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XP宗小胖

    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項羽和項梁少年時,看見秦始皇到會稽遊玩,就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而且項梁曾教項羽讀書練劍,項羽就對項梁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可見項羽少有大志。

    項羽自揚名起,可以稱作一路高歌,短短八年經過鉅鹿之戰、彭城之戰最後項羽和劉邦在鴻溝定下鴻溝和議中分天下。

    最後和劉邦垓下之戰,項羽大敗,最後退到烏江邊上,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為理由拒絕,並把自己坐下馬寶馬賜予亭長。隨後,項羽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

    不得不說這才是項羽,無論對誰一生無懼,最後雖然敗了,但是也是一個響噹噹的漢子。

  • 2 # 汔可小休

    項羽是個好面子的人,江東子弟跟著他出來打天下結果一個都沒能回去,項羽就算不死回到老家也會被江東老少爺們的口水淹死!實在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想想還是算了吧一了百了好歹留個好名聲!

  • 3 # 去創作就好了

    不管是不是英雄,首先都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慾。

    1.事業上,項羽最牛逼的時候是分封諸侯的時候。可以說是指點江山。然而烏江的時候,只剩下一個人,一匹馬,落差大小,不言而喻。滿滿的失落感。

    2.你實力強曾經欺負過一個人,而且差點欺負死他!現在反過來了,他像當年你欺負他一樣的欺負你,你該如何應對?滿滿的恥辱感!

    3.你心愛的姑娘突然沒了。驟然失去摯愛,你所做的一切都沒了意義。滿滿的孤獨感。

    4.理想主義者,在面對理想崩塌時,內心失去了奮鬥的動力。從項羽分封諸侯時可以看出,當本可以當皇帝,可他卻想各自安好,各人回到各人地盤,過各人的日子。這樣才不會有紛爭。然而紛爭卻是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地盤造成的!一個理想崩塌的人,滿滿的絕望感。

    你說一個滿滿的失落感,滿滿的恥辱感,滿滿的孤獨感,滿滿的絕望感的人,也許自殺是一條挺好的路!

  • 4 # 天涯海角任平生

    項羽英勇無比,能征善戰,曾經分封諸侯,到最後卻不肯過江東,自刎而死。

    那麼他執意自刎而死,原因何在呢?

    1、從歷史記載來看,他頭腦簡單,常常意氣用事。在他看來,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尊嚴喪失,能挽回的尊嚴只有一死,就像他自己說的,“無顏見江東父老”。

    2、家族遺傳。歷史記載,項羽祖父項燕在與秦軍作戰失敗後,自刎而死,其父親也在那場戰役中戰死。父祖的英勇事蹟想必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裡。

    3、他雖是一介莽夫,但是也不是痴傻之人。他也會想過退到江東一事,但退往江東未必能重新崛起,很可能會繼續一敗塗地。首先,他與叔父率八千江東子弟起義,如今全軍覆沒,只剩他一人,江東民心盡失。再者,他到江東也需要時日重整旗鼓,漢軍強大,定會窮追不捨。如若他在江東再次戰敗,那麼臉面丟的就太大了。

    4、當時社會崇尚信義自尊。二桃殺三士、一諾千金、捨生取義等典故皆出於那個時代,社會風氣如此,想必貴族出身的項羽也深受影響。

    5、歷史沒有記載虞姬的結局,但是十有八九是自刎而死。若果真那樣,那麼項羽內心定會心如死灰,生無可戀。因為曾經的江山、名望、兵馬以及女人都沒有了,自己還有可留戀的呢?

  • 5 # 昊哥愛音樂

    項羽只適合做將帥,但不適合做君王。項羽有勇有謀,殺伐果斷,講義氣,重情義,講原則。但對於無賴出身的劉邦毫無勝算,因為劉邦原本就是個無賴,不講義氣,有心機,做事可以不講原則只重結果。從項羽帶兵攻入秦都後不稱帝只封王就可以看出項羽沒有稱帝之心。項羽在滅秦分封十八路諸侯後實力還是十分強悍的,但在楚漢相爭中因為自己的仁義之心,錯失了許多良機逐漸處於弱勢地位。前面講到項羽講義氣,是性情中人,自然不服劉邦後來居上,這為他烏江自刎留下了伏筆。公元前202年,韓信佈置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項羽帶兵突圍,然並沒有突圍成功,只好又帶兵回到垓下大營。這天夜裡只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裡還夾著唱歌的聲音。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由漢營裡傳出來的,唱的淨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還真不少。項羽聽到四面楚歌,知道這下完了。於是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音zhuī)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一連唱了幾遍。當時項羽最寵愛的虞姬知道項羽是放心不下她,虞姬不想拖累項羽,於是跟著歌聲翩翩起舞,舞畢便割頸自刎,項羽悲痛欲絕。當夜,項羽跨上烏騅馬,帶了八百個子弟兵衝過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矇矇亮,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連忙派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一路奔跑,趕到他渡過淮河,跟著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兒。項羽遇到一旁的莊稼人,便向他問句,農人知道他是西楚霸王,不想給他指路,就隨便指了一個方向。項羽越跑越覺得不對勁,於是改道向東跑去,最後跑到了烏江,然漢兵也追至了烏江,經過一番激戰,最後只剩下了項羽。項羽一向心高氣傲,看到追隨自己的將士都死了,他明白劉邦不會放過他,即使回去也會連累江東父老,就就連最心愛的女人也為他而死,他又不肯屈服於是拔劍自刎了。一代霸王就這樣隕落了!

  • 6 # 王安說

    向生而死,剖析項羽自刎烏江的內心世界

    北宋王安石關於項羽有一首詩: 《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項羽從24歲起兵,歷時八年在戰場上縱橫馳騁,難遇敵手,但他性格上的弱點,再加上戰略上的疏忽,使得他最終於公元前202年兵敗垓下,逃至烏江邊,《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

    渡過烏江意味著生,不渡烏江意味著死,在生和死之間,霸王項羽毅然選擇了烏江自刎。本有逃生的願望,江邊有小船可以渡過烏江,他已經可以逃生,但項羽為什麼又不肯渡江呢?為什麼最後卻自刎烏江邊?其中的原因何為。

    第一、天之亡我。這是項羽自刎的天命觀,戰國時期的人對天命信任無極,他認為今天的敗局是老天的安排,人鬥不過天,大勢已去,項羽自知無力迴天,只能認命。

    第二、恥於起兵。項羽起兵時帶領江東八千子弟兵西渡烏江打天下,現在就我一個人活著回來,即使是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他們,這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知道如果我再要起兵的話,那是恥辱,與其恥辱的活著,不如我悲壯的自刎,給江東父老和死去的八千兄弟一個交代。所以遠在宋朝的王安石也認為項羽大勢已去,再也無力起兵,才寫下了文章開頭的《烏江亭》詩作。

    第三、懺悔意識。從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開始,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組織8000子弟兵反秦開始,中間經過項梁戰死、鉅鹿之戰、滅秦之戰、楚漢相爭,在長達8年的征戰中,天下生靈塗炭,百姓遭殃,面對垓下失敗,其已經有了極強的懺悔觀念,心痛天下蒼生,導致其內心柔軟。

    第四、楚地盡失。垓下之戰前夜,項羽的10萬疲憊之師已被以漢軍為主力的諸侯聯軍團團包圍,且包圍其的軍隊唱起了楚歌,即四面楚歌,此舉使得項羽及其軍隊以為楚地已被漢軍佔領,頓時軍心奔潰,項羽才率領八百騎兵倉惶出逃至烏江邊尋求生路,聽了烏江亭長的話後動搖了其東渡烏江的信心。但即便是楚地未丟,其能夠成功逃到楚地,漢軍強大的軍力也會很快到達楚地,不滅項羽不罷休,如此也必然招致江東父老殺身之禍。

    項羽起兵時24歲,死於31歲,短短的八年時間承載了他反秦和滅秦的偉大抱負,也記錄了其楚漢相爭的人生高開低走,這是項羽本人的悲哀,也是歷史的悲劇,但項羽作為英雄的高大形象永遠立於後世,其歷史功績和個人奮鬥中的失誤值得後世銘記和汲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師喜歡上自己的學生有問題嗎?相差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