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王卡里面的話
-
2 # 景東影業
首先,我們講到海瑞。明史上有名的海瑞上治安疏罵嘉靖。由於大禮儀之爭,嘉靖與群臣產生間隙,故而二十年不上朝,一意玄修,獨斷專制。群臣早就看不下去了,只是不敢言。海瑞天不怕,地不怕,上疏指責皇帝,不顧天下蒼生。皇帝大怒,將海瑞投入監獄。
其次,再講講萬曆年間大理寺卿雒於仁。萬曆年間,皇帝與大臣之間的關係也不太好。皇帝藉口身體有病不上朝。大理寺卿雒於仁上《酒色財氣四箴疏》,指責萬曆皇帝不上朝是犯了酒、色、財、氣。雒於仁將皇帝氣的不行,皇帝說他沽名釣譽,將他免職。
最後,再來談談正德年間翰林院編修舒芬。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個荒誕的皇帝,他喜歡搞各種娛樂活動,還找蒙古人打仗。在群臣怒不可遏情況下,舒芬上了一道《隆聖孝以答人心書》,從孝道、人倫方面將正德罵個狗血淋頭。可正德皇帝心胸大度,轉手將奏疏扔進垃圾桶。
關於這三位大臣與皇帝對峙的細節可參考明史著作《大明權力場》。
-
3 # 踏雪尋梅498
明朝大臣中,敢於和皇帝頂著乾的,主要有兩種人。
第一種叫做言官。
所謂言官,就是指御史、給事中等監察機構的官員。這些人的主要任務就是找錯,工作物件包括所有政府人員,當然也包括皇帝。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有言官,而明朝的言官是出了名的兇悍。比如大名鼎鼎的海瑞。想當年,嚴嵩權傾朝野的時候,海瑞就敢在朝堂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指著嚴嵩的鼻子罵,可是嚴嵩有嘉靖皇帝在身後撐腰,於是海大人乾脆來了一招“抬棺上諫”,抬著棺材來到皇帝的宮門前給皇帝上諫,大有一種“如果皇帝不納諫,就死給你看”的氣勢,嘉靖皇帝雖然暴怒,卻又礙於海瑞的名聲不敢把海瑞怎麼樣,只能把海瑞革職下獄。
那麼,為什麼明朝的言官這麼牛逼呢?這件事兒,還要從明朝建立之初的洪武年開始說起。想當年,朱元璋剛登基的時候,因為擔心官員上下串通,沆瀣一氣,頒佈了一條法令:言官可以“風聞言事”。什麼叫風聞言事呢?簡單的講,就是言官可以無實證舉報,也可以理解為說話不用負責任;如果再廣泛一點的理解,就是造謠都可以不負責任。正因如此,言官們越來越牛逼,只要有人敢惹他們,他們就能在皇帝面前造謠生事。
但是,你可能會說,既然言官這麼牛逼,那就不惹他們,畢竟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我的回答是,你還真躲不起。
為什麼這樣說呢?這還要從歷史上的諫臣說起。歷史上,有一些諫臣,性格極其強硬,即使是面對皇帝,也極少低頭服軟,甚至是憑藉犯言直諫來青史留名。這些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比干和魏徵。這兩位,其中一個因為犯言直諫被剜了心,另一個經常與皇帝對罵。這些諫臣的事蹟被越傳越神,最後成為言官們心中的偶像。然而,並不是任何言官都能成為比干和魏徵。首先,很多人並沒有那份勇氣,不敢於直接和皇帝對抗。其次,很多人並不具備比干和魏徵的才能,畢竟是魏徵之所以能跟皇帝對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魏徵說話有理有據。畢竟,除明朝之外的各朝各代,言官說話同樣要負責任的。什麼?你說沒有明君治世?拜託,明君也不喜歡胡侃亂罵和造謠誹謗的好嗎?然而,明朝真的是一個神奇的朝代,竟然允許言官風聞言事。既然造謠誹謗都不用承擔責任了,那還怕什麼?於是,言官們覺得自己實現理想的時候到了,終於可以成為像魏徵那樣的名臣了。這就造成了一個奇特的現象:言官們為了出名,就開始胡侃亂罵、誹謗造謠。當然,言官們也不是誰都罵,他們只罵兩種人:仇人和有權的人。罵仇人當然是為了報復,所以在這裡主要講第二類人——有權的人。
第二種叫做權官。
這裡說的權官,並不是一般的權官。講真的,我其實是很佩服明朝權官的。
明朝的權官,大致分為兩類。
一種是透過對皇帝阿諛奉承,從而獲取皇帝的信任最後執掌大權的,像嚴嵩、魏忠賢、王瑾等人就是如此。
另一種則是透過苦心經營,把下屬全都換成自己人,最終架空了皇權的,像徐階、高拱、張居正就屬於這一類。
我們這裡講的,主要是第二種。
這一類人,其前半生大多比較艱難。因為中國是個講究資歷的國家,所以幾乎沒有人能夠在一開始就能當上大官,絕大多數官員都是從基層幹起,然後逐步升官。在這些官員裡,其中有一部分,會在從基層往上爬的過程中,逐漸拉攏周圍的人才,形成一個團體。等到他當上大官的時候,他就能借助團體的力量壓倒其他的零散勢力,從而獨掌大權。我在上面舉的這三個人,都是屬於這種情況。他們三個在最初的時候都是隱忍不發,直到真正當上首輔才亮出家底,而在他們亮出家底之後,甚至連皇帝都要畏懼三分。
這一類人的另一個共同點是,結局很不好。因為長期身居高位,又獨掌大權,令皇帝十分忌憚,也令反對派們十分嫉妒。因此一旦倒臺,基本就是牆倒眾人推的結果。比如,徐階退休之後,被高拱嚴厲清算,然而朝野上下竟然無人相助;高拱下臺之後,又遭到了張居正的清算,他的黨羽也被張居正一網打盡;而張居正去世之後,他的黨羽和家人被萬曆皇帝親自清算,不但革盡黨羽,還將他的家人盡數發配,就這樣,御史言官們還個個冷眼旁觀,甚至其中一部分人還覺得皇帝懲罰的不夠,還要加重刑罰。
這一類人最大的共同點是,都有一個相對較高的崇高理想。
如果說,明朝中後期是一段迷離混亂的歷史,那麼在這混混沌沌的世界裡,真正還保持清醒的就是這麼幾個人了。
明朝的中後期,太監殘害忠良,權臣胡作非為,言官興風作浪,其他大多數官員都在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就算這樣,仍然有那麼幾個人,注意到了國家的衰弱,注意到了人民的痛苦,甚至提前看到了帝國的結局。所以,這些人奮發圖強,試圖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試圖在最後的絕望中找尋出希望。
自鬥倒了嚴嵩這個諂媚之臣後,徐階就掌握了最高的權力,他苦心經營,將下屬換成自己人,而後認真的發展國力,改善民生,力圖將明朝恢復到曾經那個強盛的時代。
高拱用可怕的手段趕走了徐階,甚至在徐階下臺後還不肯放過,一定要斬草除根。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陰狠霸道的人,在上臺之後竟然繼續維持了明朝的經濟發展。或許,從一開始他就不僅僅是為了權力才鬥倒徐階的。
張居正是徐階的學生。在徐階倒臺清算之後,張居正就暗自發誓,一定要為恩師報仇。最終他鬥倒了高拱,掌握了權力。而後,手握重權的張居正,把國家翻了一個個,他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新政改革。從改革的結果來看,他的改革是成功的。只可惜他在改革進行到關鍵的時候去世了。萬曆皇帝並不具備張居正那樣的長遠的目光,竟然在張居正死後廢除了所有改革條目,張居正改革就此功虧一簣。
總而言之,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相當奇特的一朝。其制度的特殊性使得明朝出現了許多與其他朝代不同的特色,比如黨爭、比如官權壓倒皇權等等。
-
4 # 番石榴不好吃
成化四年,太后崩,復集廷臣議葬事。彭時首言:“梓宮當合葬裕陵,主?廟,故制也,有何議。”夏時曰:“所議者,謂慈懿無子,損肢體,必難以入山林耳。”彭時曰:“慈懿母儀三十年,當先皇帝在時,未嘗以損肢體無子違寢御也。夫先皇帝不異室,而為臣子者,反謂其難與同穴,吾未敢聞。況先皇帝遺命在耶,(原闕約四百餘字)前既共所尊,而身後更同其享,此後衤冀觀型所由起也。”疏入再下議。 吏部尚書李秉、禮部尚書姚夔、廷臣九十九人,皆議如時言,且曰:“萬一大行皇太后與皇太后千秋萬歲後,不合葬同?,安保後來無議改者。”上曰:“卿等言是也,但朕屢請皆未得,乖禮非孝,違親亦非孝,卿等為朕圖之。”明日詹事柯潛、給事魏元等疏上,又明日尚書姚夔等合疏上,皆執議如初。內旨猶傳別揆葬地,夔等乃率百官跪伏文華門候旨,自己至申。上諭群臣退,眾叩首曰:“不得旨不退。”於是商輅劉定之等皆入內勸,上降旨如群臣議,群臣齊聲呼萬歲退。 明朝皇帝不僅要和大臣爭爹,爭太子,還得爭自己爹媽合葬,還爭不過......
回覆列表
國朝養士(——年),仗義死節,正在今日,同去!同去!
永樂以後,明朝是個御史文官清流就敢上書罵皇帝。騙庭杖,賺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