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程保慶
-
2 # 亂世小乞丐
寺和廟是不一樣的。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廟,民間有土地廟,龍王廟等等。而寺是古代的行政單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員的。鴻臚寺,是主管外交的。永平十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兩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開始就是鴻臚寺負責接待的。後來因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歡迎,就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另設一個新寺,叫白馬寺。這是中國第一個佛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它的目的就是翻譯經典,再一個就是指導大眾共同修行。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裡面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很多讀書人,象王陽明、朱熹、范仲淹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掛單讀書。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去聽,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
寺院裡的出家人,相當於現在大學裡的專職教授。學佛選擇出家或者在家,這是分工的不同。出家只是選擇做專職弘揚佛法的工作而已。這就好比現在有人選擇在學校裡教書,也是專職做傳播知識的工作,這是一樣的道理。但是學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學知識不一定非要當老師。出家人也不一定比在家人高明,就好像當老師未見得一定比其他職業知識淵博,這是同樣的道理。諸位可以讀讀《居士轉》《女居士轉》,這些在家人的成就甚至還超過出家人。
中國大陸近百年佛教受到很大的破壞,大眾甚至佛教徒對於傳統佛教都有很大的誤解。最明顯的誤解,一個是供奉佛像,一個是給廟裡捐錢。寺廟裡供奉佛像,相當於私塾裡供孔子像,又好比美華人把四位總統像雕在岩石上,或者是在蠟像館收藏。塑像的一個目的是紀念老師,再一個就是見賢思齊,用老師的形象提醒自己用功。並不是把佛像當神明看待。至於寺院捐錢,這是印度僧團乞食制度在中國的本土化。中國古時候,有兩種職業是不明碼標價的,一是老師,一是醫生。老師教學生,或者醫生看病,學生和病人都是隨分給的,有錢多給一些,沒錢少給一些。前面講了,佛教寺院相當於是社群大學,它本身也不明碼標價。就擺一個功德箱,大家也是隨分給,相當於大眾集資辦學。因為中國不象印度,印度是在佛教出現之前就有比丘行乞的風俗。而中國的文化背景不同,形式需要根據環境而改變。因為寺院的錢是用來辦教育的,給寺院捐錢相當於支援教育,這是做了很大的好事,但卻談不上功德。按佛法的原理來講,功德是從定中來的,不是從佈施做善事來的。歷史上梁武帝造四百八十寺,達摩祖師也說並無功德。
再說和尚。現在和尚成了通用名詞,泛指出家人。其實佛門裡面,和尚是個非常尊貴的稱呼。一個寺院的主持,或者是一方的道場的主講人,才稱為和尚。再說合什,合什是佛門一個禮節,它是代表把紛亂的心思收束住。我們平時十指是張開的,現在把它合攏在一起,這就是代表集中,代表定。定是佛法修行的核心,所以這個禮節有很深的寓意在。就好像基督徒劃十字,也有它的寓意。佛門一舉一動,都有它的寓意,但這裡面沒有神秘和迷信。
“寺”的本義是宦官和官吏辦公的處所。《經典釋文》中說:“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奄即宦官,後來稱太監,故“寺”最初的本義是從“侍”這一意義而來的,乃是宦官的意思。《說文》雲:“寺,廷也。”《漢書》注:“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如漢代的御史府,也稱御史大夫寺,中央一級的常設機構有太常寺、大理寺等。秦漢兩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漢代,九卿中有“典客”,後又改稱為“大鴻臚”。鴻臚卿的職責是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跟隨漢王朝派往西方尋找神佛的使臣,用白馬馱著佛經和佛像來到了洛陽。這兩位印度僧人被安排到接待諸王和外華人的鴻臚寺居住。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僧伽藍摩(該梵語的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樣式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這些房屋依照當時的習慣,也被東漢王朝稱為“寺”。因為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廟”的歷史比“寺”更為悠久,因為它是華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稱為“宗廟”。《禮祀·祭法》中說:“天子至士,皆有宗廟”、“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在古代,“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成為祭祀中國的一切聖賢、神靈的處所,如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嶽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中國古代,差不多每一座城池都有一個城隍廟,而廟中所建“屍主”,大多有姓名可查,如上海城隍廟的“屍主”為元末明初的“東海名士”秦裕伯,昆明城隍廟(原址在今“五一電影院”)的“屍主”為明代大忠臣于謙。另外,皇宮的前殿也稱為廟,所以朝廷也稱為“廟堂”、“廟廊”。如宋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
3 # 龍格
一、寺在中國古代它是屬於行政機構,比如說電視劇裡常出現的大理寺,他呢就是主要考察官員的,他主要負責稽核那些有爭議的案件,跟宗人府是不一樣的,除此之外,在朝廷當中的行政單位還有太長寺,光路寺等。後來的說法,也是主尊供奉菩薩佛的是寺。但是他最開始的含義,也不是佛教寺廟這樣的,是代表佛教寺院的一個原因,就是東漢的時候傳揚佛教。
二、廟本來是供奉祖宗的地方,或者是來擺放,歷朝歷代有名譽和聲望的人的雕塑,前者呢,比如說宗廟,後者呢,比如說孔子廟和關二爺的廟。人們通常把希望寄託在這些身上在每寸土地之間都是神聖不可以侵犯的,敬順即是得到了妙法。從漢代之後,廟逐漸變成了祭祀鬼和神的地方,成為了人們心裡各路神仙掌管山川和土地城池的神社。廟是我們中國古代本土的產物,它是道教文化的體現,裡面供奉的一般都是本地的神仙聖人,他們都是華人,代表了當時人們對上天的文化的一種寄託。
三、現在廟和寺除了供奉的神仙是不同的,其他的地方沒有什麼區別。所以現在也有人把佛教裡的寺院稱作為廟,也就有了現在寺廟的這種叫法。
-
4 # 番客世界
寺和廟的區別
在中國寺和廟是嚴格區分的。主尊供奉佛菩薩的為寺;主尊供奉鬼神的為廟。
廟,本是奉祀祖先的處所,即祖廟。迷信的人供神的地方亦稱廟,如龍王廟、土地廟。
到了封建社會時代,所謂有德有才的人也可立廟奉祀,如關帝廟、岳廟。此外,帝王
處理政事的地方叫廟堂。
寺,原意是官署,如漢代御史府,也稱御史大夫寺。寺也指中央機構,如太常寺、大理寺。
兩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此後,寺又指寺院(僧侶居住的地方)。
現在也可這麼說:”寺是外來宗教的宣講場所,廟是歷代炎黃子孫紀念國殤、忠孝等
人士的場所,寺裡供的是佛,廟裡供的是神,是人的偶像化.”
-
5 # 趙日金141
寺,一般為佛教之地,如少林寺,寒山寺,靈隱寺。尼姑住的地方叫,庵。
廟,祭祀,供奉神、先祖的地方,如土地廟,夫子廟,關帝廟。
觀,道教之地。
但又不是絕對的,有的地方,佛教、道教之地也叫廟。但祖、神不稱寺。
回覆列表
寺在古代的時候通常指的是一個行政部門,比如大理寺,而這時的寺主要是用來對官員進行考核或者對律法進行執行的部門,後來把說法主尊供奉菩薩佛祖的地方也叫為寺。而廟卻不是供奉菩薩佛祖的地方,只是為古代有作為,德高望重的皇帝或者特別有成就的賢人死後設立的廟,在古代進行祭祀活動的地方,供奉神鬼的地方也叫做廟,比如土地廟,龍王廟,皇帝的太廟等。寺在漢朝時期就是御史大夫辦公的場所,比如御史大夫寺,太常寺等,而這些寺也是屬於中央管理機構中的一部分。
寺和廟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是經過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融合,寺廟就不斷被認為是佛家的供奉地,但是其實還是有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