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鬧家642

    跟誰都沒用 孔明活著的時候就一直防著魏延,死後還不是把他殺了麼。至於司馬懿本身就是忍辱負重半生多疑更是他的家常便飯,所以跟誰都討不到好。

  • 2 # 不滅再現

    穿越過去的話只有一個選擇就是諸葛亮,你穿越過去無根無底的去入仕你在諸葛亮哪裡可以說你是山東的寒門子弟在屠徐州時避禍逃到西川的。諸葛亮沒地方查你戶籍,又特別需要沒有根基的寒門人才來平衡荊州派,西川派還有功臣集團的勢力。他最多就是多設考驗就完事了。你跑司馬懿哪去一個莫名其妙跑出來的人往上說三代都沒一個能對的上大漢的戶籍,擺明了就是改名換姓的奸細你覺得你跑的掉一刀?另外晉朝是世家的時代幫助司馬懿拿了天下最後你一個寒門還不是得死在政治鬥爭裡?

  • 3 # 秦人藏地行

    當然是司馬懿了,雖然他的後人的無能導致中國歷史最黑暗的五胡亂華時期,但選擇打工話還是選擇司馬老闆的!

    首先,三國後期司馬懿已經成為一顆耀眼的政治新星,魏蜀兩國實力差距太大,蜀國民有菜色,因連年征戰國力消耗巨大,魏國經過屯田制,物豐民富。打工當然要去有錢的公司,老總有為的單位了。

    其次,在發展戰略上,諸葛丞相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實力有限的情況下沒采取守城休養生息反而一直進攻導致人才匱乏,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而司馬懿卻不管你送我女裝給予羞辱我就是堅守不出,到後面鄧艾率軍出擊一擊致命,這就好比公司實力不行成天想著上市瞎搞,肯定不能在這種公司幹。

    再次,諸葛丞相做事太專權,事無親躬,杖三十必親躬,出發點是好的,這樣員工噤若寒蟬,誰還有意見發表,最後的結局就是作為總經理一心為公司操勞卻不想公司發展毫無生機,自己操勞致病而薨,公司最終還是讓同行吃掉,丞相自己也感嘆:奈何天不佑我!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讀三國最喜歡諸葛丞相,討厭司馬懿,但真正選擇的話卻截然相反。

  • 4 # 彼岸歷史

    跟司馬懿。

    關於諸葛亮的生平,我前些年曾在天涯上論述過,今天再就其領導能力作一下專門評述,作為不跟隨他的理由。

    一、大權獨攬

    劉備在世時,最喜歡的謀士先是龐統,後是法正。天性和不被重視的經歷,導致了諸葛亮對權力的渴望。於是,“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事無鉅細,必定親為,說白了,就是怕喪失權力。對權力的過分熱衷使諸葛亮“事必躬親”,而“事必躬親”反映出的是諸葛亮舉輕若重。“諸葛一生惟謹慎”,這不僅表現在用兵上,更表現在對軍政事務的處理上,不僅蜀漢的一切政治、軍事以及外交事務,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事無鉅細,亮皆專之”,甚至“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便是最好的說明。

    把權力高度集中,本身並沒有問題,關鍵是如何在此基礎上用好下面的人,分配好下面的工作。然而,諸葛亮做的太過分了,他不只是集中權力,連工作都全部自己做,說白了,一是權力慾強,二是對任何人都不放心。其導致的嚴重的後果便是,自己的下屬無法得到鍛鍊的機會。蔣琬、費禕在諸葛亮在世之時,更多的角色是後勤和參謀。就帶兵打仗來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接手的西蜀並不是無人可用,趙雲、魏延、嚴顏、李嚴、馬超、關平、張苞、王平等都是能征慣戰之士,關鍵是諸葛亮對誰都不放心,事必躬親,大權獨攬,從不委派大將獨擋一面,壓制了人才的成長。一有戰事,親統大軍前往,從不召開軍事會議,眾將只能依令而行,不能有自己的主見,如此便扼殺人才成長的通道,是造成蜀中無大將的直接原因。我們最“喜聞樂見”的六出祁山、七擒孟獲背後的故事讓人無奈。

    二、用人錯位

    沒有人才是悲劇,有了人才不用是悲劇,而人才使用錯位也是悲劇。

    人才是立國的根本,有了人才便有了一切,劉備生前聚攏了一大批人才,因材施用,得心應手。諸葛亮接手了一大批人才,自以為聰明卻沒有使用好。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發現人才、不大膽使用,有人才也沒有用。而發現了人才,卻不正確使用人才也同樣沒有用。

    以趙雲、馬超和魏延為例。

    早在劉備的時候,這幾個人就是蜀國頂樑柱級的人物,能征慣戰,勇貫三軍。諸葛亮當政時,他們卻很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尤其是在幾次伐魏戰爭中都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馬超戰許褚、戰張飛、逼得曹操割袍斷須,卻被安排鎮守西涼。趙雲,自跟隨劉備以來,其軍事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在蜀漢的地位也與關張無異。初期給劉備擔任內衛,保護核心機構,沒有在戰場上發揮應有的作用,那是劉備沒有安身之地的緣故。諸葛亮時代卻不同,西蜀已經安定,內衛系統換做其他人也可勝任,完全可以外放擔任統兵大員。魏延更可悲,能力很強而且有心作為卻被諸葛亮壓制,到頭來身死家亡。這樣幾位虎將,從沒有出現在伐魏戰場上,再給曹魏沉重一擊,而是在無關緊要的崗位上蹉跎一生,讓人嘆息。

    三、任人唯親

    關於蜀漢的黨派之爭,作為一個政治汙點,因為要褒劉貶曹,《演義》中基本沒有提及。但實際情況是,蜀國的黨派之爭相當嚴重,在一定程度上說也是蜀漢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劉備帶去的荊州集團、益州舊有的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三派之間的鬥爭貫穿始終。諸葛亮總掌蜀國軍政大權後,不僅沒有采取措施緩解或者化解三個黨派之間的矛盾,而且還厚此薄彼,在客觀上激化了三方的矛盾。這集中表現在用人上。作為荊州集團的首腦,其用人有明顯的地域性的傾向,他選擇任用的人才主要集中在荊州集團以及東州集團中的荊州人士,而益州集團中的馬忠、張嶷等人,東州集團的李嚴,雖才華出眾,卻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即使任用也進不了中央集團管理層。

    與馬忠和李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荊州集團的馬謖。馬謖好談軍事,且有很深的見解,諸葛亮對馬謖也是“深加器異”。劉備臨終時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最終結果我們都知道了,痛失街亭,一出祁山失利,“三郡復失”,也為以後的北伐打下了一個壞底子。

    當然,應該說政治鬥爭是殘酷的,為了自己的政見得以實施,很多時候必須打擊另一派。但在當時的情況下,諸葛亮根本沒有站在蜀國的大局上,而是因一己之私來處理問題和對待有不同政見的人,這一點就不能被認同了。

    四、錯選接班人

    諸葛亮一出祁山,因馬謖丟街亭痛失好局,唯一的收穫就是姜維,這讓正苦於自己後繼無人的諸葛亮欣慰不已。他在給參軍蔣琬的信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信的前面是誇姜維的綜合能力,後面則是專誇姜維的軍事才能了。諸葛亮對接班人的選擇是基於“伐魏以匡扶漢室”這一指導思想上的,也就是說是要個打仗的接班人,治理國家的能力倒在其次了。

    從姜維的一貫表現來看,的確有大將之才,但卻沒有諸葛亮的名望、權威和能力來整頓朝綱。象宦官黃皓,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我們沒大聽說過這個人。等姜維主管軍事的時候,黃皓不光頻繁露面,還時不時的扯一下姜維的後腿。姜維雖然掌握了和諸葛亮一樣的軍事大權,卻不能象諸葛亮一樣左右後主劉禪,因此對此不僅無能為力,後來得罪黃皓後還只能以外請屯田來避禍。

    另外,姜維的運氣和諸葛亮一樣不好,諸葛亮碰到了司馬懿,而姜維的時候,司馬懿雖然死了,卻又出來一個鄧艾。一輩子的生死冤家,在二十餘年的時間裡,兩人你來我往,互有勝負,打仗方面可以說是平分秋色。但後來鄧艾卻勝了,勝的原因是人家背後有強力支撐,而姜維卻是一個人在戰鬥。

    姜維一不是蜀地人,二不是老資格,只是託身蜀漢,卻主持著軍事大權。連年征戰,功績不顯著,勞民傷財卻很嚴重,所以頗遭保守反戰派們非議。從十一次北伐來看,姜維確實繼承了武侯的遺志,不顧個人安危,知其不可而為之,也是一直到把自己打死為止。

    在錯誤的指導思想下做不出正確的選擇。姜維能力不錯,但當時的蜀國的國情卻不需要姜維這樣的人來主持。所以,他的悲劇性結果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這不僅是姜維個人的悲劇,更是蜀國的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食療?你怎麼理解食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