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楥

    “可怕的兩歲”一詞來自美國家庭心理學專家,約翰 羅斯蒙德寫的一本書叫《可怕的兩歲》。

    兩歲的孩子之所以讓家長們感覺“頭疼”,是因為從這個時期開始,孩子才真正的自我成長髮育階段,也越來越表現的“叛逆”。其實只要家長懂得孩子,“可怕”將變得更可愛。來看看兩歲的寶寶都有哪些表現讓人覺得“難纏”又“難帶”:

    一、寶寶物權的意識開始增強

    寶寶這個時候開始學會認自己東西了,經常會說“這是布娃娃我的”,“那個小汽車是我的”“不要拿我的巧克力”……等等。

    比如帶寶寶去小區的時候,碰到鄰居家一個小寶了,讓他把手裡的玩具給小朋友看看,他會緊進摟著不鬆手,或者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有的家長會說,真小氣,給弟弟看看又怎麼了。

    其實這不是孩子自私,也不是小氣。而是孩子開始有了物權意識,他透過認識自己和物品的關係來確認物權意識。家長應該積極引導孩子要學會分享,而不是給孩子貼一些負面標籤。

    二、寶寶開始說“不要”

    這個階段的寶寶好像都喜歡說“不”,我家女兒兩歲大的時候,我說,“寶貝把小熊抱過來玩吧”

    她馬上看看我說“不,不,不”並緊進摟著小熊到她奶奶那邊去了。

    再比如,早上起床給她穿衣服了,“說今天給寶貝換件花裙子好不好”,她會說“不要,不要,並會去翻騰找衣服”……

    大人會覺得,這個年齡的寶寶真難管,一點也不聽話。

    其實,是孩子的思維開始變的拓展,他們有了“我”的意識,開始嘗試要獨立自主了。

    三、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哭鬧

    家長們還會發現,寶寶怎麼變的越來越喜歡哭鬧了,比如說:今天沒有帶他去公園散步,他就哭著鬧著要出門,一刻也不想在家裡玩。

    還有時候,去了超市,說好不能要東西的,結果剛進超市,他就跑去抓各種零食,並且哭鬧著一定讓買,不買就不回家。

    這個時候,多數家長會很生氣,抓狂,會打罵孩子。

    其實,這個階段的寶寶語言能力還沒發育好,很少能正確表達出自己完整的意願。在得不到大人理解和安撫的時候,更喜歡用哭鬧來表達自己。

    育兒專家和兒童心理學家們都會說,兩歲大的孩子正出於感覺運動期,也是成長敏感期。他們總是如飢似渴的透過自己的情緒,語言,動作來收集外界的資訊。探索這個好奇新鮮的世界。孩子的很多行為是想增進對世界執行規律的理解。

    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注意不要抑制孩子成長的探索本能。也不要過於干涉孩子的自我發展空間。

  • 2 # 快樂學習360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叛逆期”聞之色變,其實是對孩子的生長髮育規律不瞭解,受傳統養育觀念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養育觀念中,把“聽話”“乖”作為好孩子的標準。讓孩子聽話,其實是為了自己“管理”操控孩子方便,為了帶孩子過程中能順利速戰速決,提高效率,這其實是錯誤認知,把帶孩子,和做家務等同於一樣的勞動付出,只想少花時間,少花體力精力更快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孩子兩歲是第一個叛逆期,孩子對“不”這個字的威力有了新發現因此會一再應用,這個過程,孩子我學習如何拒絕,如何說不,這個過程的成功與失敗,孩子會透過一次次的探索總結出來。

    對於家長來說,絕對不允許孩子說不,顯然不現實也不利於孩子思維和情感發展,更不利於早期人格培養。

    另一方面,孩子在學習拒絕和否定的過程中學會與外界相處,遵從外部規則,對他終生的心理健康都有幫助,只不過有一個前提:家長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用符合兒童身腦心理發展規律的認知,健康科學的育兒觀,價值觀帶給孩子,以此規範孩子的行為,播種良好的認知種子給孩子。所以早期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言傳身教。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認知都是錯誤的,價值觀也是不健康的,則非常不利於孩子未來發展。所以說,早期教育,爸媽,養育者,養育環境對孩子非常重要,所以才會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因為在第一個建立行為規範時期,你給孩子輸入的對錯觀,已經影響了他的成人階段。

  • 3 # 嘿呦喂哦

    轉自網易:胡蘿蔔媽媽育兒說

    現在的孩子好象一個比一個有主見、鬧獨立,都說青春期有叛逆期,這麼小的2歲寶寶也開始叛逆了。孩子奶奶說:“自己養了三個孩子,以前都沒聽說過有叛逆這個詞,孩子也長大成人了,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叛逆。” 有個說法叫“terrible two”,中文叫做“可怕的兩歲“,真的很可怕嗎?

    看看2歲的寶寶都有哪些表現?媽媽該如何應對呢?

    1、自己的東西不讓碰

      2 歲的寶寶有了物權概念,自己的東西不讓別人碰,否則就會哭鬧,愛說“我的,我的。”話說我家二寶也快2歲了,大寶15歲青春期要獨立,二寶2歲要叛逆,老母親好辛苦。前幾天一家四口一起吃飯,每個人都用自己專用的碗吃飯,二寶前面放著一個自己的碗,爸爸拿過來往桌子中間放了放,寶寶拿回去放到自己跟前;我又拿過來,放到桌子中間,這次寶寶急哭了,還掉了眼淚。她在想“為什麼你們都搶我的東西,恃強凌弱,我要堅決捍衛我的主權。”,看她哭了,我趕緊放回去,寶寶破涕為笑。

    2、不喜歡分享

      對自己的物品佔有慾很強,有些行為看起來有些“自私”。晚上要休息了,姐姐跑過來跟妹妹玩,睡在了她的枕頭上,蓋上了她的花被被,二寶不幹了,嚶嚶哭泣。姐姐起來,她就不哭,姐姐故意跟她鬧著玩,一會兒起來,一會兒躺下,二寶像按了錄音鍵,說哭就哭,說停止就停止,姐姐笑稱:“我是不是個假姐姐”。

    3、有自己的想法主見

      明明喝水要灑,就喜歡自己來,大人幫忙扶著杯子, 不讓扶,果不其然,一會兒就把衣服弄溼了;有了審美觀念,穿衣服有自己的喜好,不喜歡的衣服就是不穿;排列的好好的玩具說推倒就推倒,自己還挺樂呵;讓寶寶洗臉轉眼把腳放進了盆子,讓人哭笑不得。

      

    對於這些行為,媽媽該如何應對呢?

    1、不貼標籤

      不輕意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當做孩子好玩可愛的一種表現就好了,不必過多焦慮,只要父母平時多跟孩子交流用語言溝通,別人包括父母幫助了孩子教會孩子說“謝謝”,孩子有感恩感謝的意識,這種行為只是一種“小調皮”,“小可愛”,過了這一階段就好了。

    2、順勢而為

      尊重孩子的選擇,大人如果採取強制措施讓孩子無條件順從自己,可以說將孩子獨立自主創新的意識扼殺在搖籃裡,衣服弄溼了不要緊,洗乾淨就行了,讓孩子知道嘗試後的結果;孩子終究要長大獨立,給她自由想象發展的空間。

    3、安撫情緒 

      2歲的寶寶很容易發脾氣,3歲前的寶寶還是儘量要安撫情緒,滿足寶寶的需求,做寶寶不良情緒的收納盒,這不是溺愛,而是關愛。寶寶對家人的反應很敏感,對寶寶和顏悅色,多一點兒耐心,對寶寶良好的性格塑造很有幫助,性格也是會傳染的。

    4、適當做點兒家務活

      2歲的孩子可以讓寶寶學著掃掃地,雖然只是做做樣子,也能培養幫父母做家務的意識;吩咐寶寶給父母遞東西,成為一種習慣後,這個年齡段的寶寶看到是家人的物品就會主動遞給你,樂此不疲。

      “叛逆”兩個字不可怕,是寶寶必經的成長階段,也是黃金階段,本著平常心,不必焦慮慌張,做個有耐心的媽媽,幫助寶寶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寶寶會更聰明健康。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鴻門宴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