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舞的時節

    為了尋求新的從政之路,宣揚自己的學說,孔子從他的故鄉出發,和他的弟子們開始了為期十四年的周遊列國之旅。他拜訪了七十餘位封君,卻沒遇到賞識他的君主,最後只能悲壯而歸。

    就才學和修養而言,孔子是一位大賢人大聖人。他的學說和主張在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一直影響到今天。可是孔子為什麼一生沒有遇到賞識他、重用他伯樂呢?因為他的仁政主張只有在和平時期才能行得通。春秋時期,各國都在爭土地,只有透過戰爭才能搶得到土地,大魚吃小魚,誰願意去實施仁政?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雖然四處碰壁,屢遭嘲笑,歷經艱險,卻堅定信念,毫不動搖。當困於陳蔡時,弟子們又餓又病,孔子依然講學論道。子路憤憤然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其信念之堅決,令人讚歎!

    春秋時期,大國欺負小國,小國要發展自強,各個國家急於發展軍事和經濟。所以不能說“孔子是伯樂,一生沒有發現千里馬”,只能說孔子的學說在戰亂紛爭的時代,沒有適合培育的土壤罷了。

  • 2 # 亦有所思

    孔子遇不到伯樂的!

    孔子永遠不知道上位者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不是仁義道德,而是土地,是銀子,是糧食,是人口,是結實的刀劍,是健壯的馬匹,是在一年甚至在數個月之內可能入袋為安的各種利益。

    所以,張儀、蘇秦、李斯、張良、郭嘉、陳平、賈翊、諸葛亮他們如果願意,都會遇到伯樂,並且不止會遇到一個。

    因為,他們給我的,是我迫切需要的!

    孔子不行!

    亂世之中,誰會稀罕他的“唯德論”?

    孔子自己也不是伯樂,他一方面說“因材施教”,可是偏偏要求所有的弟子都是君子。他的弟子之中有學者顏回,有外交天才冉耕,有政治達人子貢,有理財高手冉求,太多太多的千里馬。可實際上,孔子並未給這些弟子提供更好的施展才華的平臺,除非到了危急關頭。

    修身,修德,修到最後,死的死,亡的亡。

    相比而言,荀子就較為高明,本身是儒家派系的一支,弟子卻實行“放養”,李斯和韓非不都是他的弟子麼?

    而一代傳奇鬼谷子更是如此,所以弟子均以為入世為要。

    學以致用,如果所學不能致用,所長不能發揮。那麼,這個伯樂應當不是合格的伯樂。

    亂世無儒,如果孔子生活在秦末,漢末,隋末,唐末都不會有什麼不同,都是被高高掛起,然後輕輕放下。

    哪怕是太平盛世,孔子也不會遇到伯樂,因為隨便一個小人獻一出美人計,就可以逼得孔子辭官不做。

    這種一氣就走的聖人,要之何用?

    回家著書吧!

    聖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著書!

  • 3 # 猛哥厲史

    孔子既非伯樂,更非千里馬。

    為何說孔子非伯樂。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這成材率,放今天都不算合格的人民教師,當然,他辦的是公務員培訓班,本身就是官迷們的老師,並非人民的教師。

    孔子教學過程中,經常自相矛盾。

    孔子並未著書立說搞科研,放現在連個副高階職稱都評不上。平時只給弟子演演吃人的禮教,講講瞎編的道理,後由弟子們加上自己的智慧編輯成《論語》。

    孔子親自動了筆的,也就是傳說中他曾整理《詩經》和《春秋》。但孔孟儒家學說加一起,不如陳勝吳廣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在《論語》中只看到一些蹩腳的心靈雞湯,並無高深思想,更別提科學技術。

    儒教就是中國的武士道。孔子思想的精髓就是禮,類似於印度教的種姓制度。

    孔子一生跑官要官,實在是無官可做才不得不開培訓班,並非是他熱愛教師這個行業。但他的水平和行為往往又被學生打臉:

    佛肸在中牟反叛後叫孔子去做官,孔子很想去。仲由攔住老師問:“以前我聽老師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會去的。佛肸是一個犯上作亂的人,你為什麼還要去呢?”孔子空洞的狡辯一番後,連自己也不好意思,終於沒臉去——去了學生就會懷疑自己,要是官也當不好,學費也沒得收了,以後還怎麼混?孔老二的經濟賬管得清著呢!

    孔子自己在母喪期間想去參加季氏的酒宴,被陽虎攔住了。和他所堅持父母去世需要守孝三年是完全矛盾的。學生宰我說三年之喪也太長了——你看老師你經常要我們維護禮樂,可我們三年都要披麻戴孝,什麼事都不能幹,那誰去維護禮樂呢?這樣下去不是禮崩樂壞了嗎?所以要我看守上一年就可以。孔子無言以對,只好背後罵宰我是小人。

    這樣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當面不說,背後亂說的人,道德品行惡劣,簡直就是個人渣;

    背後罵學生小人,詛咒學生不得好死,這樣的人怎麼配稱老師?更不用說什麼萬世師表!

    這樣教師,這樣的成材率,怎麼能說他是伯樂?

    至於不是千里馬,更容易理解了。孔子生逢其時,各國君主都在大力招才,可他一生跑官要官,也沒受重用,那麼多君主,尤其稱霸的國家,沒一個伯樂?那為什麼管仲、晏嬰、商鞅……他們受重用了?

    自己不行,就別怪天怪地。

    後來董仲舒為什麼能遇漢武帝?把孔儒思想來了個徹底大改進,所以儒教才上位了。光靠孔子那張嘴,屁事也幹不成

  • 4 # 史記sj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千古名文《馬說》,道出了這個世界的殘酷真相,“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而且,這千里馬和伯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只有千里馬,如無賞識自己的伯樂,縱使你再有天大的本事,也可能被嚴峻的現實所埋沒,平凡的默默地度過一生。

    但是總有例外,比如孔子,俗語有云:“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孔夫子雖然在政治上失勢,卻在教育上名留千古,成為了萬師之表,受世人敬仰。

    孔子是至聖先師,更是一位伯樂,當時“三千徒眾立,七十二賢人”有3000名弟子,比較出名的有72賢人,這是任何一位古人都無法達到的成就,就是放在現在,也沒有哪位老師可以教育出這麼多名人。

    孔子既是一位經師(傳授知識),又是一位人師(傳授做人),正所謂“經師易得,人師難求。”

    孔子的弟子中比較出名的有子貢、顏回、子路、冉求、子淵等。

    子貢複姓端木,春秋末年衛華人,“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意思說是一位可以但當大任的人。

    子貢在學問、政績、理財經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現有目共睹,故其名聲地位扶搖直上,甚至超過了他的老師孔子。

    當時魯國的大夫孫武就公開在朝廷說:“子貢賢於仲尼”。

    魯國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叔孫武叔的話轉告了子貢,但子貢謙遜地說:

    “譬諸宮牆,賜(子貢)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手之雲,不亦宜乎?

    意思是說:”自己的那點學問本領,好比矮牆屋裡面的一般傢俱,誰都能看得見,但孔子的涵養本領,則好比數丈高牆之內的祭祀用的珍貴寶物,不進入門內是看不見的,何況一般的人連門都找不到,正因如此,諸位才有這樣,不正確的看法。“

    司馬遷作為有遠見卓識的史學家,他在《史記》中甚至認為孔子的名聲之所以能夠名滿天下,儒學之所以能成為當時的顯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子貢推動的緣故。

    他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七十子之徒賜(子貢)最為饒益,原憲不厭糟糠,匿於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佈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執而益彰乎?”

    遙想子貢當年“常相魯、衛”,出使列國,各國待之以上賓,其地位顯赫一時,而且他又有一副伶牙利齒的好口才;

    每到一處在完成使命之後,每每要附帶宣講其老師孔子的一套理論和主張,儘管孔子的那些理論主張與當時“禮崩樂壞”的時代有些格格不入,但看在子貢的面上,總要聽一聽,這在客觀上就推銷了孔子及儒家。

    使儒學成為顯學,孔子的名聲滿天下,實與得“執”子貢這位千里馬弟子有關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二學生三大主科成績差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