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竹商業評論

    謝謝邀請。這是一直困擾企業家和培訓界的問題,而看似很明顯的答案裡,其實,有很多我們沒有注意的關鍵節點,所以並不能用一句“企業管理培訓是理論知識不能結合現實”這種答案來解釋。其實,主要原因還是企業家如果帶著固有思維定式去參加培訓,無論學到什麼管理理論,回去實際操作中都會念歪經,達不到理想效果是很正常的。

    古代的管理和現代的管理

    理論的管理,在中文和英文上還是有些不同的。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極為豐富,百家爭鳴,以儒家、法家、道家為代表。而最終佔據社會主流的儒家和法家的管理思想,都是以“管”為主,以“理”為輔。

    而西方的管理或者說現代的管理,是指一定組織中的管理者,透過實施計劃、組織、人員配備、指導與領導、控制等職能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使別人與自己一起實現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那麼問題來了,那些企業家參加了培訓後,回去是按中國式的管理來“管”,還是按照現代管理理念來“管”+“理”?

    古代管理是建立在封建時代的一種君臣式的關係基礎上,而現代管理,則是建立在在人際關係學說、行為科學理論的基礎上憶,衝突研究和行為研究的融合促成了現代組織管理理論的雛形,但現在管理無疑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的。

    如果中國的企業家經過企業管理培訓後,帶著固有的古典管理思想,與員工仍是君臣關係,卻用現代管理理念去管理企業,那無疑是達不到理想效果的。

    管理與管理學

    是“科學管理之父”費雷德里克·泰勒把管理上升為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在廣泛應用過程中,同許多社會科學學科和自然科學學科交叉、滲透,產生了種種管理學分支。目前,管理科學已擴充套件至多領域,形成了內容廣泛、門類齊全的獨立學科體系,管理科學已經成為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並列的第三類科學。

    而目前很多企業家參與的培訓,因為時間有限,還只是在學習“管理”,而非系統地學習管理科學,那麼,就很可能在回去的實踐操作中,只以學到的皮毛而去實踐,最終造成實際效果不理想。

    矛盾管理學——中國在管理學方面的貢獻

    在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有望成為中國本土管理理論體系的“矛盾管理學”。《矛盾管理學》最早由華人民大學李佔祥教授提出,對比管理學主流學派——法約爾的職能管理理論的研究物件、研究內容、研究目的、方法和基本觀點來看,矛盾管理理論是有特色概念、有獨有方法和有體系的管理理論,它一改過去企業管理以追求利潤和效率為終極目標的宗旨,提出現代企業要為可持續成長而管理,為企業整體效能最最佳化而管理,為企業長壽而管理。

    所以,如果企業家經過管理科學的培訓,最終能應用矛盾管理學理論,以追求企業長壽而去管理,就不會出現“參加了無數培訓,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的困擾了。

  • 2 # 靈獸山

    很多企業家參加企業培訓,在實操落地中卻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這個問題主要由三個層面造成的,一是培訓解決的是共性問題,而每個企業的困難都是獨一無二的,企業培訓解決不了特殊性。二是企業培訓要想有效果,需要專業的指導和精細化執行,而大部分的培訓僅限於培訓階段。三是僅僅對企業家培訓遠遠不夠,理想效果不是企業家實現的,是全體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

    第一,培訓課程是一個標準化產品,標準化產品並不適應所有的使用者,解決企業個性化問題是根本

    很多的企業培訓課程都是很有價值的,這些課程的確會對企業的成長有推動。但當課程成為了一個產品,它就需要賣給對應它的使用者,而這個產品想要賣得更多就需要可複製式的標準化。由此,這種課程是具有先天的侷限性,它解決的是一部分企業的共性問題,比如合夥人制度、管理哲學、阿米巴邏輯、新零售方法等等。這種現象比比皆是,線下的課程,線上的自媒體專欄等,都在此列。

    但是企業的問題都不一樣,有些看起來是模式的問題,有的是方法的問題,但這些多隻是表象。用一句老話來形容: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模式的問題也許是定位的問題,方法的問題可能要透過解決產品來實現,市場佔有率低或許是技術落後,也有些課程內容的實現,甚至需要有些先決條件要具備。所以,不能對企業的問題做整體的診斷,企業培訓的價值會大大縮水。

    第二,培訓課程是前沿的思維突破,但對企業來說重點在運營和落地,這需要有人來督導和執行

    這個時代無論是碎片化的資訊,還是系統性的知識,都會對人的思維形成影響。但有些是無用資訊,有的是很有價值的。對企業來說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對企業有深層次的認知,有些企業培訓課程就無價值可言,最起碼目前階段沒有更多的價值。就像很多資訊和碎片知識一樣,最多對大腦有一些影響,好的會形成一些頭腦風暴或者思維突破。

    另外,大學畢業的最後那段時間一定是社會實踐的。說白了,要將理論用於實踐中,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人指導和教授,那個收穫絕對是巨大的。但企業培訓很少有培訓機構能夠跟進指導的,因為做不過來或者有難度,有的也不一定擅長輔助實施。再加上企業家是接受教育了,那有誰來執行呢?因此,有時會覺得,企業家參加的企業培訓,更像是意識提升培訓。簡單點說,有了理論,卻缺乏實現的路徑、方法和工具。

    第三,企業的進步在於全員的提升,無論哪個環節滯後都會影響理想效果的達成

    從來沒有一個企業透過參加培訓就實現升級的,這是個系統性工程。企業家的素質就很高嗎?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就很強嗎?很多企業家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並且很難改變,說句不好聽的,能不能聽得懂還兩說。頂層設計如果就存在問題,如何達到理想效果?

    即使企業家的格局和能力很好,要實現理想效果,也是要團隊統一思想、統一認知、統一行動來展開。如果團隊覺得有問題,也不可能實現目標。一個企業的發展,需要所有人共同成長,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匹配。

    綜上所述,企業培訓的效果很難達到預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適應性、可實施性、共成長性方面的節奏不一致。培訓內容與企業現狀缺乏診斷式匹配,過程中缺乏專業方案設計和指導,而在具體落地中又缺乏實施執行能力。但是,接受培訓提升自己一定是積極的,對企業和企業家來說,過程中要找到企業真實的問題,並有針對性的尋求解決方案。培訓提高是全方位的,需要企業成員共同進步才能實現目標。

  • 3 # 孫子李兵解讀

    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的企業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迫於企業的生存壓力,現在的中國企業家希望透過參加企業培訓,來提高自己,但當前的培訓課程非常多也非常龐雜,企業家如何學習提升自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

    很多企業家報名學了很多門課程,但越學越茫然,學習前企業還能正常經營,學習幾門課程後企業業績反而下降。

    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課程明顯帶有忽悠性質,學習這些課程的企業家容易走火入魔;另一方面,即便是好的課程,我們也要注意選擇學習,要注意消化吸收和融會貫通。

    現在的國學很火,一般EMBA國學班兩年的課程,要學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縱橫家、黃帝內經……

    對於這些課程,我們可以假設:即使每門課的老師都是真正的大師,即使企業家的悟性很高,即使企業家脫產專門學習,學習的結果也會不盡如人意。

    因為中國諸子百家博大精深,每一門學問即使花畢生的精力和心血也很難參透,花兩年時間聽老師講課,只會被這些課程侷限。

    企業家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明白本質,進入一種虛空的境界,感悟道的存在。

    所以建議企業家學習課程,一方面不能太功利,無欲則剛;另一方面,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智慧只能自我感悟,選擇一本國學經典反覆讀,反覆在實踐中感悟,企業家的自身經營修養便會不斷得以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MW E46和BMW E39哪個更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