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嶽K線研究

    "Ⅹ家姆媽,天要落雨了,快點把衣服收進去“。"X家阿姨,這兩件衣服是你家的嗎?剛剛颳風把衣裳吹下來了"……我的孩提時代,是在上海浦東白蓮涇度過的,那個年代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互相關心、互相照顧;老人們過個生日,都會拿著一隻盤子,為鄰居們端上一碗碗排骨湯麵,上頭再擺著一隻油爆蝦,看上去蠻是熱鬧;有個婚娶出嫁的喜事,也會一家家的送上喜糖,見著有份,共享喜悅,正是在這樣溫馨的鄰里關係之中,才能真正的體會到"遠親不如近鄰"的深切內涵,也只有在互相幫助的和諧氛圍中,領悟到"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的思想境界。幾十年之後,身在異地他鄉的我,如果看到被風吹落在地的衣服被子等,我依然會幫著撿一下;端午節做的粽子也會送鄰居們品嚐,自己做的大餛飩、蔥油餅也常常與鄰居們分享;鄰居們有個什麼問題或困難,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我都會義無反顧的提供幫助。我始終相信:一個良好的互幫互助的鄰里關係,是人文環境的基礎氛圍,也是精神世界昇華的基本需求。有研究證明,良好的鄰里關係及夫妻關係,能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並有效的延緩身體的衰老。果真如此,我就一定拿來"與君分享,其樂無窮!"

  • 2 # 古城票友

    這些民俗風情應該得到保留 現在的人已經越來越不重視這些東西了。某種程度這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本,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根就如同浮萍,不知道自己去向哪裡

  • 3 # 雲林書童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有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由於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的差異,民情風俗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特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從生產商貿到歲時節日,從人生儀禮到民間信仰,形成了相異性、多元化,自然也形成了許多特有的地方民情風俗。

    我的家鄉在安徽桐城,作為著名的“桐城派”故鄉,自然有不少淵源流長、膾炙人口的民情風俗,涉及歲時節慶、婚育喪葬、農事建築、人際禮儀、傢什起居、交通商貿等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對於任何人來說,鄉情,既是家鄉的風土人情,也是自己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和地域風情,展示的是家鄉的欣欣向榮之貌,透露的是家鄉人對家鄉的款款繾綣之情。地方民俗需要傳承,更必須將那些有激勵意義、能夠促進家鄉發展的鄉土民情完好地保留、傳承下去。隨著現代文化的衝擊和時間的推移,不少民情風俗逐漸淡化,甚至日漸衰退。可見,加強對地方明清風俗的傳承保護迫在眉睫。

  • 4 # 點石教育永生

    我的老家在魯西南,蘇,魯,豫,皖四省的交界處,很偏僻,有一點像沈從文的湘西 。

    黃河在這個地方流了780年,直到1855年才改道,大河文化,民風有些彪悍,男人高高大大,有些粗壯,女人也高大,講究的是"五大三粗",胳膊粗腿粗,高高的胸脯大屁股,都說這樣的女人生出來的孩子健壯。

    男人好喝酒,好打架,一言不合,就敢打架,打架只顧打架,顧不上講理。把人打得都住了院才想起來要講理,回過頭想一想,那架打得真不值,才多大一點事啊?

    男人粗魯好打架,但是不興欺負外鄉人,誰要是欺負外鄉人,那是大家都看不起的,說他是“倚門框”。

    做小生意小買賣的外鄉人來到這裡,男人女人都客客氣氣,到誰家門口討口水喝,主人家一定請人家坐到屋裡,外鄉人拘謹客氣,不願進屋打擾,連說只是討口水,主人家也一定搬來板凳,請外鄉人坐下,把水端來。

    外鄉人喝完水,道一聲謝要走,主人家一定送出大門外。

    在這裡,打架不覺得丟人,欺負外鄉人才丟人。出門在外都是苦人,欺負人家幹啥?有本事欺負當官的!

    在這裡,官,很有意思,誰做了村上的幹部,要是太跋扈了,整天仰著臉走路,大家會一起看不起的。總要找機會罵他兩句。連餵豬的女人罵豬都會說,看你吃的肥頭大耳,像個村長。

    對唸書人,有文化的人,鄉人是知道敬重的。他們教育孩子,也一定是要好好唸書。不好好唸書的孩子,經常被家長打得滿街跑。

    要是那村長會做人,說話做事懂得分寸,誰家有事他都走在前面,村裡人也一迭聲的說他好。但是,心裡和官還是保持距離的。

    都是種莊稼的人,願意吭吭哧哧種地,出力流汗都不怕,有個錢就存起來,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好不容易存點錢,兒子長大了,都得花給兒子,請媒人說媳婦兒,請一個又一個,媒人吃了好幾回了,有女孩的父母來打聽了,說房子不太好,那就蓋房子,高高大大的房子,方方正正的院牆,房子沒得挑了,女孩家說那就定親吧!定親要送彩禮,彩禮送的真多,能送出各種名目。女孩家父母也覺得羞愧,這怎麼像是賣閨女?又想想,現在就興這個,心下又釋然一些。

    兒媳婦兒過門不到兩年,鬧著分家。分就分吧。兒大分家,樹大分杈,一輩兒一輩兒的人就這樣過來了。二三十年後,鬧著分家的兒媳婦兒也熬成了婆婆,她的兒媳婦兒又給她鬧著分家。

    一茬又一茬的人熬過來了,當年的媳婦兒也老了,當年的婆婆死了,別管活著孝順不孝順,死了一定風風光光的辦喪事,花花綠綠的紙活,吹吹打打的響器班子,兒子媳婦兒在前面哭的百哀百痛,鼻涕一把淚一把,拉都拉不起來,看出病的有人撇嘴,罵一聲,你娘還不都是受死的?哭給誰看?

    男人幹活出力氣,女人們也能出力,就是做活不細緻。大姑娘穿衣服還講究些,小媳婦兒過門不幾年,就成了邋里邋遢的娘們,衣服穿的馬虎,做飯也不講究,蒸饅頭,擀麵條,都大大咧咧,動動火就能找炒個青菜,偏偏懶得動火,吃個鹹菜。擀麵條,又喜歡喝不加鹽不加油不加青菜的白麵條,一碗白麵條,一碟子醃鹹菜,成了男人吃飯的標配,端起碗來,呼呼啦啦,能喝兩三碗,喝得那個香啊,麵條就是在嘴裡打個滾兒,嚼都沒嚼,直接就進了肚。

    喝麵條如此,吃餃子也這樣,一個大男人一大碗餃子,一口一個,鄰居問,什麼餡兒的?這才咬開一個,看一看,說一句,茄子餡兒的。

    這裡最好吃的是羊肉。

    黃河改道,留下許多沙土,養的羊不腥不羶,燒出羊肉湯來,特別鮮。鄉村裡,家家都養羊,夏天秋天,太陽快落了,家家都有羊叫聲。要過春節了,家家都要宰上一隻羊,要不然,就不像個過年的樣子。

    過年時,女人穿的一團濃豔的紅紅綠綠,依然是高門大嗓。男人們聚在一起喝酒耍錢。家裡有一盆一盆的肉,囤裡有一囤白麵饅頭,敞開的吃。

    出了正月,年過完了,地裡的麥苗青了,該耕的地也要耕了,又開始了一年的忙碌。

    小的時候,我以為我會一輩子生活在我的故鄉,不知不覺出來已經30多年了。

    回望一下,覺得故鄉的民風很有意思,好與不好都在那裡。

  • 5 # 文化故事會

    民情風俗是一個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澱,是在長期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對當地社會風氣的好壞起著推動作用。民情風俗習慣好,社會風氣就好,治安環境就好,就會形成人人好學上勁,戶戶團結和諧的局面。

    我們家鄉在陝西省關中西部,我們村子農民很厚道,誰家有個婚喪大事,先放下自己的事情去幫忙。有一年我們小組一位老人在麥收的時候去世了,大家都放下收麥子 ,去幫助事主家辦喪事,把老人安埋了以後才繼續割麥子。

    要是來了尋吃討要的人,不管他走到誰家門前,如果是吃飯時間,就給一碗飯,不是吃飯時間,就給一個饃饃。現在年輕人都去外邊打工了,家裡沒有年輕人,一些需要勞力多的活路,就幾家聯合起來幹。前幾年沒有收割機,碾麥子的時候大家聯合起來攤場,翻場,起場,摞麥草,看起來好像生產隊幹活一樣。這家幹完幹哪家,活兒都很快就幹完了。

    我們這裡人對讀書人高看一眼,大人經常教育娃娃的話就是,你看人家誰誰誰閒下了經常看書,你就知道耍。村子裡大人娃娃都喜歡讀書,看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大家走在一起不是談論三國,水滸,就是談論國家大事。我們村子裡讀書人多,在外邊幹事的人也多,被外地人稱為文化村。

    讀書人多,明事裡的人也多,無事生非人也就少了,孝敬父母,愛護兒童,夫妻互愛形成了風氣,沒有遺棄父母的事情發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肝部痛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