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未是也
-
2 # 一品鏟史官
我是子彧,以史為鑑,知興衰,明大道。
孫策為人有勇力,有氣魄,善用人。只可惜恃勇而無備,被人刺殺而死,公元200年,孫策死,時年26歲,其子孫紹生卒年不詳,但可以知道的是他娶了大喬不過數年,孫紹還不滿10歲。因此題主所問,為什麼他不傳其子,答案是國賴長君。
首先,孫策死時,江東剛剛平定,各種明潮暗波湧動,加上孫家是外來戶又不是大族,江東士人並未歸服,一個不滿十歲的孩童沒有任何政治經驗和處理事情的能力,如何進一步平定安撫江東,統一天下呢?而且,由他來任江東之主,怕是無人心服,孫策此時也不過是吳侯,徵虜將軍,並沒有可以傳遞的威望,不管是誰來輔佐,身後他的兒子都會穩不住局面,一旦被別用用心的人利用,江東還姓不姓孫都不好說。那不是害了他兒子嗎
其次,孫策的經歷。他父親孫堅已然獨當一面,孫堅死時他17歲,都不能獨當一面,不得不回到袁術門下蟄伏多年才出來自立門戶,那麼,推及此時,他又怎麼能讓孫家再出現一次傳承危機呢?
有人說,孫權其實不老實,可能就是他刺殺了他的大哥,證據就是後來稱帝后連個皇帝的諡號都不給孫策。我且不論此言論真實性,就當時的形勢而言,他的兒子和弟弟之中,孫權和孫翊是唯二有一定政治和軍事經驗的。而孫翊為人莽撞,要保住他和他父親畢生奮鬥的果實,他別無選擇,只能傳位孫權。
我相信傳位時,江東姓不姓孫,並且能不能把他們父子功業放大,是他首先考慮的問題;其次才是他兒子的問題。何況對他兒子孫紹來說,與其被孫權和強臣握在手上成為傀儡性命不保,還不如放棄主上的虛名,得一世安穩度日。
-
3 # 釀松山閣舊主
孫策之死:建安五年(200年)初,孫策在奪取豫章郡後統一江東;同年4月,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時,在丹徒狩獵時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
至於他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這個就和宋太祖兄終弟及有許多類似的地方,主要是因為天下大勢和弟弟能力太突出。
一是他子嗣尚小,在當時的三國亂世裡,連守住僅有的江東基業都存在太多不確定因素,因此他不可能把兩代人的心血交給一個不確定的因素。
二是因為孫權已然有人主之望,孫策死前對孫權說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句話可看出孫權的才能,孫策也知道要想保住江東,弟弟孫權有這個能力,而如果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可能會有蕭牆之禍。
三是保住自己的妻兒吧,沒了孫策這個頂樑柱,亂世中婦孺哪有自保之力,他用江東基業換妻兒一個安穩,他知道弟弟孫權能夠幫他做到,但是他要是傳位給兒子,那江東亂起,哪有他們的活路。
-
4 # 悠然的五毛
小霸王孫策在其父孫堅死後,繼承了父志,憑藉自己的本事,數年便奪取了豫章等郡統一了江東。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時,在丹徒狩獵時為刺客所傷,不久便身亡了。
俗話說,子承父業嘛,當時的封建制度是世襲制,傳位給兒子也是天經地義的,他卻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這是為什麼呢?我就帶著大家瞭解一下吧。
一,形式所逼。
他在十年征戰中,平定了江東六郡,當時橫掃江東的時候,孫策採取了強勢作風,殺伐過盛,樹敵太多,比如於吉、許貢、高岱等都被孫策所殺,一度引起了江東本土士族的不滿,加上山越作亂,江東內部早已暗流洶湧。
當時群雄並起,軍閥為爭奪地盤征戰不斷,鄰國的強敵對江東虎視眈眈。許都朝廷雖默認了他做六郡太守,曹操徵他入朝,也隨時會以天子之名對他進行討伐。各方勢力隨時都能讓江東基業毀於一旦。
二,兒子年幼不堪重任。
孫策死的時候才二十六歲,娶大喬不過數年,兒子不足十歲,沒有什麼威望可以駕馭東吳,上不能震懾朝臣,下不能安撫江東百姓,外不能開疆拓土,內不能穩固統治。自己剛統治江東不久,局勢複雜,便遭到刺客謀殺,他沒有理由把這麼小的兒子,推到群敵環視的風口浪尖上。
三,孫權的才能是當時最合適的人選。
江東六郡平定需要安撫,長遠之計更在於守護和治理。孫策是很瞭解這個弟弟才能的,他死前就對孫權說過,打江山,衝鋒陷陣你不如我;守江山,使將相和睦,士卒歸心,我不如你。
孫權年長且成熟,為人曠達開朗、仁愛明斷,崇尚俠義,喜歡畜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參與孫策內部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自嘆不如。
孫權是危險之際最佳的接班人,孫策將江東之位傳給了了弟弟孫權,相信他能夠承擔起父兄的基業。
最後證明孫策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孫權也沒有辜負厚望,在大臣張昭、周瑜等人的輔佐之下,最終成就了帝王之業。
-
5 # 國史記聞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十六歲的孫策在奪取豫章郡之後,統一了江東,而他揮斥方遒,準備北伐之時,去在丹徒狩獵時被刺客所傷,隨後身亡。孫策臨終託孤張昭等人好好輔佐自己的弟弟孫權(公等善相吾弟),並將自己的印綬傳給了弟弟(呼權佩以印綬)。
史書記載,孫策的確有一個名為孫紹的兒子,但是沒有傳位給他,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孫紹年紀太小,並且有可能其政治潛力不如孫權。按孫權去世時二十六歲,他的兒子孫紹可能最多也就是十歲左右,而孫權則已經十八歲了。從中國歷史上來看,出現動盪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主少國疑。
在之前文章,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記載,北宋昭憲太后杜氏在臨終時問趙匡胤知道自己為什麼能夠繼承後周的天下嗎,趙匡胤最初回答是因為祖宗積德,而杜太后卻說:“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隨後又讓趙匡胤在百年之後傳位給弟弟趙光義,這樣才能避免宋朝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代”。
雖然杜太后與宋太祖約定“金匱之盟”的真假一直受到史學界的爭議,但是杜太后所講的道理卻是適用於亂世(甚至治世)的。東漢末年戰亂頻仍,各方割據勢力之間征伐不斷,孫堅、孫策父子在好不容易打下了江東地區之後,當務之急便是將這片土地守住,然後再圖進取。所以,孫策傳位給弟弟,並且給他一個明確的政治目標——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
回覆列表
謝大家!
小霸王孫策死因有多個說法。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狩獵追趕獵物,因馬太快,落下隨從,獨自衝在前面,被隱蔽在暗中的刺客用箭射中臉頰,後隨從趕到殺了三個刺客(被孫策殺死的吳郡太守的三個門客),當時孫策並沒有死,醫生說可以治好,只要百日不亂動不發火就行。
《搜神記》中講,孫策死於于吉作亂。于吉是東吳地方一有名的神仙,當地人聽其話勝過遵守孫策的號令,孫策大怒,眾人勸阻不住,提劍殺了正在作法的于吉,然後回室自臥,但怎麼都靜不下神來,感覺于吉老在自己左右,孫策拿起鏡子照,發現于吉又出現在鏡中,回頭望,不見於吉,如此三番五次,孫策大吼一聲,摔掉鏡子,傷口崩裂而亡。《三國演義》中的講法基本與《搜神記》中的說法相同,孫策病中聞知于吉作祟亂法,導致百姓相信其言而怠慢法度,孫策不顧眾人勸阻,到于吉作亂現場,提劍警告于吉不聽,大怒殺之,遂引發傷它崩裂而死。
《三國志注》引《吳歷》記載,孫策面部受傷,醫生告訴他只要靜心調養,百日內便可康復,孫策拿起鏡子照自己,謂左右說,臉都成了這個樣子,還能建功立業嗎?氣急摔鏡推幾,震開傷口,於當晚身亡。
孫策臨死前,把孫權叫到身邊,對孫權說,征戰沙場,你不比我,管理國家我不如你,望你承父兄基業,內事問子布,外事問公瑾,振興東吳,說完孫策身亡,英年二十六歲,此時孫權正好十九歲。
從孫策對孫權講的話看,孫策之所以把江東基業傳給孫權,主要看重孫權有這個能力,相信孫權能夠承擔起父兄的基業。
孫權除勇力不及孫策外,為人處事頗有耐力,治國理政很有章法,連曹操都羨慕孫堅,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甭看年齡小,九歲就敢擔任和劉表進行談判的使臣,出入荊州幾萬大軍之中,說服劉表歸還父親孫堅遺體,可見其魄力和擔當非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