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比杜甫的一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為什麼權貴們明明知道饑民活不下去會揭竿,被萬人唾罵,依然不肯把倉庫裡食物拿出去分享呢?其中有什麼合理的原因嗎?
5
回覆列表
  • 1 # 啊榮529

    古代官府不開倉放糧食,是用來備戰才放到軍隊裡的,權貴們不發放娘食是用來在市面上買高價的才會放倉的,或是自保。

  • 2 # 南朝居士

    臭讀嗅,這句話的意思是貴族人家裡飄出酒肉的香味,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不是貴族家裡肉都放臭了。

    你這問的跟有錢人寧願任意揮霍,為什麼不願意接濟窮人?典型的活在童話裡。

    別人憑什麼接濟?別人的錢也是自己賺的,或者幾代人賺來的,

    你以為有錢人賺錢很容易?你知道每年多少創業失敗自殺的?你知道有多少一夜白頭的?你知道他們低聲下氣求人時多麼心酸?你知道多少個夜晚,整夜整夜的睡不著?你知道面對所有人的不理解和嘲笑?

    你只看到表面的風光,沒看到背後的辛酸,幾代人的努力來的財富,憑什麼給你?

    窮人為什麼窮?做生意怕虧了,打工怕累,又扯不下面子,受不了奚落,又不願動腦子,又不努力,習慣了在舒適區,

    你只要知道,每個人的命運,除了出身註定,還有後天的努力,寒門也能出貴子,不說跨越階級,就是過得富足,並不是那麼難。

    雞湯喝了,再講這些不可行的。

    你知道哪些人窮?怎麼判定窮人?有多窮?誰需要救濟?救濟多少?你派誰去救濟?救濟成本多少?救濟多長時間?一輩子?救濟多少人?

    如果你救了一百人,馬上有一千人來找你,隨後還有源源不斷的來,你家就是開銀行的,也能把你吃空,並且絕沒人會感激你,都是抱著吃大戶的心理。

    從權謀角度來看,你做的這個就是找死,你是跟皇帝爭民心了,是打皇帝的臉,你知道沈萬三怎麼死的?

    救災賑災是皇帝爭取民心的好時候,這時候你卻去做?

    當年子路看到魯國老百姓勞役很辛苦,就自己花錢給他們買飯,孔子看到了,把他的攤子砸了,子路說“先生總教我們要仁義,我不是按照先生教的做嗎?”,孔子說“你個二逼,我是這樣教你的?理論沒學好,盡他媽瞎用,你這是跟魯君爭民心,你是在找死,”,話剛說完,魯君的使者就來了。

    季孫相魯,子路為郈令。魯以五月起眾為長溝,當此之為,子路以其私秩粟為漿飯,要作溝者於五父之衢而餐之。孔子聞之,使子貢往覆其飯,擊毀其器,曰:‘魯君有民,子奚為乃餐之?’子路怫然怒,攘肱而入請曰:‘夫子疾由之為仁義乎?所學於夫子者仁義也,仁義者,與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今以由之秩粟而餐民,不可何也?’孔子曰:‘由之野也!吾以女知之,女徒未及也,女故如是之不知禮也!女之餐之,為愛之也。夫禮,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過其所愛曰侵。今魯君有民而子擅愛之,是子侵也,不亦誣乎!’言未卒,而季孫使者至,讓曰:‘肥也起民而使之,先生使弟子令徒役而餐之,將奪肥之民耶? ’孔子駕而去魯。

    每個人過好自己就行了,別總想著劫富濟貧,劫富富不去,濟貧貧不離,靠別人救濟,你是擺脫不了貧困的,一時能吃飽,能管你一輩子?你見過哪個是靠救濟能擺脫貧困的?

    所以,沒事別瞎操心,別想著有空房子不給窮人住,牛奶倒了都不給窮人喝,這跟素質人品無關,市場經濟行為,你有你也不會給別人的。

  • 3 # Mr馮二

    其實古時候是有富貴人家舍衣舍粥給窮人的,並不是所有富人都如題主所說的麻木不仁。不抬槓,畢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還挺多,所以回答一下。

    一句話:“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原因有以下幾點(個人看法):

    其一,階級固化。

    富人和窮人是兩個世界裡的存在。為富不仁者或許根本沒把窮人當成人來看,所以不存在分享的說法,最多叫施捨,這還得看心情。

    其二,思想閉塞。

    他富他命好,你窮你活該。窮人即沒有奮發的可能,更沒有奮發的覺悟;富人即沒有行善的動機,更沒有行善的想法。

    其三,能力有限。

    你家有錢,你會面對一群窮人開倉放糧?人越多你越不會。因為你畢竟沒有金山,甚至不公平施捨引起的暴動會讓你付出沉重的代價。

    其四,沒有組織。

    如果所有富人一起出手,那成本會分攤,可這是奢望。你們家關著門數錢,我給窮人發銀子?你等哦!

    其五,責任無關。

    救濟本來是政府的職責,我的慈善止步於我看到。該交的稅我交了,我沒有義務來給窮人當菩薩。

    其六,出頭先爛。

    想想明朝沈萬三。

    其七,魚漁有別。

    窮人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社會需要變革,就是說你給他一頓或者幾頓吃的都沒有用,他依然是窮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當窮人成為大多數,授漁何其難也。

    其八,擾亂市場。

    我給窮人無償的救助,會讓那些本來還能自己生存的人變成窮人。因為他生產出來的東西面對的是零成本的救濟品,他沒有競爭力,他會破產。

  • 4 # 於左

    封建社會中,每個皇朝的後期,都會出現極度的土地集中、貧富分化的現象,大量底層貧民生活貧困,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更是無法度日。同時,一些豪民鄉紳卻在花天酒地,不願賙濟貧民。出現這種現象,原因大致有這樣幾方面:

    第一,救災、賑民首先是朝廷的責任。

    古代的皇朝鑑於歷史的教訓,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救荒政策和措施,各級官員也有很好的救荒意識,認為“救荒如救焚”,刻不容緩,否則容易出事。

    遇到災荒時,朝廷通常會區域性減免稅賦,幫助農民度過荒年。此外,朝廷也會在各地設定官倉,儲存糧食,以備不時之需。災荒發生後,當地的糧價往往會飛漲,這時官倉就會放糧,平抑糧價,救濟災民。

    比如明代成化年間,山東發生大災,山東巡撫牟俸下令,把濟南倉的存糧減價出售,又從臨清倉調運十萬石糧食救濟災民。當時災民大量出逃,牟俸請求周邊地區官府給予幫助,不要驅趕。

    也因此,富裕階層會認為救災是朝廷的事,自己袖手旁觀。但朝廷的救荒措施有時候會失靈,比如官倉的儲備早已經被蛀蟲貪光,或者遇到安史之亂、明末農民起義這種局面,國家機器基本癱瘓,也就無法救荒了。

    第二,地域的分隔。

    大財主一般都集中在大城市和商貿中心,很少能接觸到底層的饑民。比如明末李自成、張獻忠在河南活動時,河南境內有實力的財主都跑到洛陽、開封等大城市躲藏。許多破產的農民也會跑到城市去流浪、乞討,比如明朝晚期北京一帶有就大量的乞丐,成群結隊聚集在城門、寺廟、集市等處。但大家看得久了,習慣了、麻木了,不再有憐憫之心,對其視而不見,而且官府也會驅趕。

    留在鄉下的都是一些小財主、土財主,能夠近距離了解貧民的飢苦,但他們的力量有限,而且自己那點錢財糧食也不是大風颳來的,實在捨不得。

    第三,財富的形式限制。

    古代的富人,聚斂的財富主要是以土地、金銀珠寶、綢緞等形式存在,即使最土鱉的財主,也不會儲存大量的糧食,因為糧食會黴變,不能長期儲存。

    遇到災荒年景,某個區域性的區域會缺糧,於是糧價飛漲。有錢人就算有心,也拿不出大量的糧食濟貧。而他們自己是可以高價買糧、度過饑荒的。一些有良知的人,會盡量開設粥棚,救濟貧民。

    古代的交通不便,外面的糧食運不到災荒地區,饑民又無活走到別處去乞食,就會餓死,或者不甘餓死,奮而成賊。

    第四,為富不仁。

    這個沒什麼好說的,有些富豪就是沒心沒肺沒有人性,比如明末的福王、楚王等人,寧可自己的財富在庫房裡爛掉,也不肯拿出來救濟災民,或者獎賞那些替自己看家護院的將士。西安的秦王朱存樞也是一樣,陝西一帶災民遍地,秦王也是一毛不拔,最後被李自成一窩端掉。

    這些人從小生長在錦繡堆裡,根本就沒有災民的概念,也沒有悲憫和敬畏之心,所以不論這些人最後落到什麼下場,都是活該。

    第五,害怕露富招忌,引來禍端。

    也有一種情況,有些富人心存善念,願意幫助周圍的貧苦之人,但又擔心會讓對方不舒服,或者暴露自己的財富,招惹麻煩,乾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用隱秘的方式,悄悄送上一些財物、食物,救濟窮人渡過難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凍了的啤酒比不凍的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