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痴迷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首先,肉食動物和素食動物之間有生殖隔離,無法雜交。

    按照你的說法,假設它們能雜交,也就是基因融合得極為成功(生殖隔離的本質是父體母體的基因屬性差異太大,出現不同程度的融合失敗,要麼卵子無法受精,要麼受精後兩套基因相互配合出了問題,導致胚胎無法順利形成,情況最好的也是後代生下來後沒有生育能力,比如騾子),那麼,按照基因配子組合規律,也就是所謂孟德爾遺傳學定律,生出混血雜食動物也是可能的。那時,決定素食還是肉食的基因就變成了隱形遺傳因子,按照混色原理髮生折中遺傳,肉食+素食=雜食,就如人類的膚色遺傳一樣,父母黑加白,子女變成灰色。

    正常情況下,同族物種內部的不同個體間也是存在基因差異的,但差異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父體母體基因融合成功率很高,能保證子代胚胎的出生率和成才率,個體微小的變異透過有性生殖來不斷積累擴散,也有利於整個物種的進化。但即使這樣,也會有變異過度、與異性基因配合不良的個體出現,導致一定的不孕不育率,人類就是這樣。

    生物進化是一種在遺傳和變異之間保持微妙平衡的藝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環境一直在變化,物種若不變異,是坐以待斃;變異慢了,跟不上形勢,也會被淘汰;但若變異快了,脫離了大部隊,就會出現生殖隔離,導致生育受限。利害權衡之下,生存第一,而生殖隔離生育受限則是可以接受的。於是,素食動物和肉食動物都選擇了快速進化,讓消化道生理結構迅速專業化,讓食譜高度特化,以便快速搶先所在環境裡的特定生態位,贏得生存權,而生殖隔離也就這樣形成了,越來越嚴重。越是高度特化的物種,對特定環境的適應力越強,與其他物種的生殖隔離就越嚴重。素食肉食兩大群體在進化道路上已經分道揚鑣太久,退回不去了,若要混血,恐怕只能在實驗室裡完成,還得藉助基因技術瘋狂魔改,而這樣人工混血來的雜食新物種能否適應環境自主生存還是個大大的問號。

    自然界現有的雜食動物都是某些食譜特化程度低的古老物種透過漫長環境適應演化而來的,不是混血兒。

  • 2 # 獵奇動物社

    首先,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是不可以雜交的,因為它們之間存在生殖隔離。而且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即使是能夠雜交,它們也不會產生後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看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雜交的可能性

    在自然界中,有著完整的生物鏈,而且劃分相當的嚴格。在食肉動物眼中,任何一種食草動物都可能是它的獵物,也就是說食肉和食草動物之間,要麼是互不干擾,比如獅子和成年的大象,要麼是捕殺,老虎捕殺野鹿。

    因此,食物鏈的上下級關係,讓兩種動物的相遇往往就充滿著血腥。所以它們是不會交配的。

    其次,“另類”。另類這個詞在自然界中同樣的適用,在動物界,動物們互相分辨的方式有很多種,大都是透過氣味、形態特徵等等。因此,斑馬能夠很容易的分辨出面前的斑馬是不是自己同族群的,雄獅也能準確的分辨出幼崽是不是自己的。所以,僅靠這些能力,動物就足以分辨不同於自己的物種了。

    不同的物種之間是沒有繁殖的本能的,比如青蛙的抱對是刺激雙方排卵和精子的唯一方式,但是如果讓青蛙與鳥抱對,是不會產生這個作用的。

    綜上,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之間是不存在雜交的可能性的。

    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如果能雜交,能否有後代?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很簡單,那就是不會。也就是說即使食肉與食草動物雜交了,它們也無法產生後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兩種不同的動物在自然條件下是沒有交配意識的,也就是說即使是親緣關係相近的動物都不會交配(當然也有例外,比如獅虎獸、騾子);第二個層面就是即使交配也不會產生後代;第三個層面就是即使親緣關係接近的物種交配後產生了後代,後代也是不具備生育能力的。

    那麼,我們再看會題目本身。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不但沒有親緣關係,而且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物種,所以它們符合第一條,那就是即使靠近也不會交配。而且假如交配的話也不會產生後代,原因有兩點。

    01 染色體數目

    相同的動物之間之所以能夠生育,有一個很重要的點,那就是染色體數目,比如狗狗有39對染色體,而同類同樣也有39對染色體,所以,它既屬於同一物種,染色體做減數分裂時又能夠成對,所以,它們能夠產生後代。

    但是不同物種的染色體數目則不同。我們舉個很常見的例子,馬和驢能夠交配生下騾子,但是由於馬有32對64條染色體,而驢則有31對62條染色體,在做減數分裂時,就是馬的32條與驢的31條結合,最終是63條,染色體無法成對,所以即使它們能夠生下後代,後代也是不具備繁殖能力的。而馬和驢在自然環境下也是不交配的,之所以有騾子,就是人工介入了。那麼,馬和驢為什麼會成功呢?原因很簡單,馬和驢屬於同科同屬的動物,它們的親緣關係足夠近。老虎和獅子也是這個道理。

    02 既然馬和驢都能產生後代,為什麼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就不行呢?

    這牽扯到另一個點,那就是精卵細胞的結合問題。食草和食肉動物幾乎沒有親緣關係,也就是說它們的染色體序列是完全不同的,基因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即使有結合,它們的精卵細胞也會互相排斥,無法結合。

    因此,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壓根是不會有後代的。

    總結

    不同的物種有著生殖隔離的限制,所以它們互相不會結合。而且由於染色體完全不同,所以即使結合也會互相排斥,不會產生後代。這就是生殖隔離的意義所在,它維持了物種基因的穩定性。

    因此,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是不會結合的,即使是結合也不會產生雜食性動物的後代。

    你認為呢?

  • 3 # 百科千尋君

    看見這個問題真的忍不住笑了。

    血緣關係非常近的動物才可以雜交,一般是同一種或者同一屬的動物才沒有生殖隔離,而判斷動物是同種或同屬的依據是基因,兩種動物基因相似性越高,關係就越近,跟它們是吃肉的還是吃草的沒有任何關係!

    自然界動物的食性是依環境而定的

    所以會出現同一目,同一科,甚至同一屬當中的動物食性各異。比如目前非常繁盛的鯨偶蹄目,鯨偶蹄目當中鯨是純食肉的,而河馬牛羊羚羊駱駝羊駝長頸鹿是食草的,豬是雜食的,實際上鯨偶蹄目的動物既能吃草,也能吃肉。像河馬與鬚鯨的消化系統是一樣的,所以河馬也能吃肉,但河馬吃肉容易引發大規模炭疽病。還有牛能吃小雞,羊能吃魚,羚羊會在產仔後吃掉胎盤補充營養,食草動物吃肉是很常見的。

    還有熊科。熊科共5屬8種,其中大熊貓和眼鏡熊以植物為食,植食比例高達95-99%,而北極熊以肉為食,肉食比例高達98%以上,但在夏季也會吃海藻和漿果。即使在棕熊當中,各亞種的食性也有很大差異,藏馬熊(西藏棕熊)的肉食比例接近北極熊,而其他地區的棕熊以植物為主食,植食比例高達60%。大熊貓原本也是吃肉的,但環境劇變,為了生存下來被迫改吃竹子,北極熊和藏馬熊生活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這裡植被稀少,只能吃肉。所以,動物的食性是適應環境而形成的,以食性劃分動物種類是完全不科學的。

    食草動物都是由食肉動物演化而來

    地球6億年前就誕生了動物,但在3億年前才誕生植物,有了植物之後一部分食肉動物才逐漸演變為食草動物。由於植物比肉類更難消化,所以食草動物的消化系統比食肉動物的消化系統能強大,一般來說,一種動物能夠消化植物,那它就一定能消化肉類。

    所以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

    兩種動物之間能否雜交關鍵是基因的相似度,跟食性沒有任何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諾貝爾獎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