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天馬行文

    北魏時期,孝文帝把他的都城從山西平城遷到了洛陽,在繼承他父親王位的同時,他也繼承了對佛教的信仰。當他看見洛陽城南12公里處,那龍門山鬱鬱蔥蔥,猶如蒼龍般東西橫臥,造化神功將其攔腰劈開一個缺口,形成了兩山對峙、伊水中流的天然景象,伊水兩岸的崖壁立刻使孝文帝產生了刻石鑿像的念頭。雖然龍門屬石灰岩,質地堅硬,不易雕像,但是龍門石灰岩的石質卻十分細膩, 雕刻出來的造像更為秀美而傳神。 公元493年,龍門山上響起了叮叮噹噹的聲音,無數工匠開始雕鑿龍門石窟。這些工匠隸屬石窟丞,作為特殊工種,他們一般都是子承父業,因為皇家世代開鑿石窟,他們也必須世代為皇家服務。後來歷經東西魏、 北齊、北周,到隋唐、北宋等朝代,鑿石的聲音就這樣延續了400餘年之久,才有了今天龍門的模樣——2000多個窟龕,10餘萬尊佛像,密佈在東西兩山的斷崖峭壁上,只見逢山皆窟,有石皆佛。

    龍門第一個開鑿的石窟是古陽洞,這也是龍門石窟內容最豐富而規模宏大的一座石窟,古陽洞位於龍門西山南段中部,是北魏孝文帝為其祖母馮太后營造的功德窟。古陽洞內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鑿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

    除了佛龕造像,古陽洞還留有許多造像題記,這些文字也成為魏碑書法的最佳寫照。龍門的魏碑題刻有2800多塊,經過歷朝的評選,共選出了20塊書法精品,稱為“龍門二十品”,這其中有19品就在古陽洞。由此,古陽洞也被譽為書法之窟。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此窟開鑿於唐高宗年間,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型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座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 米, 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被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於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 2 # 媒體觀察者

    一座城:洛陽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黃河中部,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洛陽有5000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500年建都史,十三個王朝曾在此建都,被譽為十三朝古都。

    在洛陽,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沿洛河流域發掘了六處都城遺址。洛陽,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及道教的起源地之一,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也是一座景色秀美、獨具魅力的優秀旅遊名城。

    來洛陽的主要目的是欣賞中國的石窟文化,參觀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中國石刻藝術寶庫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期,跨越多個朝代,連續營造400餘年,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相傳,魏孝文帝組織建造龍門石窟,是因為他重孝的思想。孝文帝從小由其祖母馮太后撫養,馮太后是漢人,孝文帝從她那裡學習到極深的佛教文化。馮太后死後,孝文帝為其守孝三年,之後遷都洛陽,並在洛陽龍門開鑿石窟以紀念馮太后。此後,龍門就成為開窟造像的場所,經歷幾百年的雕刻,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目前保有大小佛龕2000多個、佛塔60多座、造像10萬多尊、碑刻2800多塊。現存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可以說龍門石窟是中國儲存比較完整的內容豐富的石窟博物館。

    龍門的石窟三分之一集中在西山,有北魏、唐朝時期雕刻的大、中石窟50餘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等為唐朝的代表洞窟。

    古陽洞:古陽洞是龍門石窟最早開鑿、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洞窟。洞中刻有“古陽洞”三字,內有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華麗,設計豐富,變化多端。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達官貴族不惜斥巨資開鑿石窟,以求積累功德,祈福免災。

    奉先寺:龍門石窟規模最大的石窟 龍門石窟有成千上萬的佛像,其中體型最大、形態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當屬奉先寺主尊盧舍那像龕。奉先寺是一座南北寬近40米的露天大龕,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而鑿。正壁五尊佛,中間是盧舍那大佛,佛像面容豐腴飽滿,修眉細長,雙目俯視,嘴巴微翹,含而不笑。在佛經中,盧舍那是佛顯示美德時的一種理想化身,古代的雕刻大師賦予盧舍那大佛豐富的情感和典雅的外貌,令其擁有巨大的魅力。 站在盧舍那大佛腳下仰視,佛靜靜坐在天與地之間,背靠山石,面對山水,眉宇間流露著安詳與慈悲,俯視著芸芸眾生。盧舍那這一刻的凝望,深深植根於我心底,舉頭三尺有神明,令我始終有所敬畏,但又不會心生畏懼。但行好事,自有天佑。

    萬佛洞:洞內一萬五千尊小佛 萬佛洞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窟頂雕刻有一朵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主佛端坐於蓮花之上,束腰部分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主佛背後刻有五十二朵蓮花,每一座蓮花之上都有一位供養菩薩,或坐或臥,神態各異。 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釐米高,以此得名萬佛洞。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宛若西方極樂世界。 洞窟外南處有一處佛龕,內有一面部殘缺的觀世音菩薩,這是龍門石窟最美的佛像,被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菩薩的頭略微向右傾斜,胯也向右傾斜,形成微妙的S形。菩薩右手拿著拂塵,左手拿著玉淨瓶,優雅自然。 摩崖三佛龕:過去、現在、未來 摩崖三佛龕雕刻於武周時期,所造三尊主佛分別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三尊坐佛,四尊立佛,以彌勒佛主尊居中,左、右二結迦坐佛。主佛彌勒坐於方臺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相傳,該窟為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制造佛教神學輿論所開鑿,宣稱本人為“彌勒”下凡,以利於其穩固政權。但在武則天晚年發生政變,武周結束,尚在修建過程中的摩崖三佛龕只能停工,留存於今的只是一組佛像的半成品,但為現代人研究古代石窟造像的開鑿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龍門石窟還有很多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佛龕佛像,不同時期、不同歷史背景下的作品體現出迥異的藝術風格。北魏造像活潑、清秀、溫和,唐朝造像渾圓、雍容、寬厚。遊覽龍門石窟,一方面欣賞歷經千年的石窟文化,一方面沉澱不同朝代的文化背景。一座龍門石窟,是中國石窟的集大成者,為我們呈現了悠久歷史程序中的藝術文化。 但心痛的是,很多珍貴的佛龕遭到了人為的破壞,沒有能夠完好的保留下來。尤其是在清末、民國時期,社會不穩定,龍門石窟更是遭受了巨大的創傷,很多佛像被盜,失去了佛頭、佛手,被高價賣到國外。留給我們的只剩下光禿禿的軀幹,和永遠無法彌補的傷痛……真心希望,能夠永世太平,這樣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才能夠永遠留在這裡,供我們瞻仰。

    “我好恨,恨我沒有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麼,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麼你我各乘一匹快馬,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離開如雲的戰陣,決勝負與城下……”

  • 3 # 文物樑子

    龍門石窟是中國佛教歷史的重要見證。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但還沒有得到發展就五胡亂華。長安以遠絲路被迫中斷。西域——平城(大同)——太原——洛陽成為佛教東傳主要通道。洛陽成為中國佛教一大中心。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洛陽地位受到影響。高宗武則天時代(649——705),洛陽成為與長安並駕齊驅的文化之都。龍門石窟中的盧舍那大佛,建於咸亨四年(672),成為佛教石窟造像的萬年經典之作。我傾向於認為,大佛按照武則天的模樣雕造!

  • 4 # 抱雲山房

    北魏胡太后濫用民力,消耗國家財富修建龍門石窟,造成六鎮起義,爾朱榮趁勢控制朝局,北魏分解為東魏和西魏,可以說中國四大石窟裡只有龍門石窟是不祥造成國家衰敗!

  • 5 # 飛將龍城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中國三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10萬餘尊 。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

    龍門石窟石像

    龍門石窟的石像不知是自然風化還是人為破壞,已經所剩無幾了,但這些創傷更增添歷史滄桑感,厚重感。比如有一尊極美的菩薩體態婀娜,站姿成S型,浮塵搭在肩上,手拎寶瓶,很有唐朝女子的感覺。據說,梅蘭芳出神的瞻仰其2個小時,創了《洛神賦》之後她的名聲就大振,話說樹大招風,結果被人把臉盜走。其中,一處露天大佛還算精品,體態龐大、雕工精美,吸引了眾多遊人。石窟盡頭還有一座橋連線兩岸,過了橋來到對岸,回望龍門石窟,更加驚歎它的宏偉。

    龍門石窟山泉

    另外,龍門石窟的龍門山上流下來的山泉質量非常高,有很多當地的小孩在那裡玩水,清澈無比;鐘樓敲擊不要錢,所以鐘聲不斷,很是那麼點味。龍門外有一條買紀念品的街,很不錯,有東西很便宜,要注意貨比三家,有的東西特貴。唐三彩比較難區分,也有很水貨的,出門的地方有個酒歷史博物管,很小,在二樓,能夠見到歷代的酒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人,只有窮過一次,才懂得人情冷暖”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