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墉WEIYONG

    從篆書發展到隸書,最大的功勞應該是秦始皇和一個名叫程邈的官吏。?

    隸書是由小篆進化而來的,從書體上又分秦隸和漢隸兩種,從形式上又有秦簡、漢簡、帛書、木牘、摩崖和廟碑等,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為什麼叫隸書?隸乃犯人,所以,隸書的創立與犯人有關。相傳是一個負責監管犯人的官吏,名叫程邈,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監獄裡,於是他在獄中對文字進行了改革,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又創立一種新的字型。秦始皇看了很欣賞,赦免了他的罪,又給他官復原職了。也有人說,隸書是很多人共同創造的,程邈只是做了整理工作。

    秦始皇先怕你李斯創小篆統一了文字,後又啟用程邈的隸書,所以說,秦始皇在文字進化史上還是有很大功勞的。

    隸書發現但東漢比較成熟了,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碑帖,如《石門頌》《張遷碑》《曹全碑》《乙瑛碑》等等。

    隸書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 2 # 卻之先生書法

    程邈造隸之說自漢末以來,多見於各種書法的專文中。然而,從今天的很多考古資料驗證,這顯然與隸書不完全相符。因為秦以小篆統一六國文字之時,古隸就早已出現。從《雲夢睡虎地秦簡》來看,早期隸書的也並非出現官體文字中,而是產生於民間俗體的隸變之中。

    文字演變都是逐步漸變的過程而非突創,它也不可能是由一個人的力量而創造問世。如果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令程邈整理民間已經流傳行的隸書,使之成為官方文字(小篆)的補充,這種推斷還比較客觀。

    篆書到隸書是文字演變的大趨勢,而並非某個人所能推動的。

  • 3 # 松風閣書法日講

    中國書法的書體有五種,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那麼這五種書體中,可以稱得上比較成熟的書體有隸書,行書,草書和楷書。而篆書是距離我們較為遙遠,而且不易識別的一種書體。

    有人可能會這樣講,草書也不容易識別,是不是草書也是一種不成熟的書體呢?草書不易識別的原因在於它符號化的程度比較高,已經解決和完善到比較高的境界了。所以我們認為草書和篆書在本質上是有根本性的區別的,不可以說草書是不成熟的書體。

    因此,篆書和篆書後來的書體就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反差,這種反差是由篆書到隸書的轉變而形成的,那麼篆書到隸書是如何轉變的,這個過程是如何完成的呢?

    我們認為,雖然篆書和隸書是兩種不同的書體,但是它們在本質上是有一定的聯絡性的,我們先把他們的聯絡性搞清楚之後,再來談他們的區別。

    從筆畫上來看,篆書和隸書他們的筆畫都有一定的柔性成分,也就是他們運用了較多的圓筆,筆畫舒展,較為浪漫,富有濃郁的典雅氣息。如果說篆書的美是端莊肅穆的美,那麼隸書的美就是瀟灑飄逸的美,它像是人靜坐時候的狀態,而隸書就是舞者在翩翩起舞的狀態。

    從章法上來看,篆書和隸書的章法都較為規矩整齊,要求對仗。整體的形式上呈現出中規中矩的特點,要行成列豎成行。

    這兩種書體的區別則在於筆畫的繁雜程度。那麼篆書的筆畫書寫較為繁雜,而且筆畫和筆畫之間的的安排較為稠密,書寫起來較為困難。而隸書則簡化了這種書寫的難度,筆畫也相對應的有所減少。

    從結構上來看,篆書和隸書的空間尺度不同。篆書的空間尺度是上下延展的,而隸書的空間尺度是左右展的,這兩種空間尺度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在結體上的不同姿態。

    總結起來,也就是說,從篆書到隸書的演變過程中,他們之間的繼承性是顯而易見的,他們之間的區別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它們演變的過程中,有一條不變的規矩,那就是簡化與省略,這一點是貫穿在每一個方面之中的,不管是從筆畫上還是結構上,抑或是從章法上來看,這種變化,都標誌著對於以往規矩和法度程度的一種打破。

    而推動這些書其進行演變的並不是當時所謂的書法家或者說文學家,藝術家,而是當時的普通勞動者,所有這些書寫字的人,共同促進了這一體的演變和發展,我們可以從史書上得到一些啟發,找到一些證據

    據說最早創立隸書的這個人叫陳淼,但是我們知道一種書體不可能是由一種人創造出來的,只能說這個人對於該書體的發展和演變起到過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所以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在秦漢之際,那些書寫篆書的人逐漸厭倦了較為繁瑣的書寫,他們開始在日常的書寫中找到一種簡略和提高效率的辦法,於是對於篆書的某些筆畫進行了減省,由一開始的上下空間的延展變成了左右較為方便的延伸,迂迴彎折的線條較為平直順暢,你是隸書就誕生了。

    而我們結合秦朝以及漢朝的一些史實,也可以找到這方面的證據,我們知道,秦朝的大將蒙恬製造了毛筆。毛筆的誕生為我們書體的演變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一方面,毛筆的筆尖可以使我們的筆畫書寫更為順暢,能夠呈現出多種書寫的姿態,另一方面,由於其漢之際連綿不斷的戰爭,人們對於資訊傳遞和書寫效率的要求逐漸提高,而篆書較為繁雜的書寫流程對阻礙了人們資訊的交流,因此對於篆書的改造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而隸書正是這一改造的產物。

    所以我們會看到由篆書到隸書的轉變過程中,人民群眾和普通的書寫者是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的。而每種書體實都是這樣演變的。從一開始的甲骨文到篆書,然後從篆書到隸書,從隸書到楷書,發展到行書,草書等等,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有無數的人們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

    它不是某一小撮人,或者說某一個時期,由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設計出來的,而是慢慢的演化出來的。而這就是書體產生和演變的答案。

  • 4 # 業愉懶魔

    對書法有一定認識的人都知道,篆書雖然很美,但卻很難書寫,它的觀賞性要遠大於其實用性,所以為了實現快速書寫的需求,才有了從篆書到隸書的不斷演變。

    任何的書體,都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它有一個從孕育到產生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一般都不太短,就像我們人類的出生,需要我們母親的十月懷胎,才會有我們的呱呱墜地。隸書也不例外,它也是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間,才由篆書演變而來。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就已經有了隸書的雛形,當然那時候不叫隸書。這在1975年出土於湖北的《雲夢睡虎地秦簡》就是極好的證明,它是戰國晚期的作品,向我們生動展示了那個時候篆書向隸書的轉變。

    隸書之說,最早是由東漢班固提出來的,班固就是寫《漢書》的那個,他說隸書的產生是“起於官獄多事,苟取省易,施之於徒隸也”。後來贊成這種說法的人越來越多,所以隸書也就成了隸書。就像魯迅說的“世界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總結:隸書是那些人主導和推動的?一、眾多書寫實踐者

    在戰國晚期,養士之風盛行,藝術思想開放,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出於書寫方便快捷的需要,眾多的文士本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催生了篆書向隸書的轉變,他們既是書寫的實踐者,也是創造者,正是他們的努力,推動了書法史的發展程序,在書法發展的道路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程邈

    有一種說法,說是程邈創造了隸書。程邈其人,是個小官,用現在的話說是有公務員編制的,後來犯了罪被關進獄中,他花了十年的時間,改革了大篆和小篆的書體,化圓為方,化弧線為直線,簡化出來隸書三千字,最後把這些字獻給了秦始皇,於是秦始皇就把他放出來了,還重新給他封了官,所以有人說是程邈創制了隸書。實際上前面已經說了,一種書體,不可能一個人一段時間就創造出來了,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是程邈總結了前人對篆書簡化改造的經驗,進一步創造出了有一定規範效果的“秦隸”。

    隸書的書寫,在東漢時達到鼎盛,在漢獻帝時,隸書已經趨於規範統一,標誌著隸書的成熟。一個書體的成熟,就失去了其發展時的活力,也就漸漸變得刻板,也就失去了生氣。於是又要尋求突破,所以有了楷書、行書和草書。

  • 5 # 魏墉WEIYONG

    從篆書發展到隸書,最大的功勞應該是秦始皇和一個名叫程邈的官吏。?

    隸書是由小篆進化而來的,從書體上又分秦隸和漢隸兩種,從形式上又有秦簡、漢簡、帛書、木牘、摩崖和廟碑等,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為什麼叫隸書?隸乃犯人,所以,隸書的創立與犯人有關。相傳是一個負責監管犯人的官吏,名叫程邈,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監獄裡,於是他在獄中對文字進行了改革,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又創立一種新的字型。秦始皇看了很欣賞,赦免了他的罪,又給他官復原職了。也有人說,隸書是很多人共同創造的,程邈只是做了整理工作。

    秦始皇先怕你李斯創小篆統一了文字,後又啟用程邈的隸書,所以說,秦始皇在文字進化史上還是有很大功勞的。

    隸書發現但東漢比較成熟了,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碑帖,如《石門頌》《張遷碑》《曹全碑》《乙瑛碑》等等。

    隸書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 6 # 卻之先生書法

    程邈造隸之說自漢末以來,多見於各種書法的專文中。然而,從今天的很多考古資料驗證,這顯然與隸書不完全相符。因為秦以小篆統一六國文字之時,古隸就早已出現。從《雲夢睡虎地秦簡》來看,早期隸書的也並非出現官體文字中,而是產生於民間俗體的隸變之中。

    文字演變都是逐步漸變的過程而非突創,它也不可能是由一個人的力量而創造問世。如果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令程邈整理民間已經流傳行的隸書,使之成為官方文字(小篆)的補充,這種推斷還比較客觀。

    篆書到隸書是文字演變的大趨勢,而並非某個人所能推動的。

  • 7 # 松風閣書法日講

    中國書法的書體有五種,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那麼這五種書體中,可以稱得上比較成熟的書體有隸書,行書,草書和楷書。而篆書是距離我們較為遙遠,而且不易識別的一種書體。

    有人可能會這樣講,草書也不容易識別,是不是草書也是一種不成熟的書體呢?草書不易識別的原因在於它符號化的程度比較高,已經解決和完善到比較高的境界了。所以我們認為草書和篆書在本質上是有根本性的區別的,不可以說草書是不成熟的書體。

    因此,篆書和篆書後來的書體就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反差,這種反差是由篆書到隸書的轉變而形成的,那麼篆書到隸書是如何轉變的,這個過程是如何完成的呢?

    我們認為,雖然篆書和隸書是兩種不同的書體,但是它們在本質上是有一定的聯絡性的,我們先把他們的聯絡性搞清楚之後,再來談他們的區別。

    從筆畫上來看,篆書和隸書他們的筆畫都有一定的柔性成分,也就是他們運用了較多的圓筆,筆畫舒展,較為浪漫,富有濃郁的典雅氣息。如果說篆書的美是端莊肅穆的美,那麼隸書的美就是瀟灑飄逸的美,它像是人靜坐時候的狀態,而隸書就是舞者在翩翩起舞的狀態。

    從章法上來看,篆書和隸書的章法都較為規矩整齊,要求對仗。整體的形式上呈現出中規中矩的特點,要行成列豎成行。

    這兩種書體的區別則在於筆畫的繁雜程度。那麼篆書的筆畫書寫較為繁雜,而且筆畫和筆畫之間的的安排較為稠密,書寫起來較為困難。而隸書則簡化了這種書寫的難度,筆畫也相對應的有所減少。

    從結構上來看,篆書和隸書的空間尺度不同。篆書的空間尺度是上下延展的,而隸書的空間尺度是左右展的,這兩種空間尺度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在結體上的不同姿態。

    總結起來,也就是說,從篆書到隸書的演變過程中,他們之間的繼承性是顯而易見的,他們之間的區別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它們演變的過程中,有一條不變的規矩,那就是簡化與省略,這一點是貫穿在每一個方面之中的,不管是從筆畫上還是結構上,抑或是從章法上來看,這種變化,都標誌著對於以往規矩和法度程度的一種打破。

    而推動這些書其進行演變的並不是當時所謂的書法家或者說文學家,藝術家,而是當時的普通勞動者,所有這些書寫字的人,共同促進了這一體的演變和發展,我們可以從史書上得到一些啟發,找到一些證據

    據說最早創立隸書的這個人叫陳淼,但是我們知道一種書體不可能是由一種人創造出來的,只能說這個人對於該書體的發展和演變起到過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所以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在秦漢之際,那些書寫篆書的人逐漸厭倦了較為繁瑣的書寫,他們開始在日常的書寫中找到一種簡略和提高效率的辦法,於是對於篆書的某些筆畫進行了減省,由一開始的上下空間的延展變成了左右較為方便的延伸,迂迴彎折的線條較為平直順暢,你是隸書就誕生了。

    而我們結合秦朝以及漢朝的一些史實,也可以找到這方面的證據,我們知道,秦朝的大將蒙恬製造了毛筆。毛筆的誕生為我們書體的演變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一方面,毛筆的筆尖可以使我們的筆畫書寫更為順暢,能夠呈現出多種書寫的姿態,另一方面,由於其漢之際連綿不斷的戰爭,人們對於資訊傳遞和書寫效率的要求逐漸提高,而篆書較為繁雜的書寫流程對阻礙了人們資訊的交流,因此對於篆書的改造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而隸書正是這一改造的產物。

    所以我們會看到由篆書到隸書的轉變過程中,人民群眾和普通的書寫者是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的。而每種書體實都是這樣演變的。從一開始的甲骨文到篆書,然後從篆書到隸書,從隸書到楷書,發展到行書,草書等等,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有無數的人們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

    它不是某一小撮人,或者說某一個時期,由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設計出來的,而是慢慢的演化出來的。而這就是書體產生和演變的答案。

  • 8 # 業愉懶魔

    對書法有一定認識的人都知道,篆書雖然很美,但卻很難書寫,它的觀賞性要遠大於其實用性,所以為了實現快速書寫的需求,才有了從篆書到隸書的不斷演變。

    任何的書體,都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它有一個從孕育到產生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一般都不太短,就像我們人類的出生,需要我們母親的十月懷胎,才會有我們的呱呱墜地。隸書也不例外,它也是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間,才由篆書演變而來。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就已經有了隸書的雛形,當然那時候不叫隸書。這在1975年出土於湖北的《雲夢睡虎地秦簡》就是極好的證明,它是戰國晚期的作品,向我們生動展示了那個時候篆書向隸書的轉變。

    隸書之說,最早是由東漢班固提出來的,班固就是寫《漢書》的那個,他說隸書的產生是“起於官獄多事,苟取省易,施之於徒隸也”。後來贊成這種說法的人越來越多,所以隸書也就成了隸書。就像魯迅說的“世界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總結:隸書是那些人主導和推動的?一、眾多書寫實踐者

    在戰國晚期,養士之風盛行,藝術思想開放,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出於書寫方便快捷的需要,眾多的文士本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催生了篆書向隸書的轉變,他們既是書寫的實踐者,也是創造者,正是他們的努力,推動了書法史的發展程序,在書法發展的道路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程邈

    有一種說法,說是程邈創造了隸書。程邈其人,是個小官,用現在的話說是有公務員編制的,後來犯了罪被關進獄中,他花了十年的時間,改革了大篆和小篆的書體,化圓為方,化弧線為直線,簡化出來隸書三千字,最後把這些字獻給了秦始皇,於是秦始皇就把他放出來了,還重新給他封了官,所以有人說是程邈創制了隸書。實際上前面已經說了,一種書體,不可能一個人一段時間就創造出來了,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是程邈總結了前人對篆書簡化改造的經驗,進一步創造出了有一定規範效果的“秦隸”。

    隸書的書寫,在東漢時達到鼎盛,在漢獻帝時,隸書已經趨於規範統一,標誌著隸書的成熟。一個書體的成熟,就失去了其發展時的活力,也就漸漸變得刻板,也就失去了生氣。於是又要尋求突破,所以有了楷書、行書和草書。

  • 9 # 玄門天機

    篆體字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儲存著古代象形文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型,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型較籀文容易書寫。

    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漢字經過了 6000 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周、秦、漢、魏晉、草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型稱為漢字七體。中國文字 -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 14 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 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 二是規範化, 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型。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

    隸書之後又演變為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所習慣使用的字型。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 - 宋體印刷字型。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型,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型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

    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裡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型。

    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型的筆形橫平豎直, 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 它與篆、 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 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 16 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型,仍稱宋體,也叫鉛字型。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型,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 10 # 百姓講壇詩書吟田園

    篆書過渡到隸書是哪些人主導和推動的?

    在下才疏學淺,談一點淺薄之見,諸君見笑了。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著手統一了貨幣,度量衡,以及法典,法條,然後就是文字的統一。

    秦始皇讓丞相李斯收集整理各諸侯國的文字,由李斯負責《倉頡篇》,趙高負責《愛歷篇》,胡毋負責《博學篇》。

    正是有了秦始皇等人的不懈努力,才把中國的象形字,金文,甲骨文統一成篆字,功不可沒啊。

    據傳有一個叫程邈的徒隸,因開罪了秦始皇,被判下獄。在獄中程邈看見看守腰間的腰牌上的篆字很不好寫,也不好認,於是潛心研究,終於研究出隸書,因為程邈是徒隸,所以它發明的書體,就叫做隸書。這只是傳說,無從考證。

    篆書細高,長方體,雖有圓角,但圓的像是畫圈,很不好書寫。其後的隸書,橫畫拉長,一波三折,蠶頭燕尾,厚重中透著靈動,這便是隸書的由來。

    當然了一種新書體的誕生,這樣的浩繁工程,不是靠幾個人朝夕之間完成的,他也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中逐漸豐富和完善的,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歷史到了漢桓帝至漢靈帝,隸書才達到鼎盛時期。順便說一句,碑刻文化對中國文字的演化,隸書的衍生,也是功不可沒的。比如《琅琊刻石》《嶧山刻石》《碣石頌》《會稽刻石》等等。

    秦李斯之後,有五代徐鉉,唐代的李陽冰,清代的鄧石如,還有近代的吳昌碩先生,對隸屬的形成和完善,都起到了推動作用,理應受到後人的推崇與愛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多次受到日本的侵略,為什麼強大的明朝不主動打擊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