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卦少女醬

    北宋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中的“蔡”本就是蔡京而不是蔡襄

    奸臣秦檜,秦檜很壞但“北宋六賊”中他都排不上號而蔡京可是名列其中,足見蔡京的品行太壞(準確的說是壞得掉渣),所以在評定四大家的時候用名聲更好的蔡襄取代了蔡京。

  • 2 # 春水流的囈語

    宋四家是中國北宋時期四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的合稱,這四個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書法風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稱“宋四家”。蔡襄出生於1012年,比出生於1037年的蘇軾要大25歲,而出生於1045年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蘇軾也指導過出生於1051年的米芾的書法。蘇黃米蔡的排名,資格最老的蔡襄排名最後,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宋代書法“尚意”,是對唐人“尚法”的否定和發展。蔡襄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是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的橋樑。

    他的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宋史》甚至稱他本朝第一。他的書法風格和另外三家差異較大,因而並稱的合理性不強。

    近人張伯駒在《宋四家書》一文中指出,“按次序應是蔡、蘇、米、黃,普追讀為蘇、黃、米、蔡,以陰陽平上去順口,遂成習慣”。

    說明這一排列僅為讀音上的順口而形成,與四大家的年輩高下並無關係。但如果是這樣,古人經常把“米蔡”並稱,年輩最高的蔡襄怎麼會和最低的米芾並稱,而且兩人書法特長迥異最大。

    明清以來,有一些人認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應該是蔡襄福建仙遊同鄉蔡京(元長),後人不齒其為人,所以把蔡京換為蔡襄,還有人認為是蔡京的弟弟蔡卞(元度)。

    唐玄宗唯一傳世紙本墨跡《鶺鴒頌卷》,極為難得這對兄弟同時題跋。這對兄弟在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同科高中進士,從此登上北宋的政治舞臺,併成為重要的角色。

    歷神宗、哲宗、徽宗等數朝,宦海浮沉,波瀾起伏。兄弟都曾經做過宰相,蔡京甚至四次為相,父子權傾朝野,成了眾口一詞的“奸相”。

    蔡家兄弟初學蔡襄書法,因神宗喜愛徐浩書法,當時士大夫紛紛學之,他們也與被貶在錢塘的蘇軾一同學習徐浩書法,後學沈傳師、歐陽詢,又改學“二王”,博採諸家眾長,自成一體。

    蔡京筆法姿媚,字勢豪健,痛快沉著,獨具風格,為海內所崇尚。蔡卞作品,俊朗淳美,圓健遒麗,有兼人之功,文人士大夫的氣息。

    蔡京的字能體現宋代“尚意”的書法美學情趣,因而在當時已享有盛譽,朝野上庶學其書者甚多,連狂傲的米芾都曾經表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家兄弟。

    宋徽宗即位後,聽蔡京之言,將哲宗元祐中任職、曾對王安石《新法》不滿的大臣數百人列為“元祐奸黨”,並將其名單刻石,頒佈全國。

    蘇軾不僅被逐出京師,他在各地所題碑碣被一一搗毀,片石不存。以蔡京的地位和政治立場,和蘇軾並稱的可能性不大,因而有人認為他的弟弟蔡卞更合適。

    在二王書風的“嚴重”感染下,宋人書法一派“貼意”,充斥書壇,信札書法尤其盛行。但是,蔡卞卻是個特例,蔡卞擅行書,又長於大字,受柳公權、李邕影響較大。

    其人不光精於“貼”,且善於“碑”,所作之字,神氣充腴,穩重含蓄,風度典雅,有晉人之瀟灑,唐人之法度,又有宋人之靈展。

    清人葉昌熾《語石》評述:“世稱米、蔡,謂君謨(蔡襄)也,然君謨名位行輩均不當在米下。

    其所書碑,亦惟《劉奕墓誌》風格遒上,尚有唐賢遺矩,若《洛陽橋》、《晝錦堂記》,皆俗書也,不如以蔡元長配之。元長,書之狷者也;元度,書之狂者也。”

    明安世鳳《墨林快事》雲:“卞勝於京,京又勝於襄。”可是“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其實幸與不幸,在於人心!

  • 3 # 一笑貫長天

    應該是蔡京!

    一,如果是蔡襄的話,有必要再提一下蔡京嗎?難道只是為了證明蔡京人壞嗎?為了證明蔡京的壞而編了個蔡京本來是蔡京的,因為人品問題而被蔡襄取代?這種故事可能只有現代人能編得出。

    二,蔡京的字確實比蔡襄更具特色。蔡襄的字好是很好,可是特點不甚明顯,只能是中規中矩罷了!而蔡京的字則不然,蔡京的折筆特色顯著,前人沒有人那樣寫,後人也少有退隨者。從個性的角度看,蔡京顯然比蔡襄突出。

    三,徽宗是書法大家,當時的書法大家也很多,徽宗能獨寵蔡京與其文采有關,但也不能排除其書法卓越的成分啊?其實,對於蔡京來說其書法要比文采更能打動徽宗的心。

    有人可能會說蔡襄也曾被蘇軾評價為我朝第一,感覺是謙詞的成分大些。蔡京也曾被米芾說是自柳公權後的第一人,當然其中有奉承的意思,但是,米芾說蔡京不得筆確實事實,而且個人感覺蔡京如得筆,即便是米芾也需退居其次!

    我的結論是宋四家應該是蔡京的!

  • 4 # 陳海良書法藝術

    蔡襄,最有名的頭銜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北宋四大家”之一,他和蘇軾、黃庭堅、米芾開創了宋朝書法的高峰。但是在歷史上對四大家一直以來存在一些爭議,那就是這個“蔡”到底是蔡京還是蔡襄?

    蔡襄《離都帖》

    其實最開始的北宋四大家裡面的蔡的確是蔡京,只是因為後來蔡京成了遺臭萬年的大奸臣所以被蔡襄取代,如果單論書法成就,蔡京是高於蔡襄的。而他們兩人也確實是有關係的,同為福建省仙遊縣楓亭鎮蔡氏,論輩分蔡襄是蔡京的堂哥,年齡相差三十五歲,兩人的為官之道也是南轅北轍,蔡襄做官三十五年,勵精圖治,修路修橋,造福一方經濟,受百姓愛戴;而蔡京四次做宰相,卻是貪贓枉法,排除異己,留下千古罵名。

    蔡襄為官正直,曾經兩次任泉州知州,期間還做過福建轉運使等,為福建、為泉州百姓做了無數功德千秋的好事,建橋、修路,改進武夷製茶工藝,發展地方經濟,提高百姓收入等,均是蔡襄任職期間利國利民的政績。

    蔡襄開始主持建造萬安橋,創造性地使用了近代稱之為“筏型基礎”的建橋工藝,是橋樑建築史上的重大突破。種海蠣以固橋基,於橋上下兩側灘塗上,植石以附蠣,以減緩江流速度,不至於動搖橋墩兩側基礎,被認為是世界上生物學運用於建築上的先例。因為橋建在洛陽江上,也叫洛陽橋,現在已有九百多年曆史,成為中國四大古橋(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之一,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從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經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偉大石橋。

    蔡襄《腳氣帖》

    蔡襄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他還是茶學家,為福建茶業及茶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唐代孫樵《送茶蕉刑部書》,書中記載:“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種)產於“建陽碧水丹山之鄉,系月澗雲龕之品”。當時建溪流域所產品茶統稱“建茶”、“建茗”。宋代丁謂任福建轉運使監製御茶時,尤重御茶採摘製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採其芽,日數千工繁而造之、逼社即入貢”。由於採製甚精,在丁謂手中,北苑茶已譽滿京華,號為珍品。

    蔡襄任內大力倡議官吏,發動百姓,在從福州大義至泉州、漳州等七百餘里的官道兩旁栽植松樹,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能為過往行人在夏日提供庇廕之便, 因此還流下了歌謠傳頌:“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在一千年前蔡襄就有了環保意識,採取治理水土的措施,可以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環境保護第一人!

    歷史上眾多史籍記載了蔡襄的不凡生平,如歐陽修的《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公諱襄,字君謨,興化軍仙遊人也。天聖八年,舉進士甲科,…四年,以右正言直史館,出知福州以便親,遂為福建路轉運使,復古五塘以溉田,民以為立,為公立生祠於塘側,又奏減閩人五代時丁口稅之半。”喻政修纂的萬曆版《福州府志·蔡襄傳》亦云:“蔡襄字君謨,仙遊人。慶曆間,由左正言直史館,乞郡養親,出知福州。未幾,改轉運使。復五塘以溉民田,又奏減五代時丁口稅之半。……嘉祐初再知福州,復疏導附城湖浦”。

    讚頌蔡襄的記載詩文從宋代開始就從未間斷,他為民請命,削減賦稅,興修水利,監製茶業等等功績為老百姓世代銘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之窗好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