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老師教育線上

    如果題主是從這兩者來選的話,那我當然選看書。

    1、呈現的形式不同。 電視劇是播放的形式,而書可看也可聽。紙質的書還能夠做批註,寫下思考和感悟。電子書方便隨時聽隨時批註。

    2、內容有不同。 電視劇更多的是為了收視率而加工和創造。相對來說,書本更忠於作者的本意。

    3、接收程度不同。 追劇很容易陷入被動接收知識的怪圈。孩子會變得不愛思考,更容易因劇情的吸引而沒有節制的連續觀看,對眼睛不好。

  • 2 # 路上的都是風景

    在我看來,兩樣都不是完全可取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從我的個人經歷說一下吧。首先是電視劇,我小時候一直跟媽媽看TVB的家庭倫理劇,好多婆媳關係、小三入侵家庭上位的情節,加上家裡父母關係也不是特別好,所以我一直不知道那些人為什麼要結婚,不開心的兩個人為什麼要硬生生糾纏在一起,婚姻就是個墳墓啊!知道長大才有了更清晰的概念,不過對這個也不怎麼嚮往了。

    好吧,這只是個人的案例。但是瓊瑤劇火熱了幾十年,應該很多人都看過,我媽媽那一輩人更是迷的不行,但是現在不也被推翻了嗎?瓊瑤小說、瓊瑤電視基本都是小三上位,原配都不是好東西,還不是大多人樂滋滋的看了那麼多年,要是跟著這個歪理學做人,腦子不長歪才奇怪。

    不過其實電視劇也沒那麼爛啦,現在廣電局管的挺嚴的,小三上位、早戀都不讓好結局的。另外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看電視學歷史也不客氣,改動很大,有時候連大框架都不切合歷史記錄的。

    然後說一下看書。總體上看,看書比看電視劇更可取一點。但是現在出書太容易了,能給人灌輸的“道理”也不是完全可取。比如說《***向左***向右》這本書吧(本人沒看過,名字不是很確定)好幾個朋友給“推薦”過,評價上,好幾個人都說,表達的道理很精闢,但是容易讓看了的人思想做事邊的很極端,目的性太強,說難聽點是不擇手段。不是危言聳聽,我的一個朋友就是被灌輸這種概念後經歷了這樣一段“發現大智慧——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後悔不已”的人生,幸好時間不長,造成的後果還能挽救。

    我想,這本書依然在出版著,起碼不是一本邪書,大概是裡面的道理,看的人容易走極端,不容易把握吧。

    所以看書學道理,也是不完全可取的。

    至於從哪裡學做人做事,待人處事更容易,我真的沒有好的建議,畢竟自己也活的糊里糊塗,不是什麼正面例子。但是我成長的方式,大概是偶爾省省吾身(每日三省吾身那是聖人,做到太難),看看身邊人走過的歪路,自己出過的洋相,提醒以後不要再犯罷了。

  • 3 # 書之愛生活

    兩個都要慎重選擇。

    書,也是有好有壞,多讀書讀好書,才能幫助塑造提升性格,說話技巧。

  • 4 # 老陳樂山

    我的認為是兩種方式都能學到,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看你選擇的電視劇和書的型別。二是不管是電視劇也好,看書也好,都有適合你打動你內心的那一幕或是那一段話。

    對於我來說,前段時間看電視劇《搭錯車》很有感觸,加上現在也是當爹的人。收穫是,多陪爸媽,多理解他們的嘮叨。生活工作中多幹少說,話要麼不說,要麼說出來就要有分量。看了《王明陽心學》更是獲益匪淺。

    看書就更不用說了,偶爾還做做筆記。

    不管是看書還是看電視劇,首先要靜下來心來,其次是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反思,最後就是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運用。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貴在堅持。

    最後我談談我的一點小看法,現在網上到處都有一些精闢的句子。句子都是好句子,但是不經歷原文的意境的洗禮是感覺和體會不到精美句子的精髓。反而是到處都是好句子,看多了就形成了審美疲勞,所以我覺得以後看到別人總結的精美句子就繞道而行,除非能把意境大致的描述出來。

  • 5 # 餓狼165592758

    任何文藝作品都有它的可取之處,個人偏好小說,可以邊看邊思考而且有很大的想象的空間,關鍵在於理解並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並用於實踐。

  • 6 # 影視凌凌漆

    個人認為,看書比看電視更能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有這麼三個理由:

    1.電視會限制觀眾的想象力,書籍能給讀者帶來無限的想象。電視以畫面和聲音輸出為主,書籍以文字輸出為主,電視的優點是視覺直觀,衝擊性強,容易給人留下第一印象。但是,它會限制人們的想象力。相反,書籍帶給讀者的體會更為深刻。比如在電視上看到做人做事的故事時,觀眾容易一閃而過,僅僅能記住隻言片語。而在書中看到有關故事時,讀者會放下書本,做下筆記,反覆思考,不斷總結,融會貫通,從而更好地轉化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去。

    2.電視對於為人處事的展示限於人物語言表達,而書籍的表現更為全面深刻。電視上對於有關故事的表現,大部分是透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表達出來,但是限於畫面等因素,對於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得不夠充分。而書籍對於人物心理活動、內心的猶豫糾結等細節的描寫,更加全面深刻。也更容易把讀者代入人物角色,站在書中人物的角度去思考,為何這件事要這樣處理、為何這句話要這樣表述等,使得讀者全身心投入地反覆琢磨,從而積累起為人處事的豐富經驗,更加理性地運用到工作生活中。

    3.電視僅限於單向輸出,讀書會形成雙向影響,無形中培養讀者的氣質和修養。電視僅僅限於電視對觀眾的單向輸出,而讀書則包括書對人和人對書的雙向影響。遇到好的書籍,讀者會反覆閱讀,手不釋卷。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讀書的過程中,不僅會增長見識,拓寬視野,還能無形地培養和改善讀者的氣質修養,豐富他們的內心與精神世界,啟迪靈魂,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有內涵,有深度,看待、分析和解決問題更為遊刃有餘。

  • 7 # 風中劃過的飛鴻

    你的問題是求解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什麼方式只是種形式,看電視劇也罷,讀書也罷,各有所長,只要有心達到目的並不難。

    再說具體點:

    1. 世界觀決定你的行為。人的行為受大腦支配,說話,待人處事都是由大腦發出資訊,大腦要由人的認知,世界觀,價值觀決定。什麼樣的世界觀決定了什麼樣的行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做人要善良,要幫助別人,這形成了我們的世界觀。所以,看到地鐵站有人暈倒,我們會過去攙扶,幫忙施救。還有,我們的世界觀或者價值觀要和社會的主流意識保持一致。

    2. 電視劇和文學作品,都是用形象更具體,更直觀地傳達普世的價值觀。在熟悉的場景裡,潛移默化地規範我們的行為。比如,電視劇《中國式關係》裡,馬國樑因第三者插足,跟妻子離婚後,雖然有點怨恨妻子,但他還是願意把房子讓出來給前岳母他們住。這詮釋了,婚姻沒了,但親情還在,要善待他人的觀念。

    3. 書籍能更系統,更直接地講明道理。文字的東西更容易被吸收,更易引起思考。現在有很多實用寶典的書,教你各種場合應酬技巧,個人認為這類書只能學點皮毛,沒什麼用處。有些社會人文,歷史,哲學類的書,如果能真正讀進去,指導意義更大。這類書說的是人與社會的關係,社會的本質是什麼,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它探尋的是事物的本源,規律,讓我們認識自己。

    但說到底,無論幹什麼,都要動腦筋思考!

    只是一味被動接受,不動腦子思考,學到的只能是死東西,變不成自己的,場景一換就不知該怎麼辦了。

    電視劇和文學作品,為了讓普通人一下子看明白,往往採取把矛盾放大,事件週期放短的辦法。並且在創作中遵循一定的邏輯,比如騙子把好人騙的家破人亡,最終一定被繩之以法,好人得到幸福。現實要微妙的多,週期會很長,有些事你未必看得到結果。

    那麼,你就要動腦筋去梳理,去判斷。比如《甄嬛傳》,有些人只看見了宮鬥,要想自己有活路,就必須讓別人沒活路。動動腦子,為什麼會這樣?難不成宮裡全是壞人?這應該不能。

    因為制度決定了利益。個人為了利益最大化,只能犧牲他人。甄嬛最後選擇自己兒子不競爭皇位,全身而退。這就是做人的智慧。

    把所學的知識跟現實接軌,能運用到生活中,這是種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所有這些系統的知識,都充實你的世界觀,人生觀,你的行為自然形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拿大hv生態系統與空調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