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1 # 過去式的文字

    韋編三絕、

    舉一反三、

    見賢思齊、

    巧言令色、

    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

    有教無類、

    後生可畏、

    色厲內荏

    (1)不亦樂乎 出自《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周而不比 出自《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問 出自《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

    (4)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陳力就列《論語·季氏》:“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論語·顏淵》:“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8)惡衣惡食《論語·里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9)苗而不秀《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這類成語,幾乎每篇都有.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鄉黨》),這類成語佔《論語》成語的很大部分,是《論語》成語的重要組成部分.

  • 2 # 傳媒老趙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其思想體系是華夏傳統文化的重是組成部分。

    上學時候,正值“批x批孔”,記得當時令我最反感孔子一句話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麼蔑視女性與兒童,絕對是我們老百姓的敵人。

    後來,讀書多了,也學習了“古代漢語”,因為對“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比較深刻,專門讀了《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才知道全句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是當年腰斬了這句話。

    儘管當前對這句話有多種現代解釋,但是,最基本一點是絕對都不是蔑視女性和兒童了。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距離才能產生美!

    有了對孔子新的認知以後,就得空常讀一讀孔子著作。

    《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認同孔子的學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有權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到了孔子的時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為私人辦學提供了機會。孔子正是抓住了這一機會,開始了其創辦私學的職業生涯,希望透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物件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意思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孔子弟子三千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華人公孫龍和秦商入學,還欲居“九夷”施教,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教育主張。孔子弟子有來自貴族階層的,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來自平民家庭,如顏回、曾參、閔子騫、仲弓、子路、子張、子夏、公冶長、子貢等。而平民教育更能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透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

    “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於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現代社會,特別是20世紀後,教育成為全體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權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顯得更為鮮明充分。

    《論語-顏淵篇第二章》: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由孔子的一種準則。也就是,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

    《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

    《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 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多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是值得我效仿的人。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於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有的話,要注意改正;如果沒有,就要加以防備。

    我們再讀一讀孔子編纂的《詩經》,第一篇就美不勝收: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 3 # 曉君讀書會

    《學而》作為《論語》首篇,從學習態度、方法、孝道、品行、為人之道等進行分述,開篇明意,統領孔子儒學之要,如頂門懸鞭,讀書者可以執而約己,又如臨淵撒網,可捕歷史長河之大鯽。

    “學可以立德,學可以增智,學可以致用。”,唯有先學而後可以立德、增智、致用。無論貧賤富達,唯有學以方位安身立命之本,這是學習的重要性。

    國以民為本,家以孝為先,人以德為重。

    學以孝悌,學以富國,學以致用,學以安身。

    學而樂,君子應該快樂的學習,反覆的學習,終身不斷的學習,這是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孔子讓中華兒女明明白白的知道了為什麼要讀書,更是傳授了讀書之方法,可謂是不遺餘力,傾囊相授。

    所以稱孔子為孔聖人,實至名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字繡面部怎麼勾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