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食達人咻咻咻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之外,還會選擇:

    1、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北韓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2、鴨蛋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就是要避五毒,因為傳說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會為害人間,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徵這五毒的血,吃著這些菜的時候,就會把五毒妖怪嚇跑,也就是吃五紅了,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與五紅類似,江南民間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及雄黃酒。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都包括鴨蛋在內,所以端午節吃鴨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3、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面板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4、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5、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 2 # 傷心有酒喝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撒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用以驅蚊辟邪,護佑家人平安健康。即使現在無需灑掃庭院,家住嶽林街道綠都社群的陳杏成每年仍會將艾葉和菖蒲捆成一束,懸掛在大門上,傳承這一端午習俗。追溯端午節美食文化的歷史,眾所周知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但閩南一帶卻傳說泉州的粽子是陸游在福州為官時流傳進來的。可見,這吃粽子都是在當時一定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而製作煎堆(用麥粉或米粉、地瓜粉以及其他配料調成糊狀,下油鍋煎成一片一片的圓形軟餅)則反映了閩南百姓懼怕久雨成災,期盼夏季農作物有個好收成的心理。因為農曆五月初,泉州一帶常常陰雨綿綿,難得放晴。民間傳說是遠古女媧補天時遺漏了一條縫所致,因此,時逢端午,泉州人家家戶戶都要煎堆,用以敬奉神靈,目的是為了堵住有裂縫的天。而端午節這一天,也往往是晴天,所以百姓更加堅信煎堆確有補天之效。所以,每年的五月初五,除了吃粽子,煎堆也是端午這一天必不可少的吃食。民謠“雨仔微微,舀油來煎堆”正是這種民俗的生動反映。

  • 3 # 最愛大徐州

    一說到端午節吃什麼,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吃粽子了,但是其實端午節不只是吃粽子,還有很多的都是端午節要吃的,說起來就是一個吃貨,現在一起去看開那端午節應該吃什麼吧。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

    綠豆糕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

    在中國的浙江一帶,端午節當天唱主角的除了粽子便是綠豆糕。綠豆性味甘寒,無毒,有清熱解毒,祛暑止渴、利水消腫、明目退翳、美膚養顏之功效,綠豆糕是很好的消暑小食。

    打糕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

    吃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北韓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面扇子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麵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哨子面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

    哨子面又稱臊子面,陝西人在端午節當天是一定要吃哨子面的。陝西哨子面歷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是岐山哨子面最為著名。岐山哨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

    茶蛋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煎堆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 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黃鱔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

    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雄黃酒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

    雄黃本屬礦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塗於頭額。耳鼻,手足心。 並灑牆壁問, 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 4 # 季風美食

    季風特色美食,共同探索,一起進步。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華民族留下來的習俗。這應該是大家共所周知的。要說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特色的小吃,那就多了去了。

    首先我以我個人所處的環境為例,簡單的舉一下例子,都是我身邊經常吃的特色小吃,也是比較美味的。

    第一:靖江肉脯

    這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啊,相信應該都有聽說過,線上大超市呀,網上都是有賣的。我們說一說這個靖江肉鋪,它為什麼稱作為特色小吃?因為靖江肉鋪色澤赤紅,薄而透明,片形整齊,甜中帶鹹,鹹中帶鮮,時長作為家宴,或者宴請別人的冷菜,或者炒雞蛋,多種烹飪方式。它是用新鮮的豬後腿,精瘦肉為原料,經過一層一層工藝,最後通風曬乾精良食材。使用也很方便,吃了之後讓人回味無窮。

    第二:馬橋混沌

    馬橋餛飩也是我經常吃的,非常有特色的一道小吃。她是靖江的特產美食。馬橋餛飩做法跟普通餛飩對比。他的做法還是比較有講究的。馬橋餛飩餡,主要是以豬肉青菜,韭菜和菠菜為主。每一隻餛飩裡面都有一隻淡水蝦。味道鮮美,混沌皮很薄。馬橋餛飩湯也比較有特色。用輔助材料主要有香蔥,醬油和胡椒粉為主。可在店內食用,也可以自己打包回家煮,湯料,什麼東西都是給你準備好的。所以經常吃,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第三:蟹黃湯包

    很多小夥伴們,應該沒有吃過正宗的蟹黃湯包。也是這邊的特色美食。也可稱作中國最神奇的包子了,說它神奇,看一下究竟它神奇在哪裡。蟹黃湯包因皮薄,汁特多,有獨特的個性。就是這個蟹黃湯包,它製作過程也是比較繁瑣,總的來說大概應該有三十幾道工藝。所以沒有一定的功力,是根本做不出來正宗的蟹黃湯包。糖寶蒸煮出來,雪白晶瑩,皮薄如紙,幾乎透明,稍微動彈就可以看到裡面的湯汁在裡面輕輕的晃動。讓人感覺有一種吹彈即破的感覺。好了不說了,說的都流口水了。

    說著說著就停不下來了,好的今天我們就說這三道特色小吃吧。不知道說的對不對,大家體諒一下吧。畢竟我還是比較愛吃的。好的,最後祝大家開心笑顏,其樂融融。

  • 5 # 思思成長記6j9t

    端午節我們除了吃粽子還有特色的小吃就是艾板。

    先把艾葉用開水灼一灼,然後磨碎它,在跟糯米粉一起搓成麵糰。然後用花生芝麻打成粉做陷。包出來的艾板可好吃了

  • 6 # 川鄉小趙

    我們在就比較簡單,除了端午節吃粽子以外,當天還會做許多好吃的,因為現在農村生活變好了,大家會把端午節當做過年來過。至於其它美食,不外乎雞鴨魚肉一大桌子菜。

  • 7 # 隨遇而安的愛

    我們家鄉這裡除了粽子還有用糯米泡了一夜,然後用石磨加水粘碎成米漿,又把米漿用塊大石頭把水壓出,最後把米漿壓成乾麵的時候放入黃糖和油攪拌,再用葉子包成一小個一小個的長方形,裡面再弄一些餡料,在我們本地話就叫(an字郣)這個也是我們當地的傳統的小吃。

  • 8 # 虎奴與香奴

    端午節吃粽子的傳統,源於傳說並延續至今

    “傳說愛國詩人屈原投身汨羅江後,漁夫們划著船日夜打撈,也未能打撈到屈原真身。人們為了不讓魚龍啃食屈原真身,將飯糰等食物投進江裡,希望可以餵飽魚龍;又怕扔進江裡的飯糰散了,就用長樹葉包著,用線纏緊,粽子由此而來。一位老大夫將雄黃酒倒進江裡,希望藥暈蛟龍等水裡的怪獸,以免傷害屈大夫真身。

    自此,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賽、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用以紀念屈原。”

    “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閒對燕飛鷗舞。”------晁補之(宋)

    釋義:端陽佳節,一掃習俗的沉重,親人歡聚,臘酒深斟,暢意人生,思接千載,醉心享受那無盡的天倫之樂。

    而今,曾經紀念屈原的日子,已是國家法定假日---端午,如同詩人晁補之描繪的溫馨畫面,這是閤家團圓的美好日子,全國各地的特色小吃也是各有不同。

    重慶、四川:依然是傳統粽子,只是粽子早已花樣百出,什麼餡料都有。

    甘肅省民勤縣:端午節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麵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杭嘉湖地區:在端午節的中午,吃五黃餐,就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五黃”一般指黃魚、黃鱔、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意為利用端午節氣的力量,抑制黴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吉林省延邊北韓族人民:在端午節這天會食用清香的打糕。打糕,顧名思義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河南、浙江等地: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關中地區:艾饃饃,即用艾蒿來蒸的饃饃,用米粉或麵粉發酵與艾蒿蒸饃饃,口感清甜、柔糯。因為端午時艾草茂盛,芳香通陽而不傷陰,很符合古人助陽化氣、陽極陰生的要求,加上艾草中含有多種揮發油,氣味芳香,可驅蟲殺菌,所以古代端午人們習慣以艾草製成各種美食,除病驅瘟。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要吃“煎堆”。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前陰雨連綿,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止了,人們說是把天補好了,吃煎堆的食俗便由此而來。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人們在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 9 # 綠瓜牛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每一次過節,其實更多的就是一次美食盛宴,從古至今好像都是如此。作為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也是不例外的。眾所周知,端午節必定是離不開粽子的,吃了幾千年還是吃不膩,而且有了粽子的端午節,才更有味道。

    當然,端午節可不僅僅只是吃粽子,作為我們陝西彬州這裡,端午節一定要吃油糕的。不知道這個傳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是因為什麼必須得吃。但是,端午節這一天,大家早早的起床,要不自己在家做,要不上街去買。無論如何是一定要吃到油糕的。

    甚至有時候,感覺端午節這一天,特別是端午一早,油糕的火熱程度賽過了粽子,大家你爭我搶,非得要把所有油糕攤上的油糕買的精光才甘心。而賣油糕的老闆,有的是多年的撈把式,有的就是為了過節臨時客串一下,即便如此,不論你做的好與不好,都會特別的向賣。

    所以,端午節,吃油糕,買油糕,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培轉水培綠蘿用純淨水怎麼還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