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何理解筆勢的美和學習的難度?
2
回覆列表
  • 1 # 砥齋書法

    您這個問題其實挺難解答的,因為勢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表示一種運動的趨勢。就好像一塊石頭,你把它放在地面上就沒有勢,可是如果你把它放在高處,比如一個懸崖邊上,那它就有了一個向下墜的勢。

    書法中的勢,大致可以把它分為筆勢和體勢。所謂筆勢,表示的就是筆畫運動的一種趨勢,我們寫字的時候有筆順,在連續書寫的過程中,筆畫之間就有了顧盼和牽連,這個相對比較好理解。

    而字勢,相對比較抽象,我們把每個字想象成一個完整的個體,這個體它是有生命的,它的整體會呈現一種趨勢,或向左傾斜,或向右傾斜,古人寫字很少會出現像美術字那樣四平八穩的狀態,這樣的字是缺少生命力的。如圖中“敏”,取自北魏墓誌,左右結構,左高右低,整體往右傾斜,但由於左部的分量重,最終又能歸於平衡,就像兩個小孩在玩蹺蹺板,兩端相爭,呈現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

    一點個人的淺見,希望對您有幫助!

  • 2 # 真空妙有無量壽

    "勢″,是個抽象概念,只好意會不好言傳。如果不把特定物象展示眼前,便無可感受體會。在書法繪畫等藝術品中,體現的是一種特定"美感″。有力度感,有速度感,有排布感,有錯綜複雜感,有奇特神妙感,關鍵是作者透過創造性的勞動,設定了一個靜態模式的動勢妙覺效果。使觀者感奮,情緒激盪不已。是一種"煽情"力。

    最能表露此效果的當屬草書,大草,狂草。其他書體作品也不是無勢可造,只是相對隱含,勢速節律平緩罷了。成熟成功的作品都是活力激盪的。

    藝術效果是作者和觀賞者共同完成的。古人感嘆"知音其難哉″,就是對高品味"觀賞者″的迫切尋求呼喚。好作品期待的是善賞者,當作者的創意與觀者的心神形成合拍的旋律時,則無疑才是真正的妙音絕響,才會是傳之久遠的成功。

    天下第一行書,第二丶第三行書,懷素《自敘帖》等大批次的傳世經典名作,無不是成功了其神奇的造勢效果,才被賦予了流芳百世之神品的令名。

    成就一幅佳作,無不是"妙手偶得″的僥倖。決不是預謀設計,工廠機械化生產所能奏效的。一幅作品的完美成功因素,是終生的修養積澱。成就了"妙手″方能"偶得",可見妙品不易得,"勢″也不可刻意隨意而妄"造″。

    萬事俱備欠東風,只欠東風來造勢,觀其風,順其勢,隨機應變,臨陣發揮的是"潛意識″。沒有平時的豐厚儲蓄,哪來臨時的靈機一動?預謀策劃,守株待兔,便失"靈動″之感應。師心計度,舉棋不定,難控全域性之"大勢″?

    技熟於手,文透於心,情動於衷,方有筆下神韻。技進於道,遊刃有餘,氣定神閒,才能隨機佈局,臨陣造勢。

    懷素曰: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慾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

  • 3 # 書法界尺畫格子工具

    勢在古代的書論中最早出現,估計當時的書家已經注意到了線條的運動,因此理解“勢”就是線條運動的路徑軌跡和方向,比方說,炒股票就k線圖,人們都理解為走勢圖,注意,這個“勢”與書法的勢類似。這樣就比較通俗的理解。

  • 4 # 夜讀北窗

    取勢最好向魏晉、北魏人學習。魏晉書法一字一勢,善於用主筆表達“勢”,找到了魏晉書法的主筆,就看到了“勢”。魏晉時代的書法,主筆是不固定的,隨意生髮,因此千變萬化,不像唐法千篇一律,沒有明顯的“勢”,取勢到位,才能長短俯仰,寓變化於整齊,藏奇崛於方正,實現工整,變化,自然的統一,又符合自然永珍之理。這是魏晉高於唐人的地方之一。

  • 5 # 墨海書童

    勢這個字不好說,各人理解不同,下面我來用簡單話說說我對勢的理解。

    現在說到勢很多人拿行書,草書來說明,我感覺各種書體都有勢。

    一句話:

    單個筆畫產生的勢,筆畫搭配產生的勢,筆畫書寫速度產生的勢,通篇氣韻的連貫度產生的勢。

    見下圖。

    春和風的丿和彎鉤的筆畫。

    景字的兩點。

    行草書的圖片,我就不拍了。

    靜如磐石,動如游龍。靜動相生,其妙自顯!

    哈,能力有限,個人愚見。多扶正。

  • 6 # 麓風軒

    勢是事物的整體上的形勢,走勢,是一股主導性的力量,所謂筆勢,就是點畫在運動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間的關係。筆勢與筆意有聯絡也有區別,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顏真卿在述張長史筆法中一開頭談到了縱橫聚散的筆勢問題。

    行書、草書中的筆勢教容易理解,楷書創作中如何營造“筆勢”,我們來學習借鑑顏真卿的技巧。

    點畫本身具有筆勢,如衛夫人《筆陣圖》中所言:“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這都是勢!除了點畫本身的“勢”之外,點畫之間和字與字之間,都存在“勢”。

    書法創作中如何營造“筆勢”呢?‍

    可以說書法創作中營造筆勢關係,有助於使作品產生和諧統一、筆脈貫通、生動活潑的氣息。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說:“必先識勢,乃可加工。”

    草書與行書的筆勢比較好強烈,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多用縈帶牽連。而其他字型內在的筆勢,就比較難以理解了。下面就以最難理解筆勢的楷書為例來具體說明:

    一、‍點畫間的呼應生勢

    範字中,如“沙”字、“淨”字中的三點水,因為第一點收筆後奔向第二點,再奔向第三點,所以前兩點都下俯,收筆後的出鋒也都向下。但是第三點寫完之後的奔赴方向是右上方的一點,所以有上仰之勢,其出鋒也帶筆向上。

    “沙”字中“少”字旁邊的兩點,左點取仰勢出鋒轉右點,而右點取平行出鋒之勢,啟撇畫起筆之處。“淨”字右部“爭”字上的短撇和點共四畫之間的承啟關係十分清晰。

    二、‍單字中的連貫造勢

    範字中,“心”、“正”、“以”三字,全字的點畫全部有十分明顯的啟承呼應關係,使整字看起來筆畫連貫、氣脈通暢、筆勢十足。再看“求”字,承啟呼應的整體關係也很明顯,它是“縱橫聚散”四種中典型的“聚”勢。

    三、順勢變畫增強筆勢

    在篆書和隸書中“冠”的“拖寶蓋”頭和“宇”的“寶蓋頭”之橫鉤以及豎畫末尾的挑鉤都是沒有的。這種鉤畫是到了楷書中才有的,那是因為要承接下一筆畫才增加出來的順勢特徵。

  • 7 # 千年蘭亭

    在偏遠的山寨,農民把水從山上引至山下有一種方法,他們把竹子剖開,從山上一直架至山下,讓水順著竹子流至村中。

    這就是巧妙利用了水的勢能,前呼後應,順勢而下。

    書法中的筆勢也與此類似,是使毛筆在點畫運動中產生的勢能,上一筆收筆時所產生的勢能,正好為下筆落筆所利用,這樣兩筆之間便產生了呼應。

    筆勢在一件作品中,痕跡並不顯露,但可想象出來,介於有形與無形之間,名家高手善於利用這種勢能,有意製造和加強這種勢能,一氣呵成地完成作品,讓字與字之間充滿有形的牽絲與無形的呼應。

    筆勢的表現有時可狹義理解為呼應。草書更現體現筆勢,它不僅體現在單字的結構上,更明顯地體現在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呼應上。

  • 8 # 狂喜淡墨a

    如何學習書法之勢?

    筆致輕妙,之勢,古人楊守敬評虞世南《積時帖》雲“下筆如天馬行空,”之筆勢清進士翁同龢,曾為光緒為師,其書天骨開張之勢,為兩代皇帝其間書家第一。中年極力於顏魯公之遒勁渾厚那麼如何學習書法的“勢”。書法有勢,通俗地說筆法中有勢,首先視書體而言,隸篆氣象則有古樸大氣之勢,碑體則有多變峻峨,之勢,草書、形書、楷書皆有其不同的書勢。

    因此根據選擇不同之書體之勢,釐清風格,便於一步步穎悟和學習,主要是透過在書寫創作實踐中探索,尋找技巧,尋覓規律。

    另外不同書家有不同的書之筆勢,簡單比方米體具個性之刷筆,痛快於風檣陣馬,疾如馳駿,之勢。由此書法中的勢,在毫端的筆法中。注重心遠筆法之揣度,是謂學“勢”之看點,另外用墨也乃非常重要,枯溼濃談,皆能影響筆勢的張馳,輕重急緩之筆勢。

    總之,練中悟,悟中創作。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會一撮而得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天有很多蚜蟲出現,農民很苦惱,應該怎樣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