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凡夫故事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去探索,從這個現象思考後,如果有所啟發並付諸行動,相信可以幫助自己和後代。

    1.從古到今,很多人都是追求名利得失,甚至以此來作為成功的標準。過去千萬書生為考取功名,落榜後又繼續備考,爭取金榜題名;也有勇士為了得到江山令多少人失去生命。追求名利得失,像是體檢報告的指標,如果超過了正常水平,就會打破了個人自身的平衡,出現病態的現象,失去控制。世間的許多事情發展都會存在中庸的狀態,過和不及都不是最妥當的。所以名利可以追求,但還是需要把握個度!

    2.古人沒有多少娛樂方式,他們會有更多的心思與時間去工作和專研,所以也留存了很多鉅著供後世學習,就像現在很多雕刻繪畫等等工藝,都很難超越古人的水平。而現在的人都喜歡走捷徑,投機取巧,甚至隨便讀一兩年書也可稱之為“讀過書”。很少人會仔細研究祖輩留存的經典著作。可以說是現在浮躁的人多,才會慢慢形成浮躁的社會。

    其實古人傳承給我們的是很多豐富的精神寶藏,關鍵是我們能獲得多少,能學習多少!就像很多博物館都保留許多古物和古籍,供人參觀,而這些是停留於“形”的階段,關鍵是我們還要透過“形”去研究和發揚其中最核心的“神”! 所以今天我們已經發現了病態的現象,就必須要注重並提醒自己和身邊的人。重名利得失,根源是在於沒有傳承好文化,失去了對自我的約束!

    因為我們沒能很好地傳承文化,沒有注重精神文明,只是一味地追求眼見的名利,卻不知道即使得到了,也只是暫時的富有,並非長久的富有!沒有樹根,何來枝繁葉茂?有話道:“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傳承文化,教育好下一代,才可以真正將珍寶傳承到千秋萬代!

  • 2 # 布衣侯15

    名利雙收也是一種文化,是起碼的為人為己的一種方法。歷史記載上有設立粥棚的富人,為什麼呢?見仁見智,起碼這個粥是某富人施捨的。

    為什麼施捨呢?因為德行修行。人們為什麼一定需要施捨呢?因為絕大部分人需要引導,否則再天災人禍之前,一碗粥也是稀缺的。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是施捨粥的人不對?還是取食喝粥的人不對?應該是都是正確的,還有道德心,才有施粥。為了活下去,才有喝粥。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善良的人捱罵之後,很可能選擇逃避。這也正常,避亂離禍心理。但是,一個個善良的人被人為的隔離出社會去,誰來善良?

    再說說傳承文化,文化是普及普惠大眾的。但是文化也是有尊嚴的,文化也不是既得利益那樣隨便可以獲得的。

    如果說傳承文化,請問傳承什麼?很多人說文化,相信一定有懂文化的人,古人早就講過,文化不是術者,何況把術者當成文化看待。文化就是吃穿住行,就在尋常巷陌中,就在人心人性裡面。不要用文字賣弄侮辱文化,文化不難,想想魯迅先生為什麼罵遍天下?文化人的武器就是文字,如果和風細雨勸說,恐怕也就沒有吶喊,且介亭文集了!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無所不至。真心希望文化可以傳承,發揚光大。但是,請不要利用這個藉口,做一些烏七八糟見不得人的勾當。

  • 3 # 肖生珍愛館

    說也是,江山更美,人間多好,卻忘了歷史,見證了什麼?連最有超越世界,有比天高價值都不知?何況早已釋出無人關心?與愛護?這是為什麼?是否不愛?還是言多?或者結局了嗎?

  • 4 # 層城鵷雛

    現代人很看中名利得失,我覺得是時代的潮流,與文化的傳承毫無關係。蘇軾曾說過“蠅頭微利,蝸角虛名”,古代的許多人都對名利不屑一顧,像陶淵明那樣的人物甚至隱居了起來。古代人更注重的是道德修養,名利是身外之物。

    一個人想要透過努力累積財富,改變自身的條件,提高個人的生活,這樣的“利”是每個人都要追求的。但是,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生存壓力較大,一些人沒有把握住逐利的度,逐漸被貪婪之心給吞噬,生命裡除了財富之外,別無他求,成為了金錢的奴隸。

    司馬遷曾說:“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活於世,追求名也是一種常態,一個人想要獲得榮譽,想要獲得世人的瞭解和尊重,這樣的“名”是每個人需要得到的。但是許多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為了擴大自己的知名度不擇手段。

    比如有的明星靠著緋聞來炒作自己,靠著孩子來刷自己的存在感,深怕自己沉淪下去,被大眾所忘記。他們活得太累了,為名聲所累。其實他們也很無奈,沒有名氣就接不到戲,就賺不到錢,就沒有公司來包裝自己,來推銷自己。

    現代人名利心太重是時代的潮流,名利雙收,才能風風光光,才能成為時代的寵兒。無名無利,即使德才兼備,也屬於天然的失敗者,不被社會所承認。名利是一把雙刃劍,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毀滅人。現代人陷入名利場中無法自拔,越陷越深,畢竟現在是經濟飛速發展的社會,誰都想從財富里分一杯羹。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一顆淡泊名利的心,要抵得住金錢的誘惑,抵得住地位的誘惑。功名利祿是我們內心的枷鎖,看得越重,枷鎖就會越多,我們就越是難以掙脫。“清音俗世流, 紛爭幾時休, 誰能破名利, 太虛任遨遊”,只有打破了名利的枷鎖,才能過得瀟灑自在,才能獲得人生的幸福。

  • 5 # Wwbing

    謝邀。重名利得失可以說是個永恆的主題。從古自今,世俗的人們哪個不重名利得到失?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趨利避害是絕大多數人的本能。不能把重名利得失完全當成反面的、消極的東西,如果人人都不重名利得失,社會也無進步的動力。對普通人的要求是適度,過份追求名利得失,就有可能產生負面作用,損害其他人的利益。不可否認,有極少數品格高尚的人,追求的不是個人的名利得失,而是人類的普遍利益,這種人視個人名利得失如糞土,是人群中的先知先覺者,能為真理而犧牲個人的一切。

  • 6 # 匯雁1

    有些文人追逐名利,趨之若鶩。表珼出來就是想《當官發財》。這種表象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屢見不鮮。但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一,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以及以莊子,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

    二,儒家學說佔據主流,核心是《中庸》,通俗講,就是與人為善。道家主張上善若水,道德經就是倡導修身養性。

    據此,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並非追逐名利。

    三,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影響下,中華民族形成了愛國,勤勞,勇敢,樸實無華,與人為善等等的優秀品質。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

    四,有些人在滄海橫流的大潮中,追逐名利,將文化變成商品化,這是喪失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

  • 7 # 海浪30636993

    謝謝邀請,名利得失本是人之常情,每個朝代都是如此。看了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的故事也許您會有所感悟。大丈夫不得一日無權一日無錢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名利得失,是非成敗,有那一個人能繞的開?然而過度在意名利得失那就是自討苦吃,當今社會成為名利奴隸的人大有人在,為了名利失去自由,鋃鐺入獄,甚至送了自己的性命,就算不上聰明的人。老子《道德經》中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說的多好啊!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名利錢財都是身外之物,一味追逐名利只會讓自己身心疲憊,生不如死。正確看待名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盡人事聽天命;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天道酬勤,常與善人;君子取財,取之有道;知足者富,知足者樂,知足者安,知足者貴。看淡名利才能真正擁有名利!

  • 8 # 霜季的小草

    題主好!說句真話,說是時代的潮流也行,因為現代的年青人生活上的名意上的所需求的壓力都很大,平時有空坐在一起談論的都是這樣的話題,能弄好的還想好,沒有得到的拼命努力著,有的甚至不擇手段的搞,想不到和顧及著中國古老而又善美的文化傳承了,也許都是錢和物質享受的結果。實際上我們華人都有傳承古文化的精神,比如每年的春運,都想回家同圓,再者,遇到喜事大放鞭炮,多年來無論是親朋好友遇到喜事的人情紅包等等還是有很多的,不能一一作解,總之,我們的時代在進步,好的要繼續傳承下去,存在的不一定就是不好。於時俱進吧!

  • 9 # 雲鶴166082174

    這問題很難說請

    從古至今有名有利的都是有學問的,又有誰是不重名或不重利的得與失呢?總得有一樣不名即利或名利雙收,設文化是達不到的。

    是人性而不是潮流。

  • 10 # 在召裡

    現在大多數人都是重名利得失,是普遍現象,之所以是這個現狀,是因為百餘年來我們傳統文化丟失了,沒人再提起了,古人上學主要學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所謂傳統文化就是修身養性,故有學而優則仕之說。現在人學的是知識,所謂人才,是兩個方面,我們現在學校教的都是知識屬於才,廣播電視都在教你怎麼掙錢,花錢。大大忽略了人的品質培養。我們現在欠缺的就是傳統文化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

  • 11 # 莊橙子

    與其說是沒有傳承文化,不如換做新時代下的新思想。在如今日新月異,節奏飛快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很難像過去那般,堅守“中庸”二字。無所謂好與壞,只是時代潮流下的產物。傳統文化依舊存在,只是在與新的環境發生著新的反應。

  • 12 # 大莫僧人

    今天缺少的,正是昨天我們親自丟棄的!加上各方面因素。我們的心其實很浮橾。建功立業,永留青史!i留得身前身後名。這與今天已經相違了。。

    功名變成功利。這與現實衝擊有關。但最重要的是鬥米精神的喪失。。。

  • 13 # 紅楓紫森

    重名利,不是現在才有的,古時人們也很看重名利。“光宗耀祖”不是今天人們創造出來的。從社會角度來說,“名利”是社會運作的動力。有了這種動力,社會才有運作的能量。

    在中國文化中雖然一直提倡“淡名利″,但人們又在為“名利”運作著。所謂的“淡名利",就是在取捨“名利″要有道德底線。而今天人們追求的“名利″不是實打實的“名″而是虛擬的東西,總想透過炒作想實現“名″。為“利"更是不擇手段,道德淪傷。剝落所有的外殼,變成赤裸裸的“名利″。這確實是這個時代的潮流。

  • 14 # 王炳

    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在《論語》中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什麼意思呢,富貴是人心所向的東西,若不以正道的方式得到它,就不會被人們所接受。貧賤是人們厭惡的東西,若不去以正道解脫,就會被人們所吐棄。

    看來富貴得失無論以前什麼朝代都是無所不談論的事情。也並不光是現代潮流的緣故,只不過是現在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偏少罷了。

    無論是在傳統文化教育興盛的時代還是現在比較注重金錢不注重身心修養的時代,富貴得失是無所不備的。有的人形露於外,有的隱內於心,這是大多數人具有的性質。

    但還必須說明,這不是絕對的。有的人家境比較寬裕,錢物無憂。稍有文才學術,一生運蹇,默默無聞。倘有人如同伯樂發現千里馬,那麼此馬會孝忠於主人的。能說這馬只是為錢財嗎!是覺得如釋重負,得以發揮而已。

    這裡邊還有一個問題,有人所付出太少,不費心血,或沒有實效。而雜七雜八一同吸入,變成一個碩大草包,一肚青屎。而有人專攻孝忠,發揚光大,效果不在其明處,能夠可持續發展。卻沒有回報,這不是利益燻心的問題,是你們應該改革創新的時候了。

    對於你們提問的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是認為這是時代潮流的事,實際上也不盡然。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寫的范進中舉,在范進中舉之前,老丈人經常頤指氣使,嘮叨不止。在胡屠夫飯店吃飯忘記帶錢欲賒賬,卻被胡屠夫罵了個狗血噴頭。

    作者原意是諷刺范進中舉之後的得意忘形以致瘋癲和世態炎涼。實際上也不難看出社會對金錢乃至富貴貧賤的認識和感悟。

    高陽在《胡雪巖全傳》中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該當老夫子的,當仁不讓。”短短一句話,說明了一個人無論生活在什麼時代,不要得不義之財,不要貪圖小便宜。要有扶危濟貧念恤思寡的情操。古人格言曾說對肩背擔挑的小本經營我們買東西時不要苛刻。對於這些傳承文化教育確實少了一些。這是社會時代矛盾造成的,我們也不能否認事實。需要教育界對受教育者受到足夠的傳統文化教育,灌輸正確的做人理念和道德規範,這一點是發揚光大傳統文化不可忽視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位大佬分析一下,下一屆NBA總冠軍誰贏的可能性大一些?是籃網還是快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