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二相偶

    和親,有錢的因素,但是對於當時的匈奴來說還有其他考量。

    漢朝初年,匈奴的軍事實力確實強大。連打敗項羽,結束天下紛爭的劉邦及其所依靠的數十萬精銳漢軍都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可見匈奴軍事力量的強悍。但是強大並不代表無敵於天下。漢朝人口眾多,擁有龐大的土地,可以打持久戰,而匈奴不行。以當時匈奴的實力確實可以消滅劉邦,進軍關中。但如果他們那樣做,付出的代價同樣是巨大的。且不說和漢軍正面硬扛自己也會遭受沉重損失,就算打下來,憑當時匈奴的管理水平也無法進行長久統治。所以毀滅漢朝並不明智,和親是最好的選擇。

    漢朝提出和親納貢,可以說既挽救了王朝覆滅的危機,也給匈奴一個臺階下。而且和親確實給匈奴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利益,在不用發動戰爭,削弱自身條件的情況下源源不斷的錢就會隨著陪嫁的公主送上門來,在匈奴人看來百利而無一害。這也是他們後面即便發現有的公主只是宮女冒充,卻沒因此質問追究漢朝,結束和親制度的原因。以現在的觀點看,匈奴人就是蠻族,和親和勒索正好暴露了他們貪圖財物的本質。但從當時匈奴的統治者來看,每年讓漢朝大出血,配合時而不時的騷擾也是削弱對手的一種策略。

    最後,匈奴接受和親政策也是擴大政治影響力的一種方式。當時和匈奴接壤的國家除漢朝以外還有很多,匈奴統治者如果一味地訴諸武力,只會迫使這些國家結盟,誓死抵抗。而透過和親這種懷柔政策,可以消除這些小國的恐慌,從而更好的統治。

  • 2 # 王朝的廢墟

    漢朝和匈奴和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想用姑娘和金錢來滿足匈奴,讓它們減少對邊境的侵擾,減輕了外患才能騰出手來加強中央集權,發展國內經濟。

    其實匈奴的單于們也不至於愚笨到看不出漢朝的意圖,但他們為什麼就欣然接受了呢?其實匈奴人對於中原王朝的實力是很清楚的,因為在不久之前,他們才被蒙恬的秦軍重創,並被逐出了河套地區。同時匈奴人也能掂的清楚自己的分量,畢竟自己的民族人口數量遠少於漢族,國家的綜合實力也遜色於中原王朝,所以打一槍搜刮一些糧草物資人口,然後換一個地方繼續,對他們來說才是最為划算的事情。

    恰好新興的漢朝剛剛成立,神州大地又相繼經歷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的洗禮,百廢待興,實在無能力去維護邊境的穩定,這才給了匈奴可乘之機。既然漢朝願意花錢買和平,不僅送財務還送公主,這種天下掉餡餅的事情,對於匈奴來說當然是不幹白不幹了。

    所以匈奴同意和漢朝結婚,可能還真是貪圖漢朝每年提供的財物,只是不應該用賞賜這詞,因為長期以來都是漢朝絞盡腦汁給匈奴送錢。同時匈奴人也沒有完全信守約定,對邊境的騷擾仍經常出現,畢竟生產力落後,自然條件惡劣,底層人民急需各類中原物資。統治階層也需要大量來自中原的奇珍異寶,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用貪得無厭這個詞來形容,應該是最貼切不過了。

  • 3 # 米南德王問道

    匈奴為了貪圖每年的賞賜,同漢朝和親,這個因素是一定有的。但僅僅一個因素是不可能讓匈奴甘心同世仇漢朝人立刻長期言和的。所以,我們還應該看到除了賞賜財務外,匈奴人可以從和親中的得到什麼。

    匈奴同漢朝和親的第一個因素,是獲得漢朝的外交支援。在漢朝建立的前後階段,曾經有很多內地人口因為躲避戰禍和後來的漢朝官員欺壓,被迫出逃到匈奴境內生存。加上之前在秦始皇攻伐六國戰爭中,奔走的燕趙遺民,南部匈奴中其實有不少的遺民人口。這就讓秦漢兩朝的帝王們,特別不能容忍匈奴勢力的存在。因為在他們看來,匈奴治下的相對寬鬆體制,是有解構他們帝國制的威脅的。

    不過,在匈奴內部出現正統繼承人危機後,南匈奴就迫切需要得到漢朝的政治認可。他們與漢朝的握手言和本身,也是漢朝無力繼續大規模發動遠征的大背景決定的。所以,漢朝一邊也樂於看到南匈奴的臣服。這不僅可以幫助在邊境上抵禦北匈奴威脅,還能在政治上確立漢室的更高地位。匈奴人過去的解構效果,基本不存在了。

    接下來才是財務與土地因素。由於漢朝的物資賞賜,南匈奴在實際上有了比北匈奴更優越的供養能力。這在當時氣候突變的情況下,非常有利於南匈奴的繼續生存。漢朝給予他們的土地也基本就在河套一帶。這裡其實就是他們過去收納先秦代地移民,並控制農牧混合經濟區的橋頭堡。這裡的農牧業產出,也是草原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擬的。

    從後來的歷史看,南匈奴就是以河套為基地,繁衍到西晉王朝。劉淵滅晉的起始點就在這裡。

  • 4 # 劉三解

    巧了,這個問題我剛剛寫了文章,不過不允許重複,只能簡要回答一下。

    匈奴帝國與漢朝和親的主要動因,其實是為了保持貿易,當時叫“開關市”。

    《漢書·匈奴傳》記載:

    (漢武帝徵和四年)單于遣使遺漢書雲:“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今欲與漢闓大關,取漢女為妻,歲給遺我糱酒萬石,稷米五千斛,雜繒萬匹,它如故約,則邊不相盜矣。

    這是在漢武帝末期,匈奴被按照地上摩擦過多次之後,向漢朝提出的“和親要求”,看一下排序,第一位的是“與漢闓大關”,闓通開,也就是開關貿易,第二位才是取漢女為妻,連貴公主、貴女都不介意了,然後點名說了酒、糜子和絲綢(繒是絲織品統稱)。

    酒,萬石,看起來不少,但是按照漢朝釀造米酒的辦法,不是今天的蒸餾酒,王莽改制的時候官方造酒的標準很清楚,2石糙米+1石酒麴,可以造出來6石6斗的酒,也就是說,1萬石的酒,只需要3030石的糙米就可以釀成。

    5000斛的糧食,當時斛通石,按照趙充國的演算法,這點糧食夠157個人吃1年,估計單于庭的妃子們能管夠,放馬的馬伕都撈不著。

    至於絲織品,以帛的普遍價格,貴了應該值1200萬錢左右,便宜也就700萬錢左右,依照工時,也就是1000多個女工織造一年,而漢武帝巡遊一圈,賞賜出去的帛就有100多萬匹。

    按照《漢書》的說法,叫歲不過千金,要知道,呂后死時候分賜諸侯王的黃金,就是千金的標準,給一個國家,還自稱強胡的大國,每年給這些,基本上就是打發叫花子。

    對了,梁孝王死時,“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斤”。

    想象一下,匈奴貪圖的利益,就這麼大?

    說到底,匈奴真正在乎的是貿易利益,唯有開關市,他們才能在把持西域商路的情況下,做好東西方貿易的二傳手,這個二道販子的價值,可遠遠超過了每年漢朝那一點點贈物。

    正是靠著西域的貢賦和貿易的輸血,退回到漠北惡劣自然環境的匈奴人,才能夠在衛霍漠北之戰後十幾年就緩過勁兒來,在漢武帝末年重創趙破奴和李廣利,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光靠放羊放馬,匈奴帝國早就完犢子了。

  • 5 # 使用者94738516596

    和親對於漢匈雙方都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最好的選擇。匈奴透過和親首先可以獲得財務,還可以得到漢朝廷的支援,而且也是漢王朝在自己的腳底下。對於漢廷來說,這時候沒有消滅匈奴的能力,和親可以避免匈奴南下侵犯邊境,讓漢朝有足夠的時間來休養生息,壯大實力。所以就是這時候雙方都沒有消滅對方的實力。

    很多人都說漢初,漢軍打不過匈奴,很多人都是因為一場白登之圍就說漢朝不如匈奴,其實漢軍不是打不過,而是匈奴不和你打,白登之圍也只是劉邦自己的失誤。而之後漢朝採取和親,並不能說明漢朝打不過匈奴,這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性質決定的。

    匈奴是遊牧民族就是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而且機動性太強,只搶東西,搶了就跑。根本不和你打的機會。白登之圍之後匈奴還有多次入侵漢朝,最直接的一次直接打到了甘泉宮,但是每次等漢軍集結主力準備決戰的時候,匈奴就跑了。這就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差距。如果是主力大決戰,匈奴絕不是漢朝的對手。匈奴也不是傻子自然不會和你硬碰硬。

    對於漢朝呢,天下剛定,百廢待興,一場戰場要耗去多少人力財力,漢朝在這個時候也沒有能去發動一場舉國之戰了。而且和遊牧民族打仗肯定是要騎兵對抗騎兵了,難道要步兵去追騎兵打嗎?這時候劉邦出行都是牛車,哪來的戰馬,戰馬也是漢初最缺的戰爭物資了。沒有戰馬就無法和匈奴對抗。

    所以在這個時候和親對於雙方都有利,所以漢匈也都接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問船是怎麼浮在水面的,木頭船有浮力,那些大船鐵船幾十噸的航母怎麼浮著不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