司極其搜尋引擎本身就會是一個工具,員工可以有政治立場,但是產品本身不會出現立場,只不過使用產品的人是有立場的。

  • 5 # 梁毅

    不是每一個美華人都能在家裡放上總統的畫像的(或者照片),(主要原因可能是美國要考慮單位成本給黨派或者國家造成的損失而沒有民眾買單,印發沒人要),因此,當想儲存一張總統相片時,就得從網上搜取,而“白痴”一詞正好能獲取特朗普的照片,所以民眾在很喜歡這傢伙給與民眾所帶來驚喜的同時,只能以此方法而得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城記前兩章內容英文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