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931173721557

    “物聯網”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義很簡單:把所有物品透過射頻識別等資訊感測裝置與網際網路連線起來,實現智慧化識別和管理。

    物聯網(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義很簡單:把所有物品透過射頻識別等資訊感測裝置與網際網路連線起來,實現智慧化識別和管理。國際電信聯盟2005年一份報告曾描繪“物聯網”時代的圖景: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麼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等等。

      物聯網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樑、隧道、公路、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然後將“物聯網”與現有的網際網路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這個整合的網路當中,存在能力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群,能夠對整合網路內的人員、機器、裝置和基礎設施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間的關係。

      毫無疑問,如果“物聯網”時代來臨,人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不談什麼隱私權和輻射問題,單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識別晶片這一點現在看來還不太現實。人們正走向“物聯網”時代,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物聯網-原理

      物聯網是在計算機網際網路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資料通訊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ofThings”。在這個網路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技術,透過計算機網際網路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資訊的互聯與共享。

      而RFID,正是能夠讓物品“開口說話”的一種技術。在“物聯網”的構想中,RFID標籤中儲存著規範而具有互用性的資訊,透過無線資料通訊網路把它們自動採集到中央資訊系統,實現物品(商品)的識別,進而透過開放性的計算機網路實現資訊交換和共享,實現對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聯網”概念的問世,打破了之前的傳統思維。過去的思路一直是將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分開:一方面是機場、公路、建築物,而另一方面是資料中心,個人電腦、寬頻等。而在“物聯網”時代,鋼筋混凝土、電纜將與晶片、寬頻整合為統一的基礎設施,在此意義上,基礎設施更像是一塊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運轉就在它上面進行,其中包括經濟管理、生產執行、社會管理乃至個人生活。

      物聯網-發展

      (第二屆國際epc與物聯網高層論壇)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西亞舉行的資訊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釋出了《ITU網際網路報告2005:物聯網》,報告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訊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透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交換。射頻識別技術(RFID)、感測器技術、奈米技術、智慧嵌入技術將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2009年2月24日訊息,IBM大中華區執行長錢大群在2009IBM論壇上公佈了名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針對中國經濟的狀況,錢大群表示,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廣闊,而且中國政府正在以巨大的控制能力、實施決心、和配套資金對必要的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建設,“智慧的地球”這一戰略將會產生更大的價值。

      在策略釋出會上,IBM還提出,如果在基礎建設的執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僅僅能夠在短期內有力的刺激經濟、促進就業,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為中國打造一個成熟的智慧基礎設施平臺。

      錢大群表示,當今世界許多重大的問題如金融危機、能源危機和環境惡化等,實際上都能夠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解決。在全球經濟形勢低迷的同時,也孕育著未來的發展機遇,中國不僅能夠籍此機遇開創新樂觀產業和新的市場,加速發展,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

      IBM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了“網際網路”浪潮之後的又一次科技革命。IBM前執行長郭士納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計算模式每隔15年發生一次變革。這一判斷像摩爾定律一樣準確,人們把它稱為“十五年週期定律”。1965年前後發生的變革以大型機為標誌,1980年前後以個人計算機的普及為標誌,而1995年前後則發生了網際網路革命。每一次這樣的技術變革都引起企業間、產業間甚至國家間競爭格局的重大動盪和變化。而網際網路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國“資訊高速公路”戰略所催熟。20世紀90年代,美國克林頓政府計劃用20年時間,耗資2000億-4000億美元,建設美國國家資訊基礎結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而今天,“智慧的地球”戰略被不少美華人認為與當年的“資訊高速公路”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被他們認為是振興經濟、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該戰略能否掀起如當年網際網路革命一樣的科技和經濟浪潮,不僅為美國關注,更為世界所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比較網路小說、網路遊戲和網路直播,哪個對社會的益處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