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國學守望者

    端午節又稱為:端五節、端陽節、龍舟節、詩人節等。“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該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為主的傳說。

    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

    其他傳說也有,大多數人知道此傳說,故其他不敘,不知題主滿意否?

  • 2 # 幽幽雲中君

    現在通行的概念,大家都說是為了紀念當年的屈原詩人。

    但是現在也有說法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總之呢,現在我認為啊,我們國家的這些傳統節日不可能是一成不變,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肯定是在數千年的時光中各種各樣的各地習俗融合在一起所形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吃粽子,賽龍舟,綁五彩線,喝雄黃酒。

    這些活動都不可能是單一的緣由形成的,肯定是融合而來。

    也就是說,像端午節一樣,各種傳統節日都是中華大地上,數千年來各族人民的文化所融合在一起所形成了現在的樣子。

  • 3 # 巔峰畫人生

    不請自來: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傳說是紀念屈原。

    第一種:先說說屈原,屈原大家都知道是一個愛華人士也是大詩人。在《史記》中的“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人們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船尋找打撈他的真身。為防止魚龍吞噬屈原的身體,人們往江裡投放食物,餵飽魚龍。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人們怕屈原餓,給屈原投食物,為怕飯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第二種說法: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曆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因屈原留下許多不朽詩篇,端午節也被稱為詩人節。同時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的傳說流傳。

    第三種說法:其實端午節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如今它也成了家人團聚的一個契機,國家正式認定端午節為國家的法定節假日之後,每年的五月初五通常一家人聚在一起包粽子,採艾草,灑雄黃等等。

    在江浙一帶,說法又有了些許不同,他們依據的是端午節祭水神,其中的物件之一就是歷史有名的伍子胥。而到了漢代,浙江的上虞,端午節祭祀的物件是一位14歲的少女,曹娥。她的父親是一位巫師,每當端午節便划船到江中,做頌唱請神的工作,也就是祭祀伍子胥,祈求風調雨順。但是當時江上突然掀起大浪,將她的父親瞬間捲入江水之中,因為突發的陰風大浪,再加上水流湍急,眾人都無法下水營救。當14歲的曹娥知道了這個訊息,悲痛欲絕的跑到江邊,大聲呼喊著父親,接連哭了十幾日,喊了十幾日,不吃飯也不睡覺。

    長期以來端午節的習俗就形成了!

    在中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就有以下幾種:

    第一、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第二、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是華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第三、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據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第四、懸艾葉菖蒲: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做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做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總之還有很多說法這裡就不細說了,而對於紀念屈原來說,這一活動,逐漸發展成了當時全國性的一個盛大節日,直到如今。希望回答能入你的法眼。

  • 4 # 夏沫張寶魁

    端午節

    惡月凶日避單雙,

    祛病防疫舞龍盎。

    寓意大吉習俗傳,

    源當夏至葉正陽。

    愛國詩人贊屈孑,

    香草美人賦祖章。

    端午懷沙殉國祭,

    浪漫詩歌永流芳。

  • 5 # 漢弘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而不是為了紀念屈原或者那個人而來!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龍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仲夏端午,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龍昇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中所說:“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端午祭龍習俗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反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食粽子與扒龍舟是普遍習俗。而小編老家的習俗是門上、窗戶上插艾草和柳枝!聽老一輩說是用來驅病,辟邪的。因為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漢代時北方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惡月惡日,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避惡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一隻直傳承到現在,還有這種說法。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採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還有栓“花線”為什麼是花線呢?是因為有五種顏色的線擰在一起的線。正規的叫法叫作五色線,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小編小時候就栓過!當時大家都帶,而且帶完了不能隨意丟棄!而是要扔到河裡去,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傳於世界各地!有日本、北韓、南韓、新加坡、越南、美國、英國、德國等!由於地方不同過的方法也不同!有盪鞦韆、有吃粽子、賽龍舟等。

    端午節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衡量雅思口語水平的標準及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