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土溝
花土溝每年的供暖期長達七個多月,漫長的冬季霸佔著這裡的每一寸空間,始終不肯輕易地離去。一年四季季節變化的說法,在花土溝只是一種想象中的神話,是住在花土溝的石油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企盼。花土溝石油人家中衣櫃裡偶爾存放的女人的裙子和男人的短衣褲,那是什麼時候在內地夏天休假時穿過一兩回的東西。花土溝石油人的衣著最好打理,三十六道槓的藍色棉工衣幾乎可以一年穿到頭。在曠野在荒漠在工地在室外,分辨男女,女的用寬大的頭巾把頭髮和臉緊緊地包裹著,而男的戴著狗皮帽子,忽閃著耷拉下來的帽耳朵。人的細膩和講究,早已被風沙嚴寒打磨的傷痕累累、粗糙不堪。
而花土溝的風沙更是從年初吹到年尾,中間從不肯歇上一時半會兒。只是風大風小,沙塵滾滾飛砂走石的沙塵暴,還是隻是一般的人戴頭巾、口罩可以抵禦的風沙。
花土溝沒有莊稼沒有樹木和花草,沒有天然禦寒和做飯的柴火。幾百公里、上千公里拉運進來的煤,先不說這豆腐盤成了肉價錢,煤的熱量遠不足以抵禦花土溝的寒冷。單位多用過熱蒸汽供暖,帶著壓力的蒸汽透過碗口粗的鋼管,管壁能將饃片烤黃,如果不注意足以將身體燙傷。
做飯用的燃料和爐子雖說是就地取材,但也是首屈一指,屬於花土溝人的首創,只有花土溝的人才用得起。
煉油廠只有一套常減壓生產簡易裝置,只提取了石油中的汽柴油成分,大量的石油組分被排洩到山根下,用推土機推出來的巨型渣油池裡。住戶用鐵桶象挑水一樣,在初秋渣油還沒有凝結以前,挑到自家門前用鐵板製作的盛油槽裡,待凝固後用鐵鍬切成磚塊形狀一塊塊碼放,足以燒上大半年時間。
燃燒渣油的爐子真可以說是最聰明的發明。用鋼板焊接而成,如果是既做飯又取暖,爐箱可以做的大一些,還可以焊接一段火牆保暖,僅是做飯,爐膛可以做小一些。豪華的樣式可以做成又高又大的方型,簡單的做成扁扁的長方型。加燃料處的爐膛大一些,用鋼板隔開,分成燃燒爐膛和抽菸爐膛。在燃燒爐膛上部加一塊可以隨時挪動的鋼板。這塊可以挪動的鋼板,既是新增渣油的地方,又可以與煙筒上控制抽力的鐵片相配合,控制火勢的大小強弱。
每一家都有這樣的一個爐子,每一家的房頂都立著一個高高的鋼管煙筒。每到做飯的時間,外面冰天雪地,屋內象火車蒸汽機發出“咚咚咚咚”響聲的燃油爐,屋裡的人穿著單衣炒菜還熱的臉紅耳赤。這種爐子一旦爐膛燒紅,坐上去一壺水三兩分便沸騰了。最適宜大火爆炒和燉煮的飯菜。也可以將煙筒的抽力關至最小以控制火候。
生活區都做飯,家家直指天空的煙筒噴放著或濃或淡、或長或短、或粗或細刺鼻的油煙。那個時候還不知道什麼叫霧霾,是比霧霾還霧霾刺鼻嗆人的物質。走路或騎車從外面回來,白色衫衣的領口或袖口是一圈的黑色,眼圈鼻凹嘴角都敷上一層黑灰。如果遇到清理煙筒或煙筒回火,從煙筒裡噴發而出的絮狀黑灰象雪片般紛紛灑灑從天而降。這是花土溝獨特的一景。
每到週末,人們紛紛都擁到貿易公司的那條街上,如果是有太陽的天氣,更是象過年般的熱鬧。說是一條街,其實只是有貿易公司、郵電所、糧站等與石油人相關單位的存在。彎曲狹窄、塵土飛揚的沙石公路的兩邊,歪歪斜斜的有幾間乾打壘的土坯房子矗立著。
貿易公司不論進的是什麼貨物,都是一哄而上一搶而光。誰都想與貿易公司的人拉上關係,都羨慕貿易公司的這份差事。即使不買東西,或買不上東西,大家都喜歡在這裡聚合扎堆,與熟悉的人打招呼,看看生人的面孔,過了癮似的滿足。
與貿易公司斜對面的,門臉上“新華書店”四個字足以能壓斷這隻有十幾平米更破爛不堪的書店。這個地方很少有人去,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就像花土溝裡沒有花土,在那個貧瘠的年代裡,花土溝的新華書店裡是沒有書賣的。書店的貨架上永遠都擺放著幾本早已落滿灰塵、書皮已經晦色的偉人選集和馬恩列斯的選讀本。屋裡散發著迷眼睛嗆人燃燒劣質煤的氣味,賣書的女人一邊用腳搖著熟睡孩子的童車,一邊急促地織著毛衣。
花土溝的人愛喝酒,喝酒的風氣很深厚。有一段時間,八零年前後,從省會招來的一批小青年愛打架,酒後的衝突釀成了很多惡性事件,用果敢的手段沒有讓打架成為風氣。
這是過去我工作和生活過的花土溝,是永遠留在我記憶中的花土溝。雖然它有些過時有些陳舊甚至有些不合時宜,這就是我們那個時代生存狀態的真實存在,它留給我們的不完全是苦澀和無奈,也銘刻著著我們的足跡,包含著我們的認知。
花土溝
花土溝每年的供暖期長達七個多月,漫長的冬季霸佔著這裡的每一寸空間,始終不肯輕易地離去。一年四季季節變化的說法,在花土溝只是一種想象中的神話,是住在花土溝的石油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企盼。花土溝石油人家中衣櫃裡偶爾存放的女人的裙子和男人的短衣褲,那是什麼時候在內地夏天休假時穿過一兩回的東西。花土溝石油人的衣著最好打理,三十六道槓的藍色棉工衣幾乎可以一年穿到頭。在曠野在荒漠在工地在室外,分辨男女,女的用寬大的頭巾把頭髮和臉緊緊地包裹著,而男的戴著狗皮帽子,忽閃著耷拉下來的帽耳朵。人的細膩和講究,早已被風沙嚴寒打磨的傷痕累累、粗糙不堪。
而花土溝的風沙更是從年初吹到年尾,中間從不肯歇上一時半會兒。只是風大風小,沙塵滾滾飛砂走石的沙塵暴,還是隻是一般的人戴頭巾、口罩可以抵禦的風沙。
花土溝沒有莊稼沒有樹木和花草,沒有天然禦寒和做飯的柴火。幾百公里、上千公里拉運進來的煤,先不說這豆腐盤成了肉價錢,煤的熱量遠不足以抵禦花土溝的寒冷。單位多用過熱蒸汽供暖,帶著壓力的蒸汽透過碗口粗的鋼管,管壁能將饃片烤黃,如果不注意足以將身體燙傷。
做飯用的燃料和爐子雖說是就地取材,但也是首屈一指,屬於花土溝人的首創,只有花土溝的人才用得起。
煉油廠只有一套常減壓生產簡易裝置,只提取了石油中的汽柴油成分,大量的石油組分被排洩到山根下,用推土機推出來的巨型渣油池裡。住戶用鐵桶象挑水一樣,在初秋渣油還沒有凝結以前,挑到自家門前用鐵板製作的盛油槽裡,待凝固後用鐵鍬切成磚塊形狀一塊塊碼放,足以燒上大半年時間。
燃燒渣油的爐子真可以說是最聰明的發明。用鋼板焊接而成,如果是既做飯又取暖,爐箱可以做的大一些,還可以焊接一段火牆保暖,僅是做飯,爐膛可以做小一些。豪華的樣式可以做成又高又大的方型,簡單的做成扁扁的長方型。加燃料處的爐膛大一些,用鋼板隔開,分成燃燒爐膛和抽菸爐膛。在燃燒爐膛上部加一塊可以隨時挪動的鋼板。這塊可以挪動的鋼板,既是新增渣油的地方,又可以與煙筒上控制抽力的鐵片相配合,控制火勢的大小強弱。
每一家都有這樣的一個爐子,每一家的房頂都立著一個高高的鋼管煙筒。每到做飯的時間,外面冰天雪地,屋內象火車蒸汽機發出“咚咚咚咚”響聲的燃油爐,屋裡的人穿著單衣炒菜還熱的臉紅耳赤。這種爐子一旦爐膛燒紅,坐上去一壺水三兩分便沸騰了。最適宜大火爆炒和燉煮的飯菜。也可以將煙筒的抽力關至最小以控制火候。
生活區都做飯,家家直指天空的煙筒噴放著或濃或淡、或長或短、或粗或細刺鼻的油煙。那個時候還不知道什麼叫霧霾,是比霧霾還霧霾刺鼻嗆人的物質。走路或騎車從外面回來,白色衫衣的領口或袖口是一圈的黑色,眼圈鼻凹嘴角都敷上一層黑灰。如果遇到清理煙筒或煙筒回火,從煙筒裡噴發而出的絮狀黑灰象雪片般紛紛灑灑從天而降。這是花土溝獨特的一景。
每到週末,人們紛紛都擁到貿易公司的那條街上,如果是有太陽的天氣,更是象過年般的熱鬧。說是一條街,其實只是有貿易公司、郵電所、糧站等與石油人相關單位的存在。彎曲狹窄、塵土飛揚的沙石公路的兩邊,歪歪斜斜的有幾間乾打壘的土坯房子矗立著。
貿易公司不論進的是什麼貨物,都是一哄而上一搶而光。誰都想與貿易公司的人拉上關係,都羨慕貿易公司的這份差事。即使不買東西,或買不上東西,大家都喜歡在這裡聚合扎堆,與熟悉的人打招呼,看看生人的面孔,過了癮似的滿足。
與貿易公司斜對面的,門臉上“新華書店”四個字足以能壓斷這隻有十幾平米更破爛不堪的書店。這個地方很少有人去,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就像花土溝裡沒有花土,在那個貧瘠的年代裡,花土溝的新華書店裡是沒有書賣的。書店的貨架上永遠都擺放著幾本早已落滿灰塵、書皮已經晦色的偉人選集和馬恩列斯的選讀本。屋裡散發著迷眼睛嗆人燃燒劣質煤的氣味,賣書的女人一邊用腳搖著熟睡孩子的童車,一邊急促地織著毛衣。
花土溝的人愛喝酒,喝酒的風氣很深厚。有一段時間,八零年前後,從省會招來的一批小青年愛打架,酒後的衝突釀成了很多惡性事件,用果敢的手段沒有讓打架成為風氣。
這是過去我工作和生活過的花土溝,是永遠留在我記憶中的花土溝。雖然它有些過時有些陳舊甚至有些不合時宜,這就是我們那個時代生存狀態的真實存在,它留給我們的不完全是苦澀和無奈,也銘刻著著我們的足跡,包含著我們的認知。