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貨大xun

    結紮巧姑

    在陝西西北地區,在每年七夕節,都會舉辦乞巧活動的風俗,女人們要的插草人,謂之巧姑。還比賽穿針走線,以及剪窗花等傳統民俗活動。

    另外,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與青蔥,在七夕之夜,女子們都剪豆苗與青蔥,投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命運。

    在嶺南廣東,七夕節有拜仙的傳統民間習俗,這個活動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婚後的新娘,在過七夕節時,要舉行辭仙儀式。在初六晚上祀神時,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史料記載,農曆初七,還有女子泛舟,來遊石門沉香浦的習俗,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冽,泛舟者渴望帶來好運氣,這也是當地一個節日的習俗。染指甲是一項七夕民間習俗,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在四川域貴州等地,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孩子與兒童們,在節日的一種娛樂。

    許多年輕姑娘,在節日時花草葉染指甲,不僅讓人更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也與當地的信仰有關係。

    婦女洗髮,婦女在七夕節洗髮,是一項很特別的民間習俗。在湖南與江浙一帶的地方誌,都有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採柏葉、桃枝,煎湯沐發。”這項習俗,可能和七夕聖水有關。

    七夕這天取泉水與河水,如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女性在這天沐發,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有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

    種生求子這項習俗,在中國南、北方都有流傳,在七夕前幾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

    南方稱為泡巧,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或蠟制的嬰兒玩偶,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拜七孃媽在福建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是七孃媽的誕辰日。民間很崇拜七孃媽,七孃媽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古代人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所以七夕節,又演變成七孃媽神的祈禱日。七孃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週歲後,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到寺廟祭拜,祈願七孃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七夕節來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所以對於其中的老牛也很熟悉,因為有它,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識相愛。

    給牛過生日,傳說西王母把牛郎織女用天河隔開的時候,牛郎無法度過天河見到織女,這時候,老牛就讓牛郎把它自己的皮剝下來,乘著牛皮渡河見織女。所以人們會在七夕的時候給老牛過生日,以此紀念它勇於犧牲奉獻的精神!

  • 2 # 廈門旅遊美食全攻略

    七夕節傳統習俗:

    拜織女

    拜織女是少女和少婦們的活動。他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女,少婦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達到舉辦者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少女們希望自己嫁個如意郎君或者越變越美,少婦們希望自己早生貴子。都可以向織女星祈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傳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一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顆星,也稱魁星或者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者“一局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 3 # 80後的美食

    眾所周知,傳統的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自古有之。而準確記載這一節日在農曆七月七日的,是在東漢學者崔寔編寫的《四民月令》一書裡。當時七月七日只是一個農時節日,後來經過古代勞動人民的各種演變,變成了女子乞巧、祝福的節日。

    牛郎織女

    漢朝的時候人們觀察天上的星象,加上豐富的想象,編織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就是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織女星、牛郎星在七月出現在頭頂上方的天上,特別是織女星在七月七日這天最亮,加上天上的銀河,這個七月七日牛郎會織女的故事就完整了。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漢朝民間認為鵲重感情,由鵲引導前行、雌雄相思的特徵,逐漸演變出烏鵲搭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比較完整敘述牛郎織女相會故事的,是南北朝時南朝梁文學家殷芸的《小說》: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方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後來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民間越傳越廣,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版本,它們雖然基本內容相同,但是細節卻是千差萬別,都各有各的特點。

    七夕習俗

    那七夕節除了美麗的傳說,古代人在這天都做什麼呢?

    唐朝時,唐太宗會與妃子在宮中夜宴,宮女們受皇帝影響各自乞巧。宮女把瓜果花酒陳列於御花園中,向天祭拜,乞巧牛郎織女賜給她們美貌與巧手,還把蜘蛛放入各自的小盒中,讓它們結網。這些小蜘蛛一般稱為“喜子”,到天亮時開啟盒子,看蜘蛛結網的情況,網密者說明巧多,網稀者說明巧少。

    唐玄宗和楊貴妃參加完了乞巧,還會到長生殿山盟海誓。所以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就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名句。南唐後主李煜過七夕節更是別出心裁,每到七夕,他就命令宮娥美女把絲織成的紅色和白色的綾羅100匹豎在御花園中,作天河之狀,乞巧完畢,第二天才把綾羅收回。

    宋元時期,七夕乞巧非常隆重,這天京城中還設有專門供人們買賣乞巧物品的市場,稱為“乞巧市”。人們從初一便開始準備,到了初七這天,乞巧市人山人海,萬人空巷,其熱鬧和受人們歡迎的程度不亞於春節。南宋時,富貴人家一般會在庭院中張燈結綵,搭起“乞巧樓”。普通人家因財力有限便搭大棚以代綵樓。

    當這一習俗在宋朝流傳到嶺南廣州時,民間“乞巧節”的內容更為豐富。每到七夕這天晚上,婦女們都在庭院裡擺設瓜果、結綵縷、穿七孔針,向織女星乞巧。所謂穿七孔針,就是七月初七的夜晚,只有半彎月亮,光線比較微弱,女孩們拿起彩縷,對著月亮,把絲線從七個或九個針孔一一穿過去。這種鑽有七個或九個孔的針是專門測試穿針本領的特質器具,誰能於月下將絲線連續穿過這些孔,就說明她的手很巧。

    除此之外,這天晚上少女們焚香燃燭,向天空叩拜七次,稱之為拜仙,又叫“拜七姐”,拜後將紙紮的工藝品燒給七姐。

    女子們忙著拜七姐、比手工藝品,男子們則忙於看熱鬧,提著燈籠到處串門,看姑娘,物色自己心儀的物件。小孩和成人們呢,與左鄰右舍的小夥伴們或同城的親友歡聚於大屋的天井處,談天說地吃夜宵,好不熱鬧。一個晚上燈光點點,人聲鼎沸,人們沉浸在一派熱鬧祥和的氣氛當中。

  • 4 # 祥耘

    中國傳統七夕節是在農曆七月初七,也是一個非常吉祥的日子。

    一.“七”與“吉”是諧音,“七七”也是個有雙吉之含意。

    二.在中國臺灣地區,七月也被稱之為“喜中帶吉”之月。

    三.古人曰:“是月初七日,切戒色慾,勿想惡事。十五日犯色慾,勿損壽。”

    七夕的習俗包括:

    1.穿針乞巧;2.喜蛛應巧;3.曬書、曬衣;4.抬頭看著織女牛郎的鵲橋之相會;5.扎一束新芽、種生求子;6.用樹之液體洗髮以之永葆年輕美麗;7.染指甲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籃球球員位置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