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壺橋

    現在某些故事一定會流傳下去,在未來成為典故。人類的社會活動越頻繁密集,所發生的交集就越多,故事也就越多。中華文化“以史為鑑”,以過去的經驗教訓為借鑑,指導當前,展望未來,具有流傳經典故事的土壤條件。

    成為典故需要具備一些前提:

    首先,故事一定要有典型性,是眾多同類型故事中最突出的。

    其次,名人故事具有成為典故的可能,在未來說服力也強。許多成語就是從古時候名人故事當中總結出來的,現代有許多經典名言也是名人留下的。

    再次,被大眾廣為流傳,以前是傳唱、說書、記載等,現在有電視、電影等更多流傳介質。

    典故反應了人類活動當中,涉及道德、倫理等各個方面正反例,五千年以來,人類都會重複著人類活動的普遍規律,每天發生著相類似的事件。古有“愚公移山”,後有京杭大運河,現在有南水北調、高鐵等;古有清官西門豹,新中國有好書記焦裕祿、雷鋒,現在有時代楷模、道德愛國愛民模範!同樣的故事寓意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他們的事蹟一定會流傳下去。

  • 2 # 對三丷要不起

    典故的意思是: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在未來社會肯定會有現在的典故型別故事,如果有會是那些呢?

    1

    98年的洪災,據初步統計,包括受災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四省,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面積3.18億畝,成災面積1.96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1660億元。全國上下軍民一心,有多少人在那一年記住了我們的軍隊,這絕對可以在未來變成典故。

    2

    非典,2003年非典,我們記住了那些醫務工作者,鍾南山不顧生命危險,奔赴疫區,並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顯療效的防治經驗,被譽為“抗擊非典的英雄”。他也可以,未來我們一定還會有他。

    3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解決了多少人們的溫飽,袁隆平在中國的地位也許很難用詞語來形容,但有一句埋汰人的話卻能很好的體現他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都是袁隆平的錯,是他讓你們吃得太飽了”!

    還有太多,那些為了我們這個國家在默默付出的,在未來一定會有他們的故事

  • 3 # 妙瑜小鋪

    要說典故,肯定會有。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比較傳奇或溫暖的事蹟被流傳下來。

    就拿上個時代的雷鋒來說,我們小時候都聽過雷鋒的故事。雷鋒叔叔的事蹟人盡皆知,甚至毛主席都表揚雷鋒。而雷鋒精神正是我們要學習的,他的那句: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句話更是讓我敬佩不已,我也被雷鋒叔叔所感動。

    而現在這個時代,依舊會有很多溫情的事蹟、傳奇的故事被人們廣為流傳。前幾年的郭明義。郭明義19年獻血6萬毫升,是他身體血液的10倍多。當初第一次聽到郭明義的時候,還很陌生,但是聽到他不斷的獻血,更是被他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打動。

    那麼再說說傳奇色彩的故事,那大家最熟悉不過的馬雲來講,馬雲創業的故事我們都有所耳聞。馬雲早年也是白手起家,經過他和創業夥伴的堅持不懈,最後取得成功。甚至能打動年薪百萬的人才放棄工資,來他的創業公司拿400元的工資,這就已經很具傳奇色彩了,更何況螞蟻森林這樣的公益事業,更是打破了多少人對公益的概念。

    無論是平凡普通也好,人盡皆知的事情也罷。每一位做出的奉獻,都會被一些人銘記在心,儘管不是人盡皆知,但會不斷的流傳下去,成為激勵下一代人的故事。

  • 4 # 一土微快

    往前看華夏五千年,經典故事層出不窮,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看當代祖國七十年,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各行各業都有傑出代表創造屬於自己的傳奇故事。

    在未來,我也會成為小小範圍的的經典。

  • 5 # 瞳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典故。

    1.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肯定會成為以後的典故。作為全球解決糧食問題的最偉大科學家,他的影響是國際公認。古有女媧補天造人,現有袁隆平增糧保障人類長久生存。

    2.愛因斯坦,牛頓,等位代表的國外科學家。他們推進了社會的進步,解放了眾多勞動力,人類的文明更加走向完美。愛因斯坦放光明,牛頓蘋果長宇宙。

  • 6 # 皮怪人生

    現在的事以後成為典故的怕是也會不少,比如:寧願坐在寶馬裡哭,也不願坐在腳踏車上笑。

    說出這句話的人可能確實如願以償過,認認真真地在寶馬裡哭過,但哭得開不開心,就不得而知了,就最近的報道來看,只能說也未必。個人覺得持這樣一種觀點的女生,恰恰是已經失去了在腳踏車上笑的資格的人,心性如此,怕是沒有哪個正經男人消受得起,而那些喜歡玩的男人,就算真的帶她在腳踏車上,也不過是體驗生活。

    她個人的想法與其境遇有關,她可能確實被騎腳踏車的男人傷害過,才會有如此看破世情似的極端,認為既然都是被辜負,為何不找個條件好點的來傷害自己。但是,她終究是個例,可嘆這句話在當時竟成為社會價值觀的風向標,各種衍生毒雞湯大行其道,跟風真的很可怕!

    所以,我想這個應該算以後可以借鑑的例子吧,若一定要用四字成語的話,便叫“寧哭勿笑”吧

  • 7 #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以身許國鄧稼先的20塊錢。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大批海外學成的科學家放棄優越的生活,回到中國,一起建設這個一窮二白的國家,鄧稼先是最早回來的一批。1958年,毛主席決定開展核武器研究,一大批核物理學家被抽調,鄧稼先也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這項絕密的工程中。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8年後,經過了各種艱難險阻,克服了種種困難,由鄧稼先簽字確定方案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生產出來。1964年10月,一聲巨響,中國由此取得了世界上的話語權,中華民族從此不再有亡國滅種的風險。鄧稼先有一個同學楊某寧,在歸國潮中,與那些以身許國的科學家們不同,聰明的楊某寧選擇留在了美國。中國成功爆炸原子彈的這年,楊某寧正式加入美國國籍。

    1963年9月,接聶榮臻元帥命令,鄧稼先、于敏率領九院理論部研究原子彈的原班人馬,承擔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理論設計任務。氫彈的方案其實是“鄧—於方案”,僅僅在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中國從此擁有了重啟地球的能力。這個氫彈的結構一直到今天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構型,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還保留百萬噸級以上氫彈戰備值班的國家。

    1971年楊某寧回國了,套鄧稼先的話,懷疑有蘇聯人參與了原子彈研究,因為在他的印象裡當時的中國不可能靠自己研究出核武器的。請示過周總理後,鄧稼先告訴他:“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全部都是由華人自己研製成的,沒有一個外華人參加。”

    1979年,一次核試驗投彈失敗, 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的鄧稼先親自去投彈區找回了沒有爆炸的核彈頭,並且在此時受到了嚴重的核輻射。

    1984年,他指揮研究的中國中子彈試驗成功,中國完成了核武器拼盤上的最後一塊板子。

    1985年, 因直腸癌於7月30日住院。這期間,他的同學楊某寧又來了,問他:“你做了這麼多,國家給你多少錢?”在他的思維裡,這種事業還是用錢來衡量的。鄧稼先告訴他:“20元,原子彈的獎金10元,氫彈的獎金10元。”

    1986年6月,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任命鄧稼先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其實這隻能算一種榮譽,受核輻射影響,此時他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無法再承擔領導工作了。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1996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十週年這天,中國最後一次爆炸了一顆核彈,用這種絕無僅有的方式紀念這位功勳科學家。第二天,中國宣佈暫停所有核試驗(核彈爆炸所需要的所有資料都拿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洲有“矽谷”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