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邦訓

    詩詞的平仄是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的,當然與音樂是分不開,古代的詩詞就是歌詞,因而稱之為樂府。如宋代柳永就為歌妓寫了大量的詩詞,深受歌女們追捧,可惜後來曲譜失傳了,這樣詩詞便與音樂分道揚鑣,沒有關聯了。

  • 2 # 大蠍子王

    幾天前,就收到您的邀請,遲遲沒有回答,是因為不敢班門弄斧!您的提問很有水平,涉及到音樂和詩歌的起源和其發展的歷史。不是三言兩語能闡述清楚的。俺目前在醫院療傷,手頭沒有資料,所以遲遲不敢回答。估計俺還有幾天才能出院,所以,憑俺的記憶,答此題。若引經據典有差錯,請見諒!

    詩詞和音樂有什麼相通的?

    可以肯定地說,在宋朝之前,中國詩詞與音樂是完全相通的!

    中國五經其中有一經,就是《詩經》。詩經裡面的詩,用現代話說,就是歌詞。這本《詩經》是孔子編纂的,孔子不但是教育家丶思想家,而且他還是音樂家。孔子精通六藝,其中有一藝就是"作曲",孔子會譜曲喲!

    古代,婚喪嫁娶,談情說愛,喜獲豐收,國家大事等隆重場合,人們都喜歡唱歌起舞,人們口中唸唸有詞,孔子把這些詞記錄下來,就是《詩經》。

    唱歌的音樂是講節拍丶節奏丶韻律丶聲調的。唱歌的音樂不是扯著喉嚨鬼哭狼嚎。所以,詩歌是講音樂韻味的。所謂的韻味就是後人稱謂的"平平仄仄"了。

    宋詞就是歌詞。每首宋詞都有固定的曲子(詞牌)。

    元朝時,元曲戲劇的興起,唐詩宋詞就以音樂為輔,以詞意為主了。

    俺的理解可能不準確。僅供參考。

    俺不是文人,是一介武夫。見笑了。

  • 3 # 劉志精習詩

    試著回答一下:

    因為詩詞從開始就是用來唱的,所以詩詞的平仄就必須得與曲調相和諧。而平聲就是平直的意思,仄聲則是不平的意思。平仄交錯搭配就能得到錯落有致,長短結合,仰揚頓挫,郎郎上口的聲律之美。而音樂也必須是悠揚起伏,仰揚頓挫,長短結合,錯落有致。再說詩詞和音樂源本來自民歌。所以它們是一母同胞的關係。也是它們共同相通之處。

  • 4 # 聽障人毛毛蟲

    七絕介紹

      七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於近體詩範疇。絕句是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還有很少見的六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絕句即是七言絕句。

    格律分類

      絕句:四聯四句。(區別於律詩:四聯八句。)

      七絕格律分兩大類,合四種句式:

      正格平起式兩種:1、平起平收,首句押韻,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偏格仄起式兩種:1、仄起平收,首句押韻,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四種基本句式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聲同韻;第三句仄聲不同韻。第二四句倒數第三字通常為仄音;整首詩的意境高,文辭雅,寓意深。

      【首句平起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說明: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為韻腳,必須用平聲)(以上文字根據《唐詩鑑賞辭典》編輯)

    基本句式舉例

      (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憶江柳》(十一真韻)

      (二)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蘇軾《贈劉景文》(四支韻)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十一真韻)

      (三)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四支韻)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六麻韻) 

      (四)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十五刪韻)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十五刪韻) (說明: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為韻腳,必須用平聲)

    典範詩作

      張旭《桃花溪》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閨怨》

      王昌齡《春宮曲》

      王昌齡《送柴侍御》

      王之渙《涼州詞》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岑參《逢入京使》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韋應物《滁州西澗》

      張繼《楓橋夜泊》

      韓翃《寒食》

      柳中庸《徵人怨》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寫情》

      劉禹錫《烏衣巷》

      劉禹錫《春詞》

      白居易《後宮詞》

      張祜《贈內人》

      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

      杜牧《將赴吳興登樂遊原》

      杜牧《泊秦淮》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遣懷》

      杜牧《秋夕》

      杜牧《金谷園》

      李商隱《夜雨寄北》

      李商隱《寄令狐郎中》

      李商隱《為有》

      李商隱《瑤池》

      李商隱《嫦娥》

      李商隱《賈生》

      溫庭筠《瑤瑟怨》

      鄭畋《馬嵬坡》

      韓偓《已涼》

      韋莊《金陵圖》

      陳陶《隴西行》

      張泌《寄人》

  • 5 # 流行皇帝

    平仄只對應音樂曲子的節拍,而聲韻與音樂相通是其平上去入的成音方法,對應宮商角徵羽五母音。這個比較博大精深,要以切韻為基礎,學公尺,然後得譜,按字屬於各個宮位填,先是詩,後是詞,詩比較窄,詞比較寬,現在教育一般是考古學研究生二年級才學基礎,這裡就不展開了

  • 6 # 雲中一擊

    詩歌的平仄規矩,來自古代, 而那個時候唸詩,不是我們現代讀詩的概念。它是誦讀,是以一種唱的形式,誦讀出詩中音樂的韻律,所以平仄在裡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古詩應該跟古樂是有相通之處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現代人寫古詩,感覺四句押三韻就己經很頭痛了,還要符合平仄的律法,實在有些惱火。

    但我想古人寫詩時,他們是一邊在誦讀造句,在中國漢語中獨特的4聲變化中,尋找詩的意境美和聲調的變化美,從中提煉出古詩的。詩中平平仄仄的韻律,在誦讀詩句時,就充滿了音樂的起伏頓挫之美。

    只是現代人已經不這樣誦唱詩歌了,所以他們就不能理解詩中平平仄仄的意義,也算是一種代差,這種代差就是古代和現代的差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植大蒜為什麼蒜頭長的特別小?品種不錯而且距離不密,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