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見聞79
-
2 # 天道子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人類社會中,與人交往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行為。
但是“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人類又缺乏辨別“書”好與壞的能力,盲目的讀書,長年讀一些無用的書,並不能使你有所頓悟,反而會使你更加迷茫,讀書是好事,但是要讀“好書”,讀對自己發展有用的書。
-
3 # 剛剛亂侃
這貌似一個怪圈,讀書、歷經磨難、纏身俗務、虛心求教、頓悟,相輔相成,沒有前面的積累,難成後面的頓悟,達摩如是、孔聖人如是、王陽明亦如是。所以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既要閱人無數,又要求高人指點,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所謂慮而後能的得者也。
-
4 # LLY947513
這話已經過時了,得改:
讀萬卷書不知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關係無數,關數無數最是考試相助,考試相助最是冒名頂替讀書,讀書出來便是Sunny大路!
-
5 # 向日葵15284
讀萬卷書;是室內自思考,得來結果,帶有虛構維心性質。比如,寫小說等類的文章,行萬里路;是因為有接觸實物性質的唯物思考,帶有實踐性質。比如,寫實地考察紀律等,而不是別的什麼。
-
6 # 成兆中
讀書,行路,閱人。我簡稱它萬一人生三部曲,一浪高過一浪。從而推演出理論,實踐,再到領悟人性。悟人者先悟已,然後做到推已及人,因為人性的弱點和優點的本質都是相通的。生而為人,掌握人性是為人處世的最高法則,只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立足於社會而遊刃有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真理。行萬里路與閱人無數都是屬於在實踐的範疇,讀萬卷書如果不去進行實踐,不去通過驗證,那隻能說是空談,是很蒼白無力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7 # 梧桐一緣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自己領悟。這是人生歷程中不斷向前遇到的五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事。
第一階段讀萬卷書人最開始的系統性學習是讀萬卷書。讀書可以說是成本最小,收益最高的學習方式。李苦禪說的非常貼切“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式方法,而這都在書中可以找到。不讀書,很多基礎的理論知識,我們都不知道,做起事來也會相當麻煩。
大家一定很熟悉“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每個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讀書最怕的就是死讀書,比如,紙上談兵的趙括,熟讀兵法。他的父親趙奢雖久經沙場,但在辯論上並不能勝過趙括。可是對其的評價是沒有軍事才能,原因是趙括並沒有真正領兵作戰過,不懂以命相搏的事。最後趙括把趙軍帶領到了失敗的道路,全軍覆沒。
讀書的用處是和實踐相結合,死讀書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第二階段行萬里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即行萬里路。讀書到了一定階段,就需要去實踐。書中很多的知識都是要和實際相結合的。就好比做菜,菜譜上會寫出火候,烹飪時間,調料的多少。但是要知道,菜的品種有差異,調料的味道有差異,火有的是用氣,有的是用電,這都是決定做出來的菜是否好吃的因素。因此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摸索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正確方法。
第三階段閱人無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是自己盲目的行萬里路,也是非常不可取的。一個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本書,而且是一本最真實的書。從小到大,每個人直接或間接認識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只要我們肯去觀察,可以避免走很多的錯路。選擇大於努力,行再多的路,錯了,也是毫無意義的。
第四階段名師指路名師是什麼?是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樹,能給你指引道路的人。我們在看武俠劇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武功不怎麼樣的人,掉落懸崖獲得武林祕籍或者拜了某個武林大俠,得到了絕世真傳,然後就天下無敵了。名師就有這樣的力量,因為他教給你的都是最重要的,1個人可以抵10個甚至100個人更能起到作用。
第五階段自己領悟有句話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繼承了前人的優點,然後自己進行領悟,可以達到更高的水準。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才知道。沒有什麼事情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思設定的,這就需要我們自己領悟。但這都是以前四個階段為基礎進行創造的。
總結人類的歷史是不斷進步的,尋求著更大的目標。作為我們自己生活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知識更新也是越來越快,這就需要我們沉下心來,認真做好每一階段,切記不要浮躁,要做到知行合一。
-
8 # 東方詩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家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領悟。
看起是很有哲理,但是我覺得理解成如下更好。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家指路,自己領悟。也即是這幾個方面相輔相成,而不是非要分個爾輕吾重來。
-
9 # 痛飲黃龍府
這段哲言,講的是人生見識成長的幾個途徑。它給出了五種方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家指路、自己領悟。在五種方案中,是逐級遞進的關係。結論是:對人生見識成長最有利的是自己領悟。為什麼是這樣的呢?下面我們兩兩相對去分析。
而行路則不同,它是親身實踐。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在行萬里路的過程中,可以親身閱歷山水人事,需要克服各種困難,思考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因此,對人生的歷練,行萬里路要強於讀萬卷書。
路是沒有思想的,是一成不變的;而人是有思想的,是千變萬化的。世間事,說到底就是人事。能夠認識人、駕馭人,那麼萬事可成。
如漢高祖劉邦,出謀劃策不如張良,領兵打仗不如韓信,籌措糧餉不如蕭何,但劉邦的才能是讓這些人都為自己所用,所以劉邦是君,其他人是臣。
青少年時,我們就會對人、對人生產生一個認識,但這個認識是稚嫩的、膚淺的、片面的、未經過實踐檢驗的,是不一定完全正確的。
而名家,是某一方面或領域的集大成者,他在探索的過程中,必然會經歷許多挫折,因此,他的經驗是經受過實踐和失敗得來的,它的正確性和現實性是相對較高的。
因此,古人非常強調師承。名家指路實際上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於幫助人成功更簡捷,更實用,成功率更高。
那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因為他們沒有消化領悟了孔子所教的內容,並把他轉化為個人的實際行動。
所以,哲學上講,內因是決定因素。師承是外因,是條件,自悟是內因,是根本。
知識也好,經驗也好,都需要你真正理解消化,才能變成你的內在動力,最終促使你走向成功,創造新的經驗。
-
10 # 凌樑談文化
1人的境界是需要層層遞進的
人從接受知識到成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層層遞進的關係。在這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有些人可能就在某一個境界就止步不前了。要成就一番事業,要成為名留青史的人物是非常艱難的。需要具備很多先天的、後天的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條件。首先讀書是人成才的起點,不讀書就很難成為人才。但讀書其實是理論化的東西,所謂理論化是要和實踐相結合的,否則將失去應有的作用。所以說這裡就提到了行萬里路的重要性。那麼在社會中歷練的時候,我們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這個時候倘若沒有閱讀人的能力,行了萬里路也是枉然的。即使來到了閱人無數這個境界,但沒有高人的指點或沒有貴人的相助,也是成不了多大的氣候的。最後一個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為關鍵的境界。我身邊也有很多貴人相助的例子。但有些人最終成為了名人,可有些人就是差點力氣,一直在原地徘徊。這其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認為就是自己的領悟不夠,貴人相助只是某些事情、某些方面、某些時候,他們不可能助你一生,更多的時候是需要自己去開拓一番天地的。一個功成名就的人,最終一定靠的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能力與創造力以及自己付出的努力與汗水。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2我認為這個問答可以當成“成才論”來議題
我這裡只講一個最高境界的人才。要成就最高,我認為這裡的條件一個都少不了。所以說“人才”是極其不易的。第一個擁有足夠的知識是少不了的,這是基礎,沒有這個,談何人才,第二個行萬里路也少不
了,光有理論知識,不會應用,就是一個書呆子,是成不了才的,第三個閱人無數也是很要緊的,當一個理論與實踐能力都很厲害的人步入社會,但不會看人,不懂社交,不懂人性,情商很低,也是無用之人,第四個名家與貴人指點或相助尤為重要。很多名人在談自己成功的時候,往往總會提起曾經幫助過他,或對他有恩或指引他走向成功的人。貴人相助特別是在中國就顯得尤為重要,沒有他們的相助,可能自己的一生都不會有轟轟烈烈的事業或學術成就。因為人是需要平臺的,沒有發揮自己特長的平臺,再優秀的人才也會埋沒。古代所說的“伯樂”就是這麼個理。最後一個是走向巔峰最後一環。所謂功成名就的人需要在自己的領域持續地貢獻高質量的成績。那麼要做到這個,光有貴人相助也遠遠不夠。一定需要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碰到各種難題要想盡一切辦法解決。這種境界的人,世上畢竟少數,但就是這些少數中的人,他們為何能做到?就是真正領悟了,我站在巨人肩膀上到底需要怎麼做?
-
11 # 大任說書
這句話過於片面了,需要辯證地看,四個“不如”氣勢上層層深入,但仔細斟酌的話,有些地方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純屬謬論,容易誤導人走入歧途。
1、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依稀記得初中學校圍牆上刷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八個大字,出自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
後來逐漸演變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完全偏離了正規,讓我不解的是這種說法竟然還被廣泛地流傳開來。讀書和行路哪個更重要?只讀書,足不出戶,容易成書呆子;只行路,沒有知識武裝思想,多半是走馬觀花,收穫甚微。依我看,“先讀書,再走路”是相對科學的方式。
讀書是獲得思想智慧,而行路是豐富閱歷,實踐真知。實踐固然重要,但理論知識的獲取和沉澱也不能輕視,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事上練”,知來指導行,行又反饋給知,呈螺旋式的上升。讀書與行路的關係與知行合一如出一轍。
2、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怎麼才算閱人無數?是酒桌上的談資?某某領導,在某個重要機關崗位,見多識廣,啥樣的人都見過,難免少不了受到閱人無數的吹捧。
人的一生中確確實實會遇到各色各樣的人,這都是生活的必經階段,人生的常態。說白了,倘若真能做到行萬里有質量的路,走遍世界各地,探尋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瞭解所到之處的文化素養,豈是閱人無數所能比的?
如果沒有那個心胸,即使是閱人無數又如何?行萬里路,增加眼界;領略大地之廣闊,心胸自然豁達,觀眾生相,能裝得下眾生。
3、閱人無數不如名家指路不可否認,受到名家大師的指點迷津受益良多。
很多人活了大半輩了都搞不明白的事,若能在機緣巧合下得到高人的指點,實在是ta的福分。前面把閱人無數與行萬里路作比較時,我傾向於貶低閱人無數,但是要申明的一點是閱人無數對一個人的正面影響是非常大的。有的人就能從與很多人打交道總結出屬於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
名師名家指點引路,難能可貴,不過這事可遇不可求。如果遇到那種借名家的帽子趁機忽悠你的錢包,他們給你指路的時候,就是你交冤枉錢的時候。
歸根結底一句話,保持理智的頭腦,生活中的問題,答案也在生活中,閱歷上去了,以前覺得特難的事,現在看起來可能就是小兒科。閱人無數與名家指路倒沒有明顯的可比性。
4、名家指路不如自己領悟這句話我舉雙手贊同!說的比較中肯,令人信服。
一個人自懂事起,不論是學習還是鍛鍊身體,都是自己的事兒。聽起來是說的大白話,可不是這個理嗎?但是,往往很多人分不清這個界限。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父母督促學習,我糊弄父母,總以為學習考試是為父母。其實不然,都是為了自己。
還拿學習來說,比較有代表性。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從老師那獲得知識,在知識傳遞的過程中,學生是處於主動方,為什麼這樣說呢?只有學生自身渴望知識,主動學習,主動獲取,那才是自己的。更高階的教學方法是老師教給學生如何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道理。
按佛家的話講是: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名師名家講的道理一大堆,我們聽的也是一大堆,但是隻有自己領悟到了,用到了,做到了,才算是真正的得到。
-
12 # 馮志林講故事
我是這樣理解這句話的:先讀萬卷書,掌握了許多知識,再帶著問題去行萬里路,才能像徐霞客那樣寫出不朽名著《徐霞客遊記》。如果不帶著問題去行路,甭說“萬里”,就是“十萬裡”也沒有任何意義,也就是拍了一堆照片,除了在朋友圈裡晒晒,有什麼用?
讀了萬卷書,又行了萬里路,再加上閱人無數,你才能洞悉人性,把握人性,然後,遵循人性,利用人性,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讀了萬卷書,又行了萬里路,再加上閱人無數,再加上名家指路,你才能聽懂名家的指點,沒有前面的做基礎,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就像馬雲說的,我幫你,你得把手給我吧,就是這個意思。名家指點你,你得聽得懂才行呀!
讀了萬卷書,又行了萬里路,再加上閱人無數,再加上名家指路,最後才是自己感悟。你的大腦相當於一個加工器,前面的東西是原材料,原材料經過大腦的加工,才能出產品呀!所以,感悟是最後環節,叫作:“後燈之明亮,在於前燈之基礎”!
因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家指路,自己領悟,是一個遞進的過程,是一環扣一環的過程,那個環節都不能少。
-
13 # 百味寫春秋
看到您這個話題,讓我想了大半宿:“讀書萬卷、行路萬里、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自省自悟”這5個內容,其實這就是人生的5個行為座標。我己人過五十,對此感觸頗深。說幾件自已經歷的事去對對號,盼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或借鑑。
升初中、升高中一路綠燈,因為不用考試,那時叫“推薦”入學,反正我們屬被“耽誤”的一代。後來我就入伍到部隊了,一開始在部隊文化高低也顯不出來,可隨著國家的形勢發展就不行了,想進步,想“提幹”(當軍官),必須經過軍校培養,也就是必須考軍校,要不然,超過了服役期就要退伍回家。這下子,知道讀書、文化的重要性了。埋怨誰去?埋怨時代?埋怨國家?坦怨父母?埋怨老師?關鍵埋怨誰也沒有用啊?
這一段是我步入社會,開始成年人生的第一步就被讀書少、文化低給卡住了,本是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黃金時期,天降一盆冷水,差點潑滅了剛剛興起的人生之火。這是我人生遇到的第一個十字路口,怎麼辦?往哪走?這時我得到了父母的指點和戰友的鼓勵。父母指點我在部隊利用夜晚自己補習功課報考軍校;戰友鼓勵我抓緊補習,他們替我站崗執勤。有父母戰友的大力支援,剩下的全靠自己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沒日沒夜的苦戰補習了(原三年)高中課程,如願考取了軍校。在軍校知道自己的來之不易,笨鳥先行,刻苦攻讀萬卷書。後來學成而歸建部隊,自此改變了人生命運,按自已規劃的奮鬥目標而穩步行走。
我由於走穩了年輕時的第一步路,腦子裡有方寸,物質上有保障,做人知進退。一路走來還算順利。但是也有繞不過去的彎兒。後來,我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一順十幾年,機關工作不緊不慢,只要懂規矩,知“大小”,形成慣性,還是好混的。可是在剛過三十五歲這年“栽了個大跟頭”。事因我的一個領導,到了年齡退休了,換了新領導,把我劃到了老領導那邊去了,因為我給老領導當過祕書,人家新領導看我不順眼,調了我的工作,放到最不起眼的單位,工作上不協調也就罷了,連機關分住房都把我排擠在外,鬧得勢不兩立的。最後乾脆找了點問題,把職務也給免了。機關裡有一個支農的名額穩穩地扣在了我的頭上,讓我一個副處級幹部到農村鄉鎮掛了個副鄉長,一呆就是四年。從35歲到40歲坐了5年冷板凳,這可是人生最成熟、最要勁的年華呀!那叫說不清倒不明的苦啊!
我在機關是做人事工作的,二三十年了,可以說是閱人廣泛,在十多年前,上級機關分來一個碩士生叫小閔,是個南方小夥子,一開始好不起眼,我也沒注意他,後來有好幾個人推薦讓重用一下,我就開始關注了這個小閔,我發現這個小夥子很會來事,尤其很會講話,口才好,查了他的檔案,不是名校生,學習成績一般。又瞭解了與他打交道多的同事,大家異口同聲:是個苗子,可塑之材,應該給予提拔。後來就把放到一個下屬單位去當副手。二三年之後我又去考評他,大家都說:能力一般,人緣九十分以上。讓我很是吃驚,因為搞了這麼多年人事工作,還很少遇到人緣這麼好的幹部。我就找他深談了一次,從他那裡瞭解到,他母親是個搞心理學的教授,他可能有遺傳基因或受其影響,也熱衷心理學方面的東西。這就使我有感慨了:如果我要是有他這方面的內涵,或許我就不會有那難忘的5年之苦了!些許比現在要發展的更好吧!
可惜我無緣遇到高師的指點,沒這方面的發言權。不過,我覺得,我的“高師”是書、是我一起工作的同事和領導。我常從其中汲取“指導”。
五說自省自悟的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這些都是外在的,是外因。最重要的一定是要把這些外在的智慧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就是“自悟”。“自悟”就是自我思考,是認識,是內因。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所以,就有了拿破崙•希爾的名言:“人類的進步都是思考的結果。”
我年過半百,雖然人生不太成功,但自為還算一個不停思考的人,從18歲開始一直沒有中斷過寫日記的習慣,每日睡覺之前善把一天的事過一遍電影,然後記錄下來,有感想時寫寫感想。我兒子說我如果寫回憶錄不用發愁蒐集素材了。我從部隊回來後,就把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寫成字懸掛臥室,雖曾搬過四回家都沒損壞。就是這些自省自悟,使自己避免了很多的是非與彎路,得以常年的心境安然與淡泊。
-
14 # 先王堂下守將
第一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很多人在理解這一句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讀萬卷書”,其實大部分人真正能做到讀萬卷書的人是很少的。《論語》開篇就說了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謂行就是學以後的驗證。一個學游泳的人,如果不下水,是永遠學不會游泳的。行萬里路是一個考驗的過程,是一個提升閱歷的過程,閱歷就是一種能力。
第二句:行萬里路不閱人無數。
人在這世間,是離不開人的。這裡我們必須講明一下,過去所說的讀書和現在讀書的區別。過去讀的書以經世致用為主。眾所周知,過去的官方教材是四書五經。現在的讀書範圍更廣了,這是社會發展的結果,現在讀書以知識技能較多。說白了,讀書的目的就是怎麼做人,怎麼與人相處,這是個大學問。理論知識可以教,可實踐是必不可少的,必須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驗證和提升。
第三句:閱人無數不如名家指路。
接著講一下游泳。學了理論知識,開始下水,也劃拉了幾下。這時候就需要一個人在旁邊給你護航了。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一個人領悟可不可以?可以。但是效果是很緩慢的。人類之所以比其他動物強大,就算因為人類有經驗智慧。也許一個問題你需要一輩子去領悟,甚至悟不出來。可是有名師,說不定就是一句話的事情。所以有句話說“經師易得,名師難求”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句: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領悟。
前面講了,名師說不定一句話就能解決你一輩子都無法領悟的問題。為什麼又來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領悟?這是個繞彎子,就像一開始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最後還是迴歸到自己。一者經師,二者人師,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經師是死的,人師是活的。可終究這些需要還是要化成自己的,只有化入己身,才能真正為我所用,為我所有。
-
15 # 命理師路曉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家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領悟”這話雖然廣為流傳,不過也只是一家之言罷了,個人認為是有失偏頗的。
在成就學問的道路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自己領悟”,是缺一不可的,是同等的關係。
讀萬卷書“讀萬卷書”最早的出處是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這裡只是強調了讀書的作用,讀書足夠多,寫文章、寫詩才能如有神助,靈感不斷,妙筆生花。
書是人類智慧、文化、思想的傳承工具,讀書就是去學習書中先哲們的文化思想、學問,讀書的目的就是增強學識,增強能力。
行萬里路明·董其昌《畫旨》中寫道:“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
在這裡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同等重要的並行關係,就是要多讀書,也要多出去實踐,多增長見聞,才能做到脫去胸中的塵濁之氣,胸中自有溝壑。
在古代,人們特別重視讀書與實踐相結合,讀書要多讀,同時也要增長見聞和閱歷。古代交通很不方便,但各歷史上的名家,卻都沒有隻待在一個地方的,都有云遊天下的經歷。
司馬遷、杜甫、李白、邵康節……等等,都曾遊歷四方,也都讀書極多,所以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同等重要的,兩者結合才能成就自己的學識。
閱人無數人這一生總歸還是主要和人打交道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著名的陽明心學,就是教導我們,弄明白自己的心,因為自己也是人,懂了人心,自然就懂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然後通過培養和訓練也就是實踐,就可以做到掌控自己的心,也掌控住和他人交往的方案,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王陽明的心學,是向內求,而閱人無數就是向外求,通過豐富的經驗,總結人心人性,從而掌控人心人性,也增強了自己的學識和為人處事的能力。
名師指路“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人的智慧和閱歷是有限的,單憑自己的學習,總歸是有極限的,甚至很容易就走了彎路,因此老師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夠幫助我們快速學會相關知識,增進理解,少走彎路。達到快速成長的目的。
名師指路是在用他們畢生的閱歷和經驗對我們教學,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名師對事物的理解深刻,同時能發現我們的問題所在,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學好相關的學問。
自己領悟老師教的再好,終歸是自己的東西,只有自己對這個事情有了自己的理解,接受了,領悟了,甚至推陳出新了,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
因此學習一定是要自己去領悟的讀萬卷書也好,走萬里路也好,閱人無數也好,名師指路也好,最後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自己領悟,自己領悟了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如果沒有前邊這些的積累,自己又如何能夠領悟呢?
真正的有大學問的人,相關領域最頂級的人,一定是綜合了上面所有幾條結合的人,成功沒有那麼容易,缺一不可。
一般人可能只有機緣得其中一兩條罷了,若等得其中兩條,名師指路和自己頓悟一定是最舒服的了,其他都是要下苦功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自己領悟。並無高低之別,能夠自己把握的是前三條,後兩條是要機遇的,但是要想成為大學問者,缺一不可。
-
16 # 李建恆南陽
讀書、行路、引導、領悟,這是老一套的學習方法。在資訊時代,需要從“識字學習”昇華到“識圖學習”,引入新的學習方法。
-
17 # 一念之間善惡無邊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家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領悟。
首先讀萬卷書,學到的只是理論,歷史是發展著的,學的人同事要與時俱進,所以說讀書的同時要走路結合實際。
行萬里路不僅僅只是走 路 ,佛說出世先入世,本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格局主體是人,在路上,要觀察人生百態,這就與讀萬卷書相結合,相輔相成。
如果這樣子摸索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是從頭開始的摸索,人的壽命是有限,總是在開頭周而復始,所以要借鑑名師的經驗,一代代接力,向著重點傳承
學習最終的收穫還得看個人,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的人有樣學樣,然後這樣傳承,有的人學實質,然後加以創新,。
學習不是一個階段的事也不是一個人的事,周而復始,一代一代接力,一代一代積累,。
-
18 # 激思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告訴人們實踐的重要性,只有通過實踐的磨礪,才能真正的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首先讀書只是借鑑他人的經驗。陝西秦腔有一名劇《三滴血》,裡邊的七品縣令用自己在書裡看到的方法,滴血認親,鬧出笑談。真可謂“盡信書不如不讀書”。學習他人的經驗,也需要在實踐中總結提高,要做到“知行合一”,在生活實踐中充實省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重實踐方能快提升。
其次實踐是認識的泉源。毛澤東同志說過:“實踐出真知、長才幹”。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社會,才能使自己通過實踐總結成自己的思想觀點。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從低階到高階的一個認識過程,可以看到實踐的重要性。
第三是讀書與實踐是相互聯絡,相互促進。讀書只能是理論,他人的經驗而已,對個人通過博覽群書,借古明今,通過知識的積累,在行萬里路上繼續得到提高。行萬里路中發現問題,才能夠激發個人的學習熱情,學習的真對性。
因此,在學習生活工作當中,要重視學習,通過學習提高自身,讓自己少走彎路。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真正達到一個新的境界;要重視實踐,深入一線,方能掌握實際,方能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使自己在一線得到鍛鍊和提高。
-
19 # 鄰家小飛燕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個人理解是有了知識但需要實踐,像學生考了公名,儲存大量知識之後,也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去社會實踐,去解決問題,學而用之。這樣讓自己學的知識顯的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然後只有你實踐之後才發現會有問題,帶著問題然後再去鞏固知識,再次解決問題,像打仗一樣。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去戰場上實踐怎麼知道你操練的士兵怎麼樣?如果發現了問題有不足之處,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改善,使更加的完善完美。對以後再遇到敵人對戰能有很大的把握,打贏這場勝仗。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我的理解是人處在社會當中肯定會遇到很多事情,難免會遇到人際關係,需要處理解決很多的人際關係,能很好的解決人際關係對你非常重要。例如你的老闆對你工作不滿意你該怎麼解決?要先了解人性,要先了解他的性格,然後找出好的方案去解決。在工作生活中觀察人的善惡也是很重要的事,你處在社會肯定會跟人打交道,肯定還會遇到與人發生衝突,天空不可能一直都是晴朗,肯定會有狂風暴雨,當你解決完狂風暴雨,後面肯定會是彩虹高高掛在天上。風雨過後的彩虹會更加美麗。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待,意思是你打仗的時候只能把對方瞭解的清清楚楚,你才有把握打贏他。如果你連對方都不瞭解你怎麼打中他的要害,怎麼能有把握打倒對方,打贏勝仗。
閱人無數不如名人指路,意思是你已閱人無數這還不夠,處在這個社會也需要名人指路。每個人成功的時候都有一個名人指點你,像很多有名的名人名言,指引你怎麼前進,比如華羅庚說過勤能補拙,這一句就激勵了很多人前進,尤其是那些沒有自信心的人。還有李白的故事,李白一生當中應該很感謝那位老奶奶肺腑之言: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李白從小學的厭學到後來的刻苦讀書,最後成為著名的大詩人,他的成功都離不開老奶奶的一句名言相勸,和用心教導。
名人指路不如自己領悟,我的理解是別人用心教導你了,你也要用心領悟,明白理會別人的教導。這悟性是人很重要的思想,你得再去深入的思考。像一位老師有好幾個學生,老師講了一個道理讓他們去體會領悟,每個學生領悟的道理都不一樣,又有的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又悟出了很多東西,這知識又見長了一些。聽別人講自己也要慢慢體會。然後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怎麼做?怎樣才能做的最好。
回覆列表
我覺得吧就是勵志口號,真去讀萬卷書萬里路,大概猴年馬月,但多讀書,讀好書,讀清楚了,對人腦殼開竅有極大的好處。一個大學習,博士後和一個養豬,修鞋的。不一樣的節點,就是讀書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