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合歡蠲忿

    典出三國時期閩籍道醫董奉,據《神仙傳》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根據董奉的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滿”、“杏林滿園”或“譽滿杏林”等成語來讚揚醫生的高明醫術和高尚醫德

  • 2 # 夢繪千秋

    "杏林"-詞是中醫界常用的詞彙,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詞典出漢末 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醫技,與當時的華倫、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據《三國志·士燮傳》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惡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藥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並灌入少許水,捧其頭搖消之,食頃,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張開眼睛,手腳也能動彈,"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類似的記載詳見於《神仙傳》中,由此可見董奉醫術的高 明。

    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蹟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二萬餘人。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話語來讚美象董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

    明代名醫郭東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種杏千餘株。蘇州的鄭欽諭,庭院也設杏圃,病人饋贈的東西,也多去接濟貧民。明代的書畫家趙孟(兆頁)病危,當時的名醫嚴子成給他治好了,他特意畫了一幅《杏林圖》送給嚴子成。

  • 3 # 歷史的長河

    大部分人應該都有去看過中醫的經歷。很多中醫診所,牆上都掛有一個錦旗,寫著“杏林高手”,或者“杏林春暖”。這些錦旗一般都是患者送去的(不排除也有自己掛的),用來表示醫生醫術高超,醫德高尚。很多中醫院裡的大樓都以杏林命名,比如杏林苑,杏林部,杏林居。

    為什麼人們會用杏林來指代中醫呢?這和三國時期的一位道德高尚的醫生有關,他的名字叫董奉。

    東漢末年的建安時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人才產量最密集的時代。建安的人才屬於井噴模式,那一大把三國豪傑幾乎都誕生在這個時代。除了文臣武將外,還有建安七子,七位網路作家,一寫東西就火遍全網,比如曹家三父子。建安時代,還同時誕生了三位神醫,華佗、張仲景、董奉,合稱建安三神醫。

    華佗和張仲景名氣很大。華佗是手術愛好者,世界最早的麻醉藥物——麻沸散的發明者。張仲景被後世稱為“醫聖”,寫出了為中醫貢獻巨大的《傷寒雜病論》。

    還有一位神醫就是董奉,杏林就源於董奉。

    關於華佗有很多傳說,比如給關羽刮骨療毒,這個故事家喻戶曉。其實據《三國志》正史記載,關羽確實有刮骨療毒過,但是主刀醫生並不是華佗。究竟是哪位神醫,史書沒說名字,反正不是華佗,因為關羽手臂中箭是在219年的樊城之戰,而華佗早在208年就被曹操殺了,他不可能從地下爬出來給關羽做手術吧。只不過後世人同情華佗,喜歡華佗,羅貫中把故事安在了他身上。

    關於董奉也有一段傳說。董奉是福建人,長期在南方行醫,懸壺濟世。有一次,董奉走到交州,也就是現在的廣西、越南北部一帶,碰到了交州太守士燮。我們以前寫過士燮,這個人雖然在三國時代只是個小人物,但在越南卻受到世代崇拜。董奉碰到士燮時,士燮已經下了病危通知書了,因為已經垂死3天了。董奉瞭解了士燮的病情,拿出3粒藥丸放到士燮嘴裡。沒多久,士燮手腳竟然動了,面板也從死態開始轉活,半天后竟然能坐起來了,4天后就能說話了。後來士燮發動叛變,當時董奉住在士燮府上,士燮害怕董奉走漏風聲,想把董奉殺人滅口。董奉利用他自己發明的氣功成功裝死,躲過了暗殺,逃到了廬山隱居。

    董奉救士燮又裝死逃跑的故事在當地民間也傳播很廣。但這個故事絕對不是真的,因為士燮死於226年,董奉生於220年,那時只有6歲。6歲的小孩又會煉藥又會氣功的,除了太上老君旁邊那兩小孩外,真沒有別人了。

    不過,董奉在廬山隱居過是真的。《潯陽志》記載,董奉在廬山的大中祥符觀裡呆過。《廬山志》記載了董奉在廬山一帶做過的一些善事。比如董奉在江西一帶行醫,一個縣官的女兒得了重病,無人能治,眼看就要完了。縣官聽說董奉在附近,立刻預約董奉。董奉治好了女兒,縣官非常激動,要把女兒嫁給董奉。不過董奉已經有妻子了,董奉常年在外行醫,妻子一人在家很孤獨,董奉就把縣官的女兒收為乾女兒,讓她經常去陪陪自己乾媽。這事很溫暖,可操作性也強,應該是真的。

    董奉這種高超的醫術,讓很多人都慕名跑來找他看病。董奉看病有一個特點,基本不收錢,董奉只有一個要求:如果你是重病患者,痊癒後你就在我家後山上種五顆杏樹。如果你是小病患者,痊癒後你就在後山上種一顆杏樹。不收錢,只收杏樹。

    幾年之後,後山上的杏樹成千上萬顆,蔚然成林。這就是杏林的來歷。董奉不僅醫術高超,更有高尚的醫德,受到了後人世代敬仰。董奉的杏林也就成了醫家的代表。所以中醫界也叫做杏林。

    董奉是個非常有經濟頭腦的人,你不要以為這片杏林他種著給人看的。董奉在杏林邊蓋了一個倉庫,儲存杏子。如果有人家有多餘的東西,比如穀物、衣物等等,可以拿到董奉這裡來換杏子。慢慢的董奉的倉庫儲存了很多物資,一些困難時期,董奉把這些物資拿出來救濟民眾。也有土豪來買杏子,賺的錢董奉就拿去旅行,到各地採草製藥。

    除了董奉的品德,他的經濟頭腦也值得我們學習。董奉就靠一條“杏樹掛號”的辦法,不僅做了醫生,還做了慈善家,還做了旅行、揹包客,幫了大眾又幫了自己。這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到的。

  • 4 # 暗夜精靈小Moon藥師

    相信很多去醫院看病的人,都會發現好多醫院的門診樓都稱之為“杏林院”、“杏林樓”等。

    杏林的由來

    “杏林”的由來,是關於一個叫董奉的名醫。

    相傳在三國時,吳國有個醫生叫董奉,曾救人無數,但是他給人治好了病,卻不收酬禮,為了答謝董奉,經他治癒的重病人,就在他家附近種五株杏樹,輕病人就栽一棵。

    就這樣過了幾年,那地方變成了杏林。

    從此,“杏林”一詞便成了醫學的象徵。

    所以,有些患者治好了病,也會給主治醫生送錦旗,上面寫著“醫德精湛、杏手回春”!

    其實,除了“杏林”還有幾個詞也是關於中醫的。

    比如“懸壺”:“懸壺濟世”!

    “岐黃”:被視為醫家之祖!

    “青囊”:青囊相授等!

  • 5 # 地道的兩廣人

    “杏林”典故

    “杏林”一詞,來源於董奉在江西廬山為百姓治病的故事。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君異每年貨杏得谷,旋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董奉隱居廬山之中,其給百姓治病,從不收取錢財,只讓病人愈後在其屋前屋後栽種杏樹即可。病重者栽五顆,輕者栽一顆。如此十年,共得杏樹十萬餘株,蔚然成林。春天來臨,眺望杏林,滿目芳華,董奉感到十分的欣慰。春華秋實,待到杏子成熟時,他對人們說,誰要買杏子,只要拿米來換就行。然後董奉又用杏子換來的米,救濟貧苦百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隨著我們的長大,人與人之間會逐漸變得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