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松齡先生

    因為他背道而馳,主動率軍進攻滿洲八旗,以當時明軍的野戰能力,此舉無疑是自尋死路,也正因此,洪承疇一戰便全軍覆沒,從此開始走上了為滿清賣命的漢奸之路。

    薩爾滸之戰過後,明軍便喪失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從此對付滿清的招數便只有築城造壘,以火器,城牆去抵禦八旗鐵騎。

    雖然後期有盧象升,孫傳庭,孫成宗,袁崇煥等人的練兵,但對於腐化嚴重的大明朝,也只不過是煙花浮影,治標不治本,號稱明末最強戰力的關寧鐵騎,大多數時候依然是閉城不出,不敢輕易與八旗正面交鋒。

    薩爾滸過後,天啟和崇禎朝對待遼東的局面和戰事愈發冷靜客觀,以孫成宗築造寧錦防線,就能看出明軍的戰略,儘量避免與八旗直接野戰,採取肅清壁野,用國力死耗。這種戰略於當時的明朝是最佳的選擇。

    寧錦大捷是明末對滿洲為數不多的大勝利,在寧錦大戰中,明軍投入巨大,軍隊數量達到15萬,調動數省兵員,兵力上遠超八旗,再加上火器的強力馳援,才取得戰役的勝利。

    所以,在明末的情形下,無論是哪個將領,讓他率軍出城與後金硬剛,絕對是凶多吉少。

    而洪承疇所率13萬大軍,按照他的實力,本不應急於跟滿洲決戰,但奈何崇禎皇帝命他必須出戰,結果導致全軍盡沒的悲劇。

    軍力,政治,財力還有皇帝個人的干預最終導致洪承疇的失敗與投降,這是晚明的無奈與悲歌,也是歷史的走向。

  • 2 # 歷史吐槽機

    題主說的應該是那次松錦大戰吧,好像我們都不太願意提這次打了兩年的戰役。但其實細看來說,明朝真正的滅亡就是因為這一戰。對於研究明末清初歷史是有重大意義的,因為就是這一戰造成明朝九邊精銳一掃而空,西北地區出現大片真空。李自成才能從西安順利的突進到北京。至於為什麼明軍會輸的那麼慘,老朽總結了一些拙見,分享給諸位。

    一曰政敗:拋開民族情感不提,不得不說,戰爭開啟之前,皇太極是深謀遠慮的,而明朝上下皆鼠目寸光之輩。寧錦一戰後,皇太極明顯意識到了自己這種掠奪性質的政權不能長久,開始對後金進行大面積的改革,收回了四大貝勒的權力,逐漸完成政權的正規化,開始有了非掠奪收入。而明朝坐擁萬里江山,非但沒勵精圖治,反而進退失據,章法全無,沒有趁寧錦大戰到松錦大戰之間這七年進步哪怕一丁點。在上層建築裡高下立判,即使松錦大戰明朝贏了早晚也會崩潰。

    二曰謀敗:松錦大戰之前皇太極已經準備了很長時間,對自己的物資儲備、軍隊輪換做了詳細的安排,並且充分吸取了寧遠和寧錦兩戰的教訓,不再採取強攻的打法。以圍城不攻做持久戰的方式逼迫明朝進行救援,以便打最擅長的野戰,或者叫典型的圍點打援。甚至還遠征北韓,消除了後顧之憂。而明軍對薩爾滸之敗毫無總結,依然發兵十三萬向遼東而去,這樣的兵力對後勤壓力之大,連萬曆朝都受不了而要求速戰,崇禎朝的財政怎麼支撐?只能反覆催促洪承疇決戰,最後到底還是被人劫了糧草,先勝後敗。並且關寧軍一直閉關自守,坐看北韓被滿清收服,在謀全域性上又輸一招。

    三曰和敗:清朝皇太極在戰事之初就統一了多爾袞、濟爾哈朗等人的戰術思想,而明朝經府不和、督監不和已是常態。洪承疇要緩戰,監軍要速戰,令出多門,怎麼可能贏得了?

    四曰勇敗:峰乳山一戰,明軍是大獲全勝的,這時皇太極冒險帶病救援,終於穩定了局面。反觀明朝,總兵王樸臨陣逃跑致使松山打敗,兵部侍郎範志完斂兵不前,坐看友軍覆沒。連點血勇都沒了,這仗也就沒法打了。

    其實以後世這種上帝視角來看,己巳之變皇太極繞開關錦寧防線逼近北京後,明朝要麼在這個防線撤下關寧軍,囤積重兵,主動出擊,但客觀上已經不現實了。要麼徹底放棄遼東,完全戰略收縮。否則根本就是拖一天算一天的局面,白白浪費糧餉而已。松錦之戰,其實就是一場必敗之戰,因為即使贏了也不過還是維持現狀罷了。

  • 3 # 蝦哼哼的叔

    本來祖大壽在錦州被困的時候,就跟洪承疇交流過,要採取“車營”戰術,慢慢的往前推進,絕對不可以貿然進攻,先在進攻前需要備足一年的糧草後再才會進攻。

    本來計劃的好好的,必定大的軍事行動都要漫長的準備,只要是打過仗的將領都是知道的。而且一般打仗都是政府只是說打不打,至於怎麼打就是有前方統帥全權決定的,可是明朝末年就是這麼奇葩,軍隊的行動前線總指揮不能決定其攻擊時間和攻擊地點,常常都是一些個不懂軍事的文官、太監以及皇帝本人開會決定。

    這不開會還好點,一開會就鬥爭起來了,這個鬥爭真是到了南明亡國的時候都沒有改。有人說洪承疇不給力,白拿了朝廷那麼多餉銀,白養了14萬軍隊和4萬多匹馬了。這朱由檢同志一聽,貌似有道理,就讓兵部郎中張若麒去催促洪承疇,早點進攻,收復失地,解救錦州之圍。

    在松山第一仗就完敗,並損失了宣化府總兵楊國柱。東協總兵曹變蛟“斬首行動”衝擊皇太極大營失敗並身負重傷。王樸和吳山桂在逃到杏山再去寧遠的途中被皇太極截殺,出了兩個總兵和極極少數親兵其餘將士全部陣亡,另外還有三個直接套到李自成那裡投降了。

    剩下的曹變蛟和王延臣的兩路兵馬隨洪承疇死守松山城,到第二年二月(崇禎十五年1642年),只有三千人了,結果出了一個叫夏成德的副將叛變,開城門放清兵入城,兩位總兵戰死,洪承疇投降。

    以上就是大戰的經過,從這裡可以看出洪承疇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開戰的,再加上崇禎又是個偏執狂,關鍵洪承疇自己又說了不算,這就是明朝畸形地方。

  • 4 # 風雪夢不逝

    松錦大戰是明朝與滿清的最後一場大會戰。會戰歷時兩年,明軍大敗而歸,精銳損失殆盡,袁崇煥所經略的關寧錦防線徹底崩潰,從此明朝在遼東再無力組織進攻。而明軍大將祖大壽與洪承疇也因孤立無援,最終降清,獨留吳三桂帶領少量部隊退守寧遠。

    盧象升戰死後,崇禎皇帝任命洪承疇為薊遼總督,試圖緩解遼東局勢。崇禎十三年,皇太極欲打通關寧錦防線,令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率領大軍圍困錦州。此前,多爾袞已在錦州外圍經營日久,屯田修路,萬事俱備。錦州城頓時被清軍圍困的水洩不通。明朝方面,崇禎皇帝也想跟皇太極痛快打一仗,以舒舒多年的惡氣。於是崇禎調集了八鎮總兵共計十三萬兵馬準備馳援錦州,統歸洪承疇節制,一場決定明朝最後命運的會戰開始了,松錦大戰正式拉開序幕。錦州城裡的祖大壽,別的長處不好說,守城可是他的拿手好戲。祖大壽帶領部下死守錦州,清軍久攻不下,損失慘重,戰勢陷入膠著。此時對明朝來說,應該是略佔上風的。遠在千里之外的京師,朝堂之人似乎也覺得,清軍也不過如此嘛。由於戰局僵持,而洪承疇又一直在寧遠城裡觀望。十幾萬大軍的開銷就夠人愁了,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張速戰速決。崇禎也耐不住性子,於是詔令洪承疇“刻期進兵”,為此還特任命了一張一馬兩名督軍。祖大壽那邊要求救援,這邊張督軍也催促洪承疇進軍。洪承疇猶豫不決,只得硬著頭皮出發。錦州方面,皇太極見戰事不順,親領大軍,晝夜兼行500餘里,在錦州城北紮好了口袋,等著洪承疇。洪承疇如期而至,雙方在松山,錦州地區展開激烈交火。沒想到的是,皇太極釜底抽薪,派阿濟格燒了明軍屯在筆架山的糧草。明軍軍心大亂,頓時陷入劣勢,被清軍圍困。洪承疇只得下令突圍,明軍軍紀敗壞,突圍時將不知兵,兵不理將。人馬自相踐踏,清軍又急攻,明軍頓時血流成河。幾番努力之下,洪承疇終於突圍,退守松山城中。明軍傷亡無數,吳三桂領著殘部逃回了寧遠城。要說的是祖大壽,這人也是太膽小謹慎了,一直龜縮在錦州城,堅決不出來。皇太極這招圍點打援太適合祖大壽了。清軍重重圍困松山城,洪承疇極力堅守,力戰不降,苦苦支撐7個月後,副將夏承德投降清軍,開啟城門。洪承疇被俘,而後降清。祖大壽呢,孤立無援下也是最終投降了。松錦會戰就此結束。此役明軍傷亡七萬餘人,精銳盡失,清軍只損失萬餘人卻繳獲無數。明軍為啥敗的如此之慘呢?原因可能有這幾點。

    一、皇太極指揮果斷,早有準備,使明軍倉促應戰,後又斷了明軍糧道,明軍軍心全無。

    二、崇禎和洪承疇指揮失當,崇禎派人督軍,洪承疇為了迎合上意,不加阻止。軍隊指揮也受到干擾。連最重要的糧草也沒派人守好,怎能不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陽臺草莓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