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尋蹤

    這事還真不是亂編的,確實存在過。

    由於滿清入關建朝,有著歷史的特殊性,遵循自己民族特有的傳承習俗,異於中原王朝長期奉行的“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

    由於歷代中原政權尊崇儒學,尊卑等級觀念是十分森嚴的。歷代皇帝后宮無數,子女眾多,如何避免兒子們爭奪皇位,也是十分頭痛的問題,因為爭位兄弟相殘、禍起蕭牆的事也屢有發生,比較著名的如“玄武門之變”。

    而嫡長子繼承製規定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皇帝的兒子們,皇后生子為嫡,嬪妃所生為庶,跟大戶人家差不多。雖然都是龍種,皇后生子要更為尊貴。

    這個制度雖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奪位的慘劇,但也有很大弊端,那就是繼承人從生下來就確定了,沒有“擇優選擇”。如西晉武帝司馬炎,因為有這麼個制度,將位子傳給了傻子晉惠帝司馬衷,而不是傳給各方面優秀的司馬攸,直接導致西晉數代而亡。

    清朝秘密立儲制度

    滿清不搞嫡長子那一套,誰能幹誰上,傳給誰是老皇帝來指定的。皇太極、順治、康熙三位,跟嫡長子都不沾邊。但是,這種公開立儲制度,到了康熙傳位時,被眾皇子你死我活的爭奪搞得心力交瘁。

    目睹兄弟相殘、深受其害的雍正繼位後,決定以秘密立儲制度來避免這種骨肉相殘的慘劇。不再公開立儲,直到駕崩後,誰是繼任者才能大白天下。

    具體程式是:皇帝親書立儲聖旨一式兩份,一份由皇帝隨身保管,另一份入“立儲匣”,放於乾清宮所懸“正大光明”匾額後。皇帝駕崩後,由數名指定御前大臣共同拆封,共同驗證,對照無誤後當眾宣佈繼任者。

    透過秘密立儲制登位的清朝皇帝

    自雍正後,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位皇帝是透過這種制度繼位的。而之後的清皇,大都年幼早夭,子嗣稀薄。如咸豐只有同治帝獨子,而同治因染病早崩,未留子嗣,其後的光緒帝亦是如此。

    因此自咸豐駕崩後,再無必要秘密立儲,該制度也漸行終止。

  • 2 # 楚風說歷史

    封建王朝皇位的繼承法則一般都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嫡長子在封建社會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這一點在明朝體現的最明顯,就拿朱元璋來說,一直就把朱標當成接班人培養,朱標的太子之位無人可以撼動。後來甚至朱標死後,朱元璋也不考慮兒子,直接傳位皇太孫,明朝的嫡長子地位一直就比較高。而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所以清朝的傳位方式就和明朝的不大一樣,它比較追尋誰有能力,誰有實力,誰繼位。但是這樣也比較有壞處,就容易發生奪嫡事件,尤其是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最為明顯和激烈。

    康熙皇帝晚年也被立褚的事情耗費了很大的精力,眾皇子之間的勾心鬥角極其嚴重。這裡我們就不說九子奪嫡的事了,要真說一萬字也說不完啊!咱們說一下秘密立褚,雍正皇帝繼位後,為了防止出現父親康熙年間眾皇子為了爭太子之位而兄弟相殘的事情發生,所以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於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王公大臣時宣佈:“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加審慎,此事雖不可舉行,然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這就是清朝的秘密立褚,有人說萬一有人把正大光明牌匾後面的密信換了怎麼辦。這個問題你能想到,雍正皇帝這麼聰明也肯定會想到,所以雍正皇帝身邊還有一封密詔,由皇帝隨身攜帶,等皇帝死後,把兩封密詔拿出對比,直接擁立新君。

    還有其實雖然雍正皇帝就開始實行了秘密立褚,可是真正走秘密立褚程式的只有乾隆一人,也就是說真正從正大光明牌匾後面取出詔書繼位的只有乾隆一人。嘉慶皇帝繼位時,乾隆還活著,所以是乾隆禪位於嘉慶。

    後來道光帝繼位時,正大光明牌匾後面沒有詔書,後來在嘉慶皇帝身邊的小太監身上找到一份詔書,道光帝也是清朝唯一的一個嫡長子繼位的。至於咸豐帝也是道光帝在彌留之際,拿出的詔書,不光傳位咸豐帝,而且還特意交代讓奕昕輔佐咸豐帝,這也是因為道光內心的糾結。咸豐以後的同治是咸豐的獨子,所以也就沒有任何懸念了,就這一個兒子只能立他。同治皇帝以後都是慈禧太后懿旨立褚,所以很沒有所謂的秘密立褚之說,正大光明牌匾後面更沒有什麼匣子了!

    乾隆皇帝是第一個秘密立褚的受益者,所以乾隆繼位後大加讚賞秘密立褚的好處,其實秘密立褚確實有一定的好處,可是也有一定的壞處。皇帝選擇傳位之人完全由皇帝一人絕對,沒法聽從大臣的意見,容易出現所立之君能力並不一定很強,就像咸豐帝,造成國家民族的災難。

  • 3 # 聾王異史

    雍正在爭皇位時得了便宜,但又覺得如果兒子們效仿他大動干戈,自己在九泉之下心也不安,於是把立儲密詔放在20米高的牌匾後,這辦法靠譜嗎?九子爭嫡留陰影

    1675年康熙立剛剛2歲的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這個太子運氣不是很好,遇到了長壽的老爸,到了40多歲了,他爹身體還棒棒滴。胤礽性子特別急,在外面亂說話:“哪有太子40歲還沒有繼位的?!”康熙知道了不高興,有一次太子竟然跑到老爸的臥室偷看老爸在幹啥,結果被康熙發現,以“賦性奢侈”“暴虐淫亂”“語言顛倒,竟類狂易之疾”為由廢了他的太子位。後來康熙看到其他兒子虎視眈眈地盯著太子位,怕出亂子,就恢復了胤礽太子地位。沒想到胤礽又勾結大臣結黨營私,康熙大怒,第二次廢太子,並把他關了起來。

    沒有了太子,康熙的九個兒子都動了當皇帝的心思,開始互相傾軋,兄弟相殘的事。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當了雍正皇帝,其餘的皇子下場就悲慘了,殺的殺,關的關,被流放的流放。

    防止兒子爭皇位秘密立儲

    這場宮廷爭鬥在雍正皇帝心中留下深深的陰影,為了防止後代再出現骨肉相殘的悲劇,雍正一登上皇位,就召開立儲大會,先洗白自己,講述了自己是透過遺詔繼承皇位,沒有幹偷雞摸狗的事。然後話鋒一轉,宣佈已經寫好立儲密詔,並想好了一個隱藏這個秘密的好辦法。

    雍正說:“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

    這段話裡有幾個關鍵詞——最高處、密封、這個是備份。

    這個方法保險嗎?

    古代雖然沒有保險箱,但機密的東西都會鎖在箱子裡,比如大宋朝時,趙匡胤的母親就把立趙光義為繼承人的約定鎖在她的梳妝盒裡,稱為“金匱之盟”; 《三俠五義》中襄陽王把謀反證據盟單蘭譜藏在機關重重的沖霄樓裡,錦毛鼠白玉堂想偷看結果喪了小命。雍正把這麼重要的東西話牌匾後,這心也太大了吧!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密詔容易不容易拿到。亁清宮高二十多米高,這個牌匾至少有十幾米,又在內宮大殿上,平時人來人往,夜晚有侍衛巡邏,想用梯子肯定不可能。

    不怕飛賊嗎?其實飛賊是小說中的傳說,輕功再牛的人,別說20米的大殿了,不借助工具,連宮牆他們也跳不過去。

    其實拿到也沒用,一是無法修改,因為密詔是用漢、滿、蒙三種文字寫成的,修改起來想不留痕跡是不可能的。民間傳說雍正把“傳位十四阿哥”改成“傳位於四阿哥”,看似很合理,但這是不懂歷史的人瞎咧咧,因為當年的“於”字只用在姓中,文章中“於”都寫成繁體字“於”,因此雍正改遺詔是假的。二是牌匾後的密詔只是個副本,正本在皇帝手裡。副本的作用是起個對照印證的作用。

    也就是說,只修改牌匾後面的密詔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那只是個招牌貨,就是告訴大家,我已經把太子 立好了,你們不要爭了,等我掛了你們按照上面的做就行了。

    後來乾隆時沒有按照他爹的意思辦,只有嘉慶、道光、咸豐三個皇帝是在正大光明匾後放了密詔。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立誰當皇帝都是慈禧老佛爺一句話,宣統連個立儲的機會都沒有,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投降的錢謙益為何比寧死不屈的馬士英名聲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