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遼海醉仙
-
2 # 文化精神
55年前,海子誕生了。30年前,海子離去了。他在這個世界上只短暫地停留了25年,其中15年是在老家查灣度過的,15歲那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學,此後在北京生活了10年。他曾說,我在農村生活了15年,關於農村的詩我也可以寫15年。但是,他進行詩歌創作的歲月其實只有短短8年。為了保持心中的聖潔,他選擇了在30年前的今天臥軌自殺。
如今,海子已經成為了一個神話,成為了這個時代關於文學的唯一神話。關於海子的死因,民間有各種各樣的解讀,抑鬱症、死亡情節、自殺崇拜及練氣功出現幻覺……我選擇相信“聖潔說”,相信他是為了保持心中的聖潔而選擇匆匆離開。
在1986年11月18日的日記中,海子曾這樣寫道:我差一點自殺了……但那是另一個我——另一具屍體……我曾以多種方式結束了他的生命,但我活了下來……我又生活在了聖潔之中。而他自殺前留下的遺言是這樣的:我是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組教師,我叫查海生,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與任何人無關,其中也包括自己嗎?海子想要表達的會不會是,責任不在於人,而在於這個世界?
在1989年的3月14日,海子寫下了《春天,十個海子》以及修改了《桃花時節》。在《桃花時節》中海子這樣寫道:吐火就是花朵,多麼美麗的景色。而在《春天,十個海子》中他又這樣問道:大風從東刮到西,從北刮到南,無視黑夜和黎明,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麼意思?海子其實就是一個天真而敏感的孩子,桃花時節的美麗景色會使他想到內在的火完成太陽和地獄,生出大地上的姐妹、朝霞和晚霞,五穀豐盛的村莊也曾令他眷戀生命,但他還是沒能說服自己,因為這是一個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啊。
我第一次真正理解海子,是在他的老家高河鎮看到工業廢氣緩緩地從煙囪裡排出。那是一個美麗的黃昏,燦爛的晚霞點綴著落日後的天空,嫩綠的麥苗安靜地徜徉在東風中,我不由想到一個年輕地鄉村教師走在故鄉的小河邊的情景。我回頭望了一眼,卻看見美麗地天空下,大地正傾吐著工業廢氣那幾根菸囪很高,看起來很環保,但海子看到這樣的情景心中會是多麼的悲傷?
我第一次痛恨海子,是在他生活了十五年的查灣看見他年邁的父母時。那時我正在上大學,比海子上大學時要大幾歲。但海子的母親卻對我說,當時海生從北京回家,也是像我這個樣子,戴個眼鏡,留著鬍子……說著說著老人家的眼淚就落了下來,一會兒之後她坐在矮凳子上讀海子的詩,讀著讀著老人家的眼淚又落了下來。我不由自責的想到,這些年來,老人家為海子落過多少次淚?我們這些來訪者,每一次到來都是在喚醒老人家內心最深處的傷痛啊!同時,我也有些痛恨海子,因為他不是一個孝順的兒子。
那個時候我不由心想,父母在,怎敢輕言自殺?這個世界或許不缺一位優秀的詩人,但每個父母都缺自己最心愛的孩子啊!
我第一次為海子感到惋惜是在知道了他的夢想之後,他說他要從抒情出發,經過敘事,到達史詩。他想要建立起一個比《荷馬史詩》和《羅摩衍那》還要龐大的詩歌帝國:東起尼羅河,西達太平洋,北至蒙古高原,南抵印度次大陸。可是他的史詩遠沒有寫完,《太陽·彌賽亞》在“視而不見”合唱隊那裡戛然而止。持國、俄狄浦斯、荷馬、老子、阿炳、韓德爾、巴赫、彌爾頓以及博爾赫斯這些歌者到底唱了些什麼,這個世界上再也不會有誰知道。我不僅為海子感到惋惜,也為這個世界感到惋惜。這個世界,此後或許再也不會有如海子般想要成就史詩的詩人了。駱一禾也曾有過這樣的想法,但他也在同年離去了。
史詩未成,敘事還在路上,父母尚在,海子啊我的瘦哥哥,你怎麼就匆匆離開了這個世界呢?尼采曾說過,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海子是特別崇拜尼采的,相信他也看到過這句話。海子比誰都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活,那麼他為什麼不願意忍受生活呢?唯一的解釋就是,當下忍受的生活和自己為什麼而活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村莊、麥地、野花、浪漫、抒情和純潔,這些都隨著田園時代的終結而消失殆盡。海子,他只是不想讓自己所鍾愛的一切被工業化和市場化汙染。他是物質的短暫情人,他是一位和現實格格不入的天才,他是孤獨而榮耀的王,他是天真而純潔的孩子。
-
3 # 木子皿
“海子之死”作為80年代文學中的重要事件,就在於其意外身亡本身產生的一系列效應,“海子神話”就是其中之一。
1989年3月26日,青年詩人海子以臥軌的方式突然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種出人意料的決斷和帶有強烈暴力色彩的死亡,給當時的詩壇,以及海子的朋友們以極大的震驚。
“詩人海子的死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之一”。在海子死後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生前的好友西川對此作出預言,也正如我們後來所看到的,海子的神話在系列紀念活動、闡釋文章、書籍出版、媒體報導和讀者的持續閱讀中成為現實。
海子自殺的震動效應巨大,一時之間他名聲大噪,產生了在世時所不可能有的廣泛影響,引發了一輪輪的詩歌熱、出版熱和文化熱,讚頌他神性的文章層出不窮,在消費語境下,海子被視為詩歌的象徵,甚至被神化為聖人,海子神話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其內涵遠遠超出海子及其詩歌文字本身,而與詩歌的邊緣化處境、社會轉型和消費語境緊密相連。海子生前一直籍籍無名,是一個生活無比寂寞,卻對詩歌有著無限狂熱的詩人。
海子的死成為神話並經久不衰,主要有以下原因:
海子的詩學理想、浪漫主義抒情和精湛的詩藝是主要內在因素。海子詩歌展現的神性光輝和獻身精神,是她被神化的本質緣由。他密切關注新時期詩歌的發展趨勢,有著自己明確的詩學追求。她將目光放在民族生存背景上,追尋民族文化之根,詩歌中常常出現對半坡、黃河、河流等中原文明源頭的關注。
在崇高的詩學理想下,海子將詩歌分為兩種:純詩和大詩。純詩是抒情小詩,大詩才是真詩。他追求的是真理和行動合一的大詩。儘管他詩中也存在問題,比如構想宏大,註定難以實現。但正是這種偉大追求讓他的詩歌別具一格,這也是他被捧上神壇的內在因素。
海子的詩歌有三大主題:對自然的發現與歌唱、對故土的鄉愁、對愛情的真摯歌頌。他的愛情詩完整地展現了戀愛開始到結束的全部過程,在愛情不復純粹的時代,他的詩無疑是一股清流。
當時文人心態和社會環境是神話生成的重要外部因素。八十年代,是詩歌的黃金時代,文人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知識分子對那個充滿理想主義的八十年代集體懷舊。海子的詩歌集中體現了80年代的特徵,蘊含著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和文化氛圍。
九十年代,詩歌銳減下降,由輝煌跌入邊緣,喪失了曾經具有的號召力和吸引力,失去了往昔的讀者。詩歌的迅速消亡,讓詩人們痛感到詩歌與自身的危機,海子“自我放棄”的行動,在他們眼中成了向死而生的壯舉。
而另一方面,商業與消費的浪潮終將消解一切,這一力量也毫無例外的侵襲到海子身上。2001年,海子獲得人民文學詩歌獎,一時間引發熱議。有人認為這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為了炒作增加詩集的銷量,也有人認為這是為了呼籲理想主義的迴歸。在大眾文化和消費主義浪潮下,為了迎合讀者需求,海子的詩歌字面上的柔情與溫暖被無限放大,被扁平化地塑造為充滿浪漫氣息與理想主義的詩人。所以說如果沒有商業力量的參與,海子也不可能在市民社會中擁有如此廣泛的知名度。
海子神話從誕生開始就不是純粹的詩歌行為。
回覆列表
春江明月,你憑什麼說海子死成了一個“神話”?有什麼依據?今年3月25日一個海子老家的人“兩廣總都2984”發文揭露海子的死,全文如下,
兩廣總都2984,昨天 07:04(3月25日)
海子很虛偽,沒事寫了許多假話,空話,套話,導致幾個少婦出軌,半年性行為後,此人孤傲,老是假話很難與人長久相處,成篇的假話維持不了正常人的生活,待少婦們清醒後,全部離他而去,他寫的詩在北大排不上隊的,算最差的,人緣不好,和所有同事領導都打過架。他練氣功走火入魔,整天生活在自我恐懼之中,因而他臥軌自殺。他活著時讀他詩的人不多,許多詩也許是好友西川改的,西川獲利最多,每年都有粉絲送錢給查灣,不止千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