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界觀
-
2 # 品味老劇
韓信平定了魏國、趙國、燕國,平定齊國後,韓信派人像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覆無常的國家,應該設一個王來統治,我希望做假齊王,這樣局勢才能安定。劉邦此時正被項羽圍在滎陽,看到韓信的上書,氣的都冒煙了,大罵韓信不來就滎陽之圍,卻想自立為王。此時張良踩住劉邦的腳說:現在漢軍被困作戰失利,切不可惹怒韓信,不如趁此機會,封他做齊王。劉邦也平靜下來說:韓大將軍平定諸侯國,要做就做真齊王。於是派張良前去軍營立韓信做齊王。
從上述可以看出,雖然韓信統領數十萬軍隊,可是卻沒有背叛劉邦,所以以假齊王來試試劉邦對自己的心思。卻沒想到劉邦封他做真齊王,韓信情商低以為劉邦這是信任,其實劉邦只是利用,這會還離不開韓信,不得不依靠你。項羽聽聞援齊國的楚軍被韓信打敗,龍且也戰死了,他也看出來了,此時韓信幫那一邊哪邊就能得天下,就派出武涉前去勸說韓信:楚漢爭奪天下,你幫助漢王,項王肯定會敗亡,今天劉邦不殺你,是因為項羽還在,項羽一死,劉邦必然要收拾你。足下不如自立為王,兩不想幫,與二人三分天下。韓信嚴詞拒絕,表明絕不會背叛漢王劉邦。韓信的謀士蒯通也知道韓信的想法,也勸說韓信,你功高震主,名高天下,將來天下絕不會有你容身之處。韓信此時有點動容,但韓信還是不忍心背叛劉邦。
韓信向劉邦要假齊王,是想讓劉邦封他真齊王,所以有要挾劉邦的意思。可是他又不願意背叛劉邦,這與韓信從前的經歷有很大關係,從小就讓人看不起,沒人願意重用他,蕭何向漢王舉薦他當了大將軍,他感激劉邦對他的重用和賞識。以前有個老婦人給他吃過幾次餅,他封王以後,送給老婦人千金。足可以看出韓信是個有感情的人。
韓信也知道劉邦不會真的這麼信任他,可是他沒得選擇,如果自立為王,他只是當將軍的料,根本管理不了國家,所以只能選擇劉邦,希望劉邦念自己的功勞和苦勞,能夠放過自己,可是還是難逃一劫啊。一代戰仙被呂后殺死。
-
3 # Dieanotherd232117084
應該說,韓信在軍事上是個巨人,而在政治上是個侏儒。對一些事的處理隨性而為,不計後果。這也是到導致他後來不能善終的根本原因。
我們知道,韓信是漢初三傑,開國功臣。與張良,蕭何,一起協助劉邦創立漢。特別是韓信的功勞更大,以至於劉邦賞他三齊王,五不死。而他做的一些事兒卻讓人不敢認同,一個是拜將之時受劉邦的躬拜,在古人那種極注重禮節等級的社會,讓一個君王給臣子拜,而你居然還坦然接受?第二個就是這個假齊王的事了。楚漢之爭的關鍵時期,劉邦讓在齊國發展的韓信信回師一同對付當時還處於優勢的項羽,而韓信居然聽了謀士的話要劉邦封他個假齊王,估計當時劉邦心裡定是萬馬奔騰,從此就有了隔閡。
而在自己滅了項羽,自身實力達到最大時,謀士勸他趁機自立為王,反了劉邦。他卻要念及劉邦的知遇之恩。
真的是不會玩政治的人,被會玩的玩壞了。大漢創立後,張良都知道功成身退,而韓信被徒為楚王,淮陰侯後還不知進退,功高震主而又比君王大臣年輕二三十歲,倘若劉邦,張良蕭何這些人都死後誰還震的住你啊!最後實在賞無可賞,只能賜你一死了!
-
4 # 遙望燕園
項羽使者武涉和韓信謀士蒯通勸韓信自立之時,韓信已被劉邦承認為真·齊王,何必要自立為王呢?自立後,不也是在齊地,當自己的齊王嗎?自立後的齊王,就比劉邦承認的真·齊王當得穩當嗎?
韓信少時,因家貧又不能推舉為吏,還不能為商賈,所以只好寄食人家,受盡白眼,當漂母給韓信遞上飯食,韓信發自肺腑地表示感謝,表示日後發達必將厚報後,反倒被一陣奚落。
更可氣的是,街頭少年都無事生非,欺侮韓信。
試問,有著如此不堪回首之經歷的韓信,最缺的是什麼?是面子!
而項羽,始終沒有給過韓信面子。
最初,韓信在項梁帳下效力,不得重用,之後在項羽帳下效力,數以策幹項羽,依舊不得重用,韓信看不到出頭的希望,才在秦滅後卸去楚軍的軍裝,跑到漢營效力。
後來,韓信接連滅了魏豹、陳餘、趙王歇,勸降了燕王臧荼,偷襲了齊地,斬殺了項羽手下第一猛將龍且,韓信的才華已經得到世人的認可。
但高傲的項羽,還拿著不可一世的態度對韓信,竟然派派一個之前跟韓信沒打過任何交道也沒有名氣的人跟韓信何談,分明是沒把韓信放在眼裡,換你是韓信,你會這麼容易接受項羽的建議嗎?
你項羽是西楚霸王,佔據著楚地,我韓信也是真·齊王,佔據齊地,咱倆是平等的!而你項羽,雖然自號西楚霸王,是曾經的天下共主,但如今是腹背受敵的孤家寡人,而我韓信是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你想跟我韓信結盟,不該派個重量級人物過來嗎?
如果你項羽派來的是項伯和鍾離眜,誠意做足了,或許還有機會說服韓信。
相反,劉邦就給足了韓信面子,原本上,韓信的軍隊都是打著劉邦的名義招募的,韓信手下重要將領,大多是劉邦的心腹,但劉邦還是派去自己最重要的謀臣、亦師亦友的張良去為韓信搞稱王典禮。
因此,換成你是韓信,你也會毫不猶豫地拒絕沒把自己放在眼裡的項羽。
可惜,在垓下被劉邦、韓信、彭越、臧荼等人圍住的項羽,仍舊不思悔過,仍舊那麼地驕傲地宣稱自己勇猛,所以霸有天下呢!
至於蒯通為韓信提出的三分天下之計,韓信應當是深思熟慮過的,最後認為時機未到,所以婉言拒絕了蒯通。
韓信的傳記中記載過,蒯通第一次向韓信提出自立後,韓信以“義”的名義拒絕了,第二次提的時候,韓信以“我將考慮”為藉口,拒絕了,蒯通便開始裝瘋。
我們都清楚,“我將考慮”便是“我已經考慮過了,我不接受”的意思。
韓信並非世人所想的那般,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弱智,韓信能從一個無名小卒成為一個名正言順的諸侯王,其政治頭腦決不簡單。
單是收服李左車一事來看,即可證明其過硬的政治頭腦。
韓信在第一次拒絕蒯通自立後,也一定慎重地考慮過蒯通的建議,韓信謀劃來謀劃去,發現時機不成熟,自己新到齊地,根基不穩,帳下又多是劉邦的心腹掣肘,所以三分天下之事,只能暫緩。
後來,韓信在項羽戰敗劉邦稱帝后,接受遷徙到楚地為王,也曾考慮過反了,也是因為新到楚地,根基不穩,所以獻上鍾離眜人頭以求取得劉邦的信任,為自己爭取時間。
奈何,劉邦下手太快,沒給韓信喘息的時間,一代政治新星,迅速隕落。
回覆列表
韓信,打起仗來天下無敵,其軍事影響力之大可見一般。他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沒有足夠的政治遠見,情商不高,待人處事處處可見他的善良和單純,沒有那麼多小心思,小九九。才造成他一系列奇怪的行為,他一門心思只有兵法。他打下南韓後,要劉邦封他做假齊王,其實韓信最初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考慮。是他手下的謀士說的,韓信也把這件事想得很簡單,殊不知,他的謀士也罷,劉邦也好,他們想到的可是很多。他的謀士希望韓信自立,若是這樣,自己不就是汗馬功勞了嗎?可韓信沒有這麼多的政治遠見,沒有政治主張。他很相信自己的謀士和朋友,矛盾重重。後來,韓信的實力壯大,劉邦和項羽的命運掌握在他手裡,謀士蒯通再次建議他自立,三分天下。他完全有這個實力,論打仗,當時都不是他對手,而且他的兵力最大。
可是,韓信因為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就這麼簡單,他是個有恩必報的人,單純且善良的人。不論蒯通和他怎麼講,劉邦將來不會放過他,他都不聽,他甚至說,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劉邦不是這樣的人,劉邦對自己一直都不錯。還有一次,韓信帶兵打了勝仗,劉邦很高興,要封賞他,韓信竟然拒絕了,還說讓劉邦把封賞給另外一個人,因為那個人功勞才最大。韓信其實就是很單純的從他將軍的位置做到賞罰分明而已,可是劉邦不高興。
因為,自古以來,君王要封賞誰,那是他的自由,豈容他人僭越,你韓信不要就算了,還要替我做主給別人,是不是哪天,我也要聽你指揮。事後,蒯通和他說這是不對的,韓信卻說他沒有考慮這麼多,就是想給立功勞的兄弟應有的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