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親子故事蓮子說
-
2 # 林說教育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和家裡的表現會截然相反呢?我認為:
環境不同,規矩不同。在學校裡,一個班級裡有幾十個學生,為了更好地管理班級,學校都會制定一些規章制度,要求學生遵守紀律。一般而言,老師在學生的心中都是比較有權威的,學生對老師都會有敬畏心理,也渴望得到老師的肯定與認可,因此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很積極。
在家裡則不像在學校那麼紀律嚴明,一般都比較寬鬆,孩子在家裡會比較放鬆,再加上父母的溺愛或者疏於管教,孩子在家就會不聽話。孩子從小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就會覺得家裡人對他的好都是理所當然的,不會體諒父母,比較霸道,以自我為中心,是不會聽父母的話的。
而疏於管教的孩子,如父母只忙於工作,忽視孩子,情感上不關心孩子,缺少溝通,孩子在家裡感覺不到被父母重視,孩子對於父母沒有情感上的依戀,會變得冷漠甚至叛逆,因此在家非常不聽話。因此,我認為孩子在學校與家裡截然不同的表現, 往往是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
父母應該怎麼幫助孩子糾正“兩面性”呢?1、家長要先做出改變,以身作則。
當家長意識到孩子的問題以後,要反思自己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不過度溺愛,也不要忽視孩子。在給孩子制定規矩時,自己也要做到,只有這樣對孩子才會有說服力。
2、與孩子保持有效溝通。
家長要主動關心孩子,先接納孩子,讓孩子知道你跟他是同一邊的,當有衝突時,不要跟孩子陷入權威之爭,可以等雙方都冷靜下來之後再來談,事緩則圓。
3、與孩子的老師保持溝通。
家長要與孩子的老師時常溝通與交流,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很積極,一般都會比較聽老師的話,有些問題家長也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有時老師的話會比家長更有效。
4、當孩子在生活或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家長能夠及時給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當孩子在學校與家裡表現截然不同時,家長要多從正面進行教育與引導,也要積極配合老師,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
3 # 程俊談教育
為什麼老師說孩子在學校表現好,積極,而家長說孩子在家非常不聽話呢?
孩子在學校和家庭有不同的表現,一是孩子面對不同的環境,會有不同的表現;二是家長看待自己孩子總是缺點多,優點少的,這是中國式家長的通病。希望孩子好,孩子優秀,但總是會用負面的語言去評價孩子。
孩子為什麼在學校表現好?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有統一的校規校紀,老師既教授知識,也是學校紀律的執行者。在孩子心目中,對老師有一份敬畏之心;同時,孩子也會受同學的影響。大家都很遵守紀律,積極上進,孩子也會向同學們學習;還有一點是因為老師的教育經驗豐富,很好的掌握了孩子的心理,老師知道怎樣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如何說,孩子才願意聽。
家長為什麼說孩子在家不聽話呢?孩子在家不聽話,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家庭教育環境比較寬鬆,家長對孩子比較寬容,孩子的行為不太受約束,家庭中沒有明確的語言和行為限制,孩子的天性使然,比較自由散漫。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不太願意聽家長的話,故意與家長作對,尋求父母的關注和尊重。
還有一點,很多家長有“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一種心理。總是帶著主觀意識來看待自己的孩子,對孩子要求過高,看不到孩子的優點,一味的要求孩子按家長的期望生活。不懂得鼓勵、讚美孩子。孩子身上的一點點缺點總是被家長無限地放大,這樣,在家長心目中,孩子自然是不聽話的。
家長應該怎麼做呢?作為家長,要全方位的瞭解自己的孩子。
首先,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客觀看待孩子身上的優點和缺點,全身心的接納孩子。允許孩子犯錯,孩子犯錯正是教育的契機。幫助孩子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並且慢慢改正。
第二,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放下家長的架子,把孩子當朋友,多與孩子交流他感興趣的話題。瞭解孩子的興趣愛好,製造與孩子的共同話題。多傾聽孩子的心聲,這樣孩子才會在家長面前表現真實的自己。與孩子拉近關係,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條件。
第三,多瞭解孩子。和老師多溝通,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以及反饋孩子在家裡的狀態,向老師請教與孩子溝通的方法。
第四,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理解孩子,體諒孩子。不要用負面的語言來評價孩子,不給孩子貼標籤。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第五,及時鼓勵和讚美孩子。家長用心觀察孩子身上的優點,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家長要及時鼓勵和讚美孩子。並且把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反饋給孩子,告訴孩子,老師表揚你在學校的表現非常好,在學習和其他方面都很積極,有上進心。鼓勵和讚美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一個自尊心強的孩子,對自己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他不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監督,會越來越自律,在學生和生活上都要求自己盡力做到最好。
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說:對於孩子的教育,父母首先要以愛心和熱情去努力培養他各方面的能力,要鼓勵和賞識他,而不是一味地用責備和打擊逼迫他們去“聽話”,因為在威逼和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只能變成怯弱和虛偽的人生。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這樣的孩子是很聰明的!
孩子的這種“兩面性”,其實是人社會化的必然結果。說白了,這是孩子的正常表現,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在老師和在家長面前都是一樣的,那反而應該擔心。
首先,孩子的不同行為,是不同環境決定的。學校和家裡,對孩子來說是不同的環境,人在不同的環境里根據環境的情況,確定自己有什麼樣的表現,這正是人類大腦智慧的地方。我們做父母的,可以想一想,我們在自己在家裡肯定會隨意一些,看電視,喝啤酒,甚至不高興了,罵幾句。但在上班的地方,尤其領導在時,肯定會表現的有禮貌、規矩一些。孩子跟大人是一樣的。
其次,孩子的不同行為,是不同心理決定的。孩子在家長面前和在老師面前,他的心理狀態是不一樣的。在老師面前,對於他來說,那是權威。面對權威,說話肯定要謹慎一些,而且作為孩子,為了在權威心裡留下好印象,有的時候會故意裝好。這說明孩子的小腦袋瓜子很靈,他知道權威喜歡什麼樣的孩子,就會根據權威的喜好來塑造自己,但實際上是帶著面具的。相反,在家裡,不需要帶著面具,他可以很放鬆的把自己的本性表露出來。一個人不可能都是Sunny積極的面,也都有懶散調皮的時候。而懶散和調皮,只能在家裡這種環境,才能表現出來。這就會給家長一種誤導,覺得自己孩子不聽話。實際上,到社會上,他未必這樣,所以不用過於擔心。
其次,孩子的不同行為,是不同身份決定的。最本質上,孩子的不同行為是由他在不同人面前扮演的角色所決定的。在老師面前,孩子的角色是學生,而學生表現得聽話積極,這是一個好學生的標準。而在家裡,孩子的角色就是孩子,父母可能對孩子的定義是:一個小傢伙,有時候會調皮搗蛋的。這種身份定義,孩子讀懂了,再加上他知道自己的身份,父母是對自己是包容的,所以在家裡的表現當然會大大咧咧一些,就是父母眼中的不聽話了。
其實,所謂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是有自己主見的。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不聽話背後,孩子自己的思考,去欣賞這份思考,你就和孩子達成了同盟,孩子和你的心越來越近時,孩子肯定是越來越容易教育的,他也會越來越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