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薩沙
-
2 # 度度狼gg
1938年在萬家嶺被薛嶽打得滿山跑的第106師團,雖然名義上稱為“特設師團”,其實就是個預備役部隊。該師團的大隊長、聯隊長、旅團長以及松浦淳六郎師團長,確係現役軍官,各級部隊長身邊的副官和參謀也多為現役,而中隊長以下軍官和所有士兵,通通是“預備隊人員”。
所以一定要把“預備役人員”和“預備役部隊”兩個詞語區分開來,前者是指兵役身份,後者是指成建制的部隊,兩者有本質性的區別。首先要說明,“預備役人員”全部都不是現役軍人,但大多數為退役軍人,因為他們服過兵役並且接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是戰爭爆發後擴大軍隊規模時,最理想也最合適第一批動員物件。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軍事動員體系,基本分為現役、預備役、後備役三檔,和平時期在常備軍正在服役的稱為“現役”、已經退伍的大多數被登記和編入“預備役”、符合年齡和身體條件的徵兵物件則為“後備役”,由此也可見預備役人員的重要性。二戰時期的日本,在前述三檔之外,再設第一補充兵和第二補充兵。
預備役人員在戰爭爆發後有兩種徵召方式,其一是批量(一般按地域)補充到現役部隊當中,因為有戰爭就有傷亡,為了維持現役部隊的編制和戰鬥力,那就得補充人員,當然以預備役為第一撥補充力量。其二是編入“預備役部隊”,成建制直接拉上戰場,不過這樣的部隊戰鬥力肯定不是第一流的。
和平時期任何國家不可能養太多的現役部隊,耗費太大,但是如果戰爭爆發後臨時組建新的部隊,又一時無法形成戰鬥力,所以提前組建“預備役部隊”成為最好的選擇。因為預備役部隊又稱為“架子部隊”,和平時期只需要少數現役軍官維持建制,整個部隊卻沒有一兵一卒。
因為預備役部隊的基層軍官和士兵,都是登記造冊的預備役人員,和平時期各有各的職業和工作,也並非軍人身份,但是他們卻按部隊編制固定好了位置,比如你是哪個排長,比如你是哪個排的兵。然後和平時期預備役部隊每年要搞集中訓練,以磨合官兵熟悉程度、武器裝備的使用和戰術協同,集訓完畢後仍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一旦戰爭爆發,國家需要更多建制的部隊投入戰場時,預備役部隊會根據法令立即升格為現役部隊,所有預備役官兵也全部就位(那就成為現役官兵了),架子團、架子師迅速成為了滿編團和滿編師,稍加訓練和補充,就可以直接拉上前線。比如日軍的特設師團,就是預備役人員被徵召後集訓一個月,然後整個師團坐船飄洋過海開赴戰場去當炮灰。
日本陸軍的預備役官兵有點優勢,就是當中許多人在服現役時 ,可能參加過1931年以後東北戰事、長城抗戰或者淞滬抗戰,具備一定的實戰經驗,士兵服滿兩年現役後退伍,基本都編入了預備役。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前線兵力不足,除各常設師團需要預備役士兵補充外,又以少數現役軍官和大量預備役士兵,組成“特設師團”投入戰場。
如果特設師團裡面的基層官兵,具備實戰經驗的比例較大,則戰鬥力不弱,比如兵源地東京的第101師團,士兵當中有許多關東軍老兵,在淞滬戰場挺強悍的。如果比例特小,則剛上戰場時肯定有點草雞,就比如差點被薛嶽全殲的第106師團,兵源地並不差(熊本),但是有實戰經驗的官兵數量太少,所以一旦被包圍,戰鬥意志大大地不行。
中國軍隊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缺乏健全的兵役制度,也沒有正式的預備役部隊,所以儘管有180個師的現役部隊,戰鬥傷亡激增後,補充來的新兵卻都是之前毫無軍事基礎訓練農民,所以各師戰鬥力下降的非常厲害。從1937年底開始,軍事委員會先後組建了14個預備役師,就是抽調少量現役軍官,在後方填滿新兵形成建制。
其中最有名的當然就是預備第10師,副師長方先覺訓練有方,南昌會戰中拉上戰場一看,不比現役部隊差多少。不久方先覺扶正,預備第10師劃歸王牌第十軍作戰序列,終成抗日勁旅。
至於如今我軍的預備役部隊,其性質與二戰時期大同小異,關於其編組方式、動員方式和軍裝軍銜等情況,之前筆者有專文介紹,就不重複說明了。自今年7月1日起,所有預備役部隊不再接受軍地雙重領導,而是直接歸屬軍委垂直指揮。
-
3 # 史墨千秋
我們現在所說的軍人一般指的是現役軍人,但預備役部隊同樣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預備役部隊通常由退伍軍人及地方上的民兵隊伍組成,以少數現役軍官為骨幹,定期按計劃進行訓練。
但預備役部隊相對於現役的軍人來說,他們擁有著更多的自由,不會受到太多的軍規制度的束縛,但他們相對於普通人,還是要遵守一定的規章制度的,例如保密條令、交友細則等。
若有戰,召必回!
預備役部隊是國防力量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若是哪天爆發戰爭,軍隊需要一定的兵員補充時,那麼預備役部隊就是第一時間穿上戎裝,奔赴前線的人。
在預備役部隊中,還有著一些技術人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知識操練新兵,傳授軍事技能等,可謂是奉獻不斷。
中國最早於1955年開始建立預備役部隊,當時在成都、武漢、蘭州、昆明等軍區相繼組建了第一批預備役部隊。對於預備役部隊來說,預備役軍官將會授予與現役軍官同種軍銜。對於預備役士兵來說,則不會授予其軍銜。
他們告別了親情、告別了愛情,身著戎裝、告別喧譁,抱起那冰冷的鋼槍,投身到祖國的天南海北,肩負起保家衛國的光榮使命。沒有他們,哪裡會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向軍人致敬,向軍人家屬致敬,您們才是最可愛、最可敬的人!
-
4 # 天刑17
我先來說說募兵制下的預備役部隊。
入營做全餉兵三年。
三年後退位續備兵,月給銀一兩。
再三年退為後備兵,月餉減半回家。每年集中訓練一個月。
這樣七八年後,退出現役的續備兵、後備兵,數量就是現役士兵的四五倍。
“以五千人之餉,可養兩萬可戰之兵”。
侵華日軍,同樣有現役、預備役與後備役的區別。
與北洋募兵制預備役不同的是,日本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即所有男性國民均有服兵役的義務。
該法律將日軍兵役分為現役、預備役、後備役、補充役、國民兵役五個役種。
甲種合格者為身體素質最好,服現役;乙種合格者身體素質尚可,服補充役;丙種合格者身體素質較差,服國民兵役;丁、戊種為不合格,無需服役。
兩年現役期滿後轉入預備役,
預備役期滿後轉入後備役。
服補充兵役的日軍士兵需要在兵營內接受4個月的短期訓練即可,訓練結束後即返回家中。國民兵役則無需進入軍營,僅僅接受象徵性軍訓而已。
1938年派遣到關內戰場的六十五萬日軍官兵中,現役之佔11.3%、預備役佔22.6%、後備役佔45.2%、補充役佔20.9%。
-
5 # 鍋小震
中國預備役的形式出現時間很早,早在周朝時期就有類似的制度。
《周禮﹒地官﹒小司徒》說,“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羨。”
大概的意思是說每戶出一人為“正卒”服正式兵役,其餘為“羨卒”備用。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中國決定實行預備役制度。不過預備役部隊的組建工作沒過多久就停止了。
1957年民兵和預備役合二為一。1958年,全國大辦民兵師,實際上是否認了預備役制度。
20世紀80年代初,我軍第一個預備役師——錦州預備役師在遼寧錦州組建。至1984年,原瀋陽軍區共組建12個陸軍預備役師、26個預備役獨立團,總兵力20多萬人。
錦州預備役師試點的成功,為中國組建預備役部隊提供了依據,為完善武裝力量體制提供了實際經驗。
那麼我軍預備役部隊有何特點?主要任務是什麼呢?
我軍預備役部隊是以現役軍人為骨幹、以預備役官兵為基礎,按照軍隊統一編制編組而成的武裝組織,屬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序列,是國家後備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大特點是平時寓兵於民,在戰時可用最快速度轉為現役部隊,成建制地補充野戰軍或單獨遂行作戰任務。
與民兵相比,預備役戰備程度、裝備程度更高,組織更嚴密,作戰訓練更嚴格。
預備役部隊組建以來,平時參與國家經濟建設,急時響應國家號召處置突發情況,戰時遂行作戰任務,先後完成重大軍事演習、重大活動安保、重要賽事保障和反恐維穩、搶險救災、科研攻關等急難險重任務,發揮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
6 # 跪射俑
我軍預備役部隊是以現役軍人為骨幹,以復員退伍軍人為主要成分,按照軍隊統一編制編組而成的武裝組織。
預備役屬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序列,但不是現役部隊,也不同於民兵組織。
預備役部隊原先受軍地雙重領導,現行調整為黨中央、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領導。
中國的預備役部隊,組建於1983年3月,分軍種和兵種預備役師、團,列入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序列,授予軍旗和番號,執行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條例、條令。
1983年,
解放軍預備役部隊被授予軍旗,
此後有很多具有光榮傳統的陸軍師
陸續在改革調整中轉入預備役
原先明確的基本任務是:
努力提高部隊的軍政素質,不斷增強現代條件下快速動員和作戰能力;
切實做好戰時動員的各項準備工作,隨時準備轉為現役部隊,執行作戰任務;
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骨幹帶頭作用。
預備役師、團實行統一編制,通常按地區編組,由預備役軍官和士兵組成,配備一定數量的現役軍人作骨幹,建有精幹的師、團機關,負責組織計劃、訓練和武器裝備管理工作。
-
7 # 歷史軍魂
預備役部隊是以少數現役軍人為骨幹,以預備役軍官和退役士兵為基礎,平時進行軍事訓練,必要時可以轉為現役部隊。
中國的預備役始於清末新軍的編練。袁世凱將新軍分為常備、續備和後備三個層次。其中常備軍和續備軍的服役年限為3年,後備軍的服役年限為4年。
中國的預備役則學習於日本,日本明治維新時規定凡年滿17至40歲的男性國民必須服兵役,並制定了四種具體的兵役形式,分別為常備兵役、後備兵役、補充兵役、國民兵役。其中日本陸軍的常備兵役分為現役和預備役,日本現役部隊的服役時間為2年,服役期滿後即轉入預備役,繼續服役5年4個月。
預備役部隊是現役部隊的後備部隊,當現役部隊兵力不足時,會派預備役部隊支援現役部隊。如果都動用預備役部隊了,說明戰爭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了。因此,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一個國家的預備役部隊是不會輕易用的。
回覆列表
以日本二戰為例,從明治維新開始就開始全民徵兵政策。
但日本是小國,國家經濟不能支援很大的現役軍隊,就採用精兵制和預備役制度。
日軍本土只有十七個現役師團,但不斷的訓練軍人。
軍人退伍以後,也不是說就回傢什麼都不幹了。退伍軍人,只要年齡不算很大,身體還不錯的,定期要進行軍事訓練。
一旦爆發全面戰爭,這些預備役士兵就必須立即回到原部隊。
所以,預備役部隊經常出現士兵大於軍官的情況。
東史郎回憶,他們的小隊長在訓斥一個士兵時,友鄰部隊的一個輜重兵扛著箱子從他們中間穿過。這個20出頭的小隊長覺得丟了面子,就抽了30多歲預備役輜重兵幾個耳光。
雖然在日軍中,軍官可以沒有什麼理由就打士兵,但因對方年齡很大,可以做他的叔叔,引起了其他輜重兵的憤怒,差點將小隊長毆打一頓。
不要小瞧這個制度,為日本提供了大量作戰兵員。
1938年6月,日本開始組建了第101、第104、第106、第108、第109、第110、第114、第116等八個特設師團。
這些特設師團是第1、第4、第6、第8、第9、第10、第14和第16師團的影子師團,也就是用他們的預備役士兵組成了的,所以番號一律加100。
由於這些士兵的年齡都偏大,體力和耐力都有很大下降,訓練也很生疏,而且拖家帶口,不願意隨便去拼命,戰鬥意志步槍。
所以特設師團的戰鬥力,不能和常設師團相比,他們很快在武漢會戰後就解散回國了,是臨時編制。
當年日軍有個慣例,就是一般小隊長或者中隊長站起來大喊進攻,隨後帶隊向前衝,普通常設師團士兵即便知道有很大危險,也必須跟著軍官衝鋒。
然而對不起,對於特設師團這點是不存在的。新的軍官一到部隊,老軍官就告訴他們:千萬不要像陸軍士官學校裡面學習的那樣,一個人先衝出去,不會有人跟著你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