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導演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看完感覺有點蒙
5
回覆列表
  • 1 # 小陳愛看電影

    估計很多人看完《放大》這部電影會覺得很懵圈。

    影片中到底是誰殺了誰?

    兇殺案是真實存在的嗎?

    兇手有沒有被繩之以法?

    ……

    作為觀眾的我們或多或少會產生諸如這樣的疑問。

    然而,任憑我們如何的琢磨,導演安東尼奧尼始終沒有想給觀眾一個答案,或者說在他透過《放大》這部電影所傾注的理解中,對於設定的故事,甚至是不存在答案的。

    要想理解《放大》這部影片其實也不難,在談影片之前,需要先了解導演的風格,從導演的創作背景出發,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看懂這部電影。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是義大利非常著名的電影大師,他的電影最明顯的特質則是“弱化電影敘事、強化空間構圖”,對標中國導演的話,王家衛的風格與其最相似。

    《放大》是安東尼奧尼離開義大利與米高梅合作的首部英語片,也是助他奪得金棕櫚的一部電影。因為其中裸露與懸疑的設定,《放大》成為了安東尼奧尼所有電影中的票房冠軍。

    《放大》這部電影如同安東尼奧尼其他電影一樣,沒有一個連貫的敘事脈絡,呈碎片化敘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他更關注一個不能確定兇殺案是否發生的人,而不是一場是否發生過的兇殺案”。

    一、關於“真實”的探討

    電影在開始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故事,只是不斷記錄著作為攝影師的托馬斯的工作瑣事,當他無意間亂入公園,拍攝到了簡的照片,安東尼奧尼用一種類似希區柯克電影一般的懸疑情節,吸引著觀眾。而電影的最後卻沒有給予任何合理的解釋就直接收尾,把觀眾晾在一旁。

    看似真實的故事,最後歸於荒誕,而看似荒誕地表象下,導演卻嚴肅的在探討著真實。

    正如這部電影的片名《blow-up》,男主角托馬斯透過不斷放大的膠片,發現了他所認為的兇殺案。放大到極致的一張照片上出現了一具模糊不清的屍體,用男主角朋友的話說就是:

    這像極了她丈夫的畫,那些充滿了的不確定與隨意,而某些時候,卻能從中發現了一些合情合理的規則,這幅畫某些部分看上去很像一條腿。

    這條腿到底是畫家有意而為之,還是不經意間的顯示真實與虛假,就如同托馬斯拍下的照片,變得難以去定義。

    1、安東尼奧尼以一種看似荒誕、抽象的手法重新塑造了“真實”。

    就如同電影剛開始綠色草地背景上出現的演職人員以及片名的字幕,但是在字幕中卻疊加著各種影象。當我們全面觀察時,我們能看到文字的資訊,而當我們試圖“放大”,仔細看字幕中的影象時,卻無法瞭解字幕所要表達的內容。

    2、同樣,電影中還有就電影表現出來的真實性,也抱有疑問並加以探討。

    ①托馬斯逐步放大照片而發現的屍體,最後在公園的草地中卻不翼而飛;而面對被盜走的照片,托馬斯失去了發覺真相的有利證據;僅剩的照片被形容為同朋友隨意圖畫的畫作一般,充滿了不確定的偶然性,不足夠真實。

    ②面對經紀人反問托馬斯:“那你當時在公園中親眼看到了什麼嗎”,托馬斯思考後回答到:“當時什麼都沒看到”。

    導演透過這一切,而引申出,關於我們所信奉的真實的價值究竟是什麼;我們所認為的真實,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或者只是透過媒介所片面展現出來的真實。

    3、電影透過一場似真似假的兇殺案所針對於“真實”的探討,輻射著方方面面。

    托馬斯窮盡一切試圖挑逗起女模特的慾望,這裡要表現的是,照片中展現出來的真實慾望,對於托馬斯而言只是一種手段。

    古董店年輕的女老闆厭倦了與古董為伴的生活,試圖逃離,她想要去尼泊爾,而托馬斯對她說,你想要的去的尼泊爾充滿了古董,女老闆轉念一想,不如去摩洛哥。這裡表現了尼泊爾與摩洛哥在女老闆的認知中只是一種虛假的概念,她對於它們的真實卻一無所知。

    搖滾現場狂熱的粉絲們哄搶被砸碎的吉他,而這一塊吉他被托馬斯扔到街上之後,在路人眼中卻一文不值。這裡是為了表明,在不同群體中,對於真實價值的認知,也不盡相同。

    如果說,托馬阿斯透過照片目睹了一場兇殺案,卻無法證明其真實性,從而捲入了“真實”與“虛假”的漩渦,而《放大》這部電影的神結尾,則向所有坐在熒幕外的觀眾發出邀請,讓觀眾們去質疑網球存在的真實性,去質疑《方法》這部電影透過影像傳遞給大家的資訊是否真實。

    二、關於放大的“搖滾時代”

    安東尼奧尼把《放大》的故事設定在倫敦,是因為他覺得托馬斯這種人不會出現在義大利,並且以英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有著60年代更為經典的社會風貌。

    審視《放大》這部電影中所有出場的角色,涵蓋了當時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階層,不管是攝影師、模特、畫家、出版社、私營店主,還是學生等,在那個崇尚自我表達,自我放縱的時代中,粉墨登場,而這一特定的時代,被稱之為“搖擺倫敦”

    在60年代,以倫敦為首的西方世界,整體社會文化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年輕人們試圖擺脫傳統束縛,不管是嬉皮士,還是地下的搖滾樂隊,以及一系列發展的活動,《放大》中都有所表現。

    在那個以自我為中心,娛樂至死的時代 ,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比如史上、音樂以及電影等諸多產業。

    當所有人都忙目的接受變革所帶來的光芒萬丈時,安東尼奧尼卻將目光放在其背後的陰暗面,關於這一時期西方社會人文精神的異化。

    安東尼奧尼在《放大》這部電影中,一改往日透過女性視覺來表達,換成了一位事業有成,卻空虛的男性攝影師為主角。善於攝影的托馬斯似乎有著安東尼奧尼的自我投射,當托馬斯透過相機,挑逗著模特,侵犯性的擷取她的深層慾望時,就彷彿是安東尼奧尼用攝像機,將這個特殊時期的西方社會,層層癖習,探尋這個時代中,西方青年群體的文化危機,以及深層的精神空洞。

    電影中的角色們都處於一種困局,私生活困亂的攝影師與麻木的古董店老闆都希望有朝一日逃離倫敦;為了能夠成名的女大學生,甘願出賣肉體;演出現場的觀眾們毫無激情,到來的目的似乎只為搶奪吉他碎片;出版商以及社交名流,自甘墮落……

    消費主義智商的社會背景下,一切皆可以用來交換,在傳統秩序與時代觀念的碰撞下,能夠看到不確定的“真實”才是安東尼奧尼所關注的焦點。

    結語:

    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電影基本上都以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為主,例如哈利波特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戰勝伏地魔;復仇者聯盟團結一致,抵禦外敵,最終勝利……

    擁有一個好故事有可能成就一部好電影,而一部好電影,則並不侷限於一定要有一個好故事。電影是一種藝術形式,而不僅僅是敘事。

    市場與資本在不斷洗刷大眾對於電影的理解,使得大眾對電影的理解越來越片面與狹隘。儘管和其他電影相比,《放大》顯得是那麼的“不娛樂化”、那麼的“另類”,但它絕對不是故弄玄虛 ,而是一部值得大家細細觀看與琢磨的冷門佳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勵姓一共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